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追尋諸葛亮足跡之躬耕隴畝-南陽襄陽遊記

追尋諸葛亮足跡之躬耕隴畝-南陽襄陽遊記

辭別南陽赴襄陽

南陽

南陽到襄陽不過一百二十餘公里,可以選坐火車或者汽車。火車約兩小時,汽車卻需要四小時,但是汽車班次多,可以便宜而行。坐在飛馳的火車上,心中是難以抑制的激動。看著兩旁迅速後退的農田,想著當年先主便是從新野出發,三次尋訪諸葛亮,終於請得大賢而歸。近兩千的時間,這裡的地理面貌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行走在這片土地上,透過時光的迷霧,似乎還能看到一雙鬢微霜的落魄將軍在策馬賓士,追逐著他的理想,百折不撓。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抵達襄陽時已經是下午2點了,惦念著諸葛亮廣場上那頂天立地的銅塑,這是每次來襄陽必至的地方。這是最合我心意的丞相雕塑了,他步履堅定,衣帶當風,一雙深沉的眸子眺望向遠方,目光炯炯,神情肅穆。他在看,在看再也沒有歸來的青翠隆中,在看傾盡心血治理的天府蜀地,在看終身未能進取的帝都長安!

襄陽

下午在白雲人家內做了一個簡單的休整,大半天下來,著實是累了,想來明天的遊覽並不輕鬆,養精蓄銳方是正道。故旅館對面就是中華紫薇園,我亦無甚精力去觀賞,捧著《諸葛亮集》很快就沉入了夢鄉。

早起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旅店不錯,還包一頓早餐,雖然比較簡單,但是果腹足矣。搭著車,一路高歌向隆中疾馳而去。諸葛孔明,我來三顧你了!除了先主你還跟不跟我走呀!

三次來隆中,景緻有所同有所不同。13年時,隆中正在休整,路邊石板堆砌,四處修建房屋,頗為凌亂。但當時有好友在側,談笑之間這紛亂的景象也就淡去了。此次前來,已是齊整有序,錯落有致。門口停著數輛旅遊電瓶車,景區內也添了不少現代仿古景觀,表演三國故事,雖然遊覽性增強了,但是對於我等一心朝聖的人來說,是過於精緻浮華,失之古樸了。但想來景區為發展也必須擴大經營範圍,畢竟這世上,追賢仿古的人又有多少呢?大多是此間樂,到此一游罷了。記得馬伯庸在《文化不苦旅》中曾經提到勉縣的陝鋼生產基地離武侯墓不過兩公里的距離,煙霧刺眼,噪音巨大,把諸葛丞相長眠之地的清幽氣氛攪得粉碎。親王將其發在微博上,引起一番爭論,有句話讓人頗為一樂:「如果諸葛亮生前有機會給蜀漢造那麼一個鋼鐵工廠的話,別說修在墓前了,就是把他自己煉了都願意。」同理,景區的改造會給景區帶來更高的效益,會造福一方民眾,以諸葛丞相的實幹精神,他亦會頗為欣慰吧!

剛進景區門不久,一幅話劇海報便展現在眼前,看了下電子熒幕上的幾個片段,這個「諸葛亮」還頗有神韻!可惜來得太不巧了,只有周五周六晚上演出,昨日才抵達南陽時曾經考慮是否先至襄陽再折返南陽遊覽,畢竟我乘坐的火車來去都是南陽發車。可嘆一念之差,讓我生生錯過一場頗為精彩的話劇!所以,有時人真的要相信第六感覺,不要輕易將其抹滅。

再往裡走數十步,古隆中的牌坊便赫然出現在眼前了。雖然景緻多有變化,但是這石牌坊始終沒有變過。他立於清朝,是隆中的標誌。每次看到這牌坊都忍不住想哭泣,這裡是隆中的門戶,丞相當年就從這裡走出,追隨他的主公,擔起他的責任,鞠躬盡瘁,興復漢室天下,至死不渝。每當站在此處,似乎又看到年輕的丞相一襲白衣,撥馬回首,對著居住十年之久的清幽隆中,投去眷念的最後一瞥,然後打馬而上,走得義無反顧。此後,這裡再也沒有出現那個羽扇綸巾的身影。「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每每讀到這詩句,都忍不住為丞相垂淚。

沿道而上,是叢林密布的青石板路,隆中景緻真是鍾靈毓秀,恰如《三國演義》所說「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密。」想來只有這樣集天地之靈氣的地方才能孕育出丞相那樣的人吧!私以為,丞相是在此修鍊的,笑!牌坊旁有家租借漢服遊覽隆中的店,如此大好機會怎能放過!於是,「改頭換面」後,穿著丞相能看懂的衣服在隆中暢遊,想來也頗吸引人眼球,回頭率百分百的。兩小時內30元,每超過一小時加收10元,如有漢服同好前往,可以一試。

順著青石板路一直走,心情非常輕鬆。不同於南陽的沉重肅穆,隆中的山水讓我感到異常明快。在這裡,似乎看到

一個青澀倔強的十七歲少年,帶著弟弟定居這裡,日出而作,日落苦讀,遍覽諸子百家,習得經綸濟世之術。十年後,他走出這裡時已經是一個具有經天緯地之才的穩重青年了。人生有幾個十年吶,在隆中耕讀求學的這段經歷對於他的成長極為重要,在這裡他日日受師友教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充分形成,為他以後出山搏得三分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青石板路的盡頭,隆中中腰處看到紅綠相映的地方便是武侯祠了,上次來時這裡還沒有這些祈福紅帶什麼的,不過看一下《隆中志》中所述,在新中國成立前,隆中由僧道管理,經費來源靠地方政府劃給的「祭田」所收的地租和道僧募捐,想來那時也是如此吧!

裊裊青煙後便是明亮宏偉的武侯祠了,遊客眾多,實在無法拍一張沒有他人的照片。看著堵在門口絡繹不絕的「尊神」們,只能用武侯香火旺盛說明丞相備受歡迎來安慰自己了。此時突然想到,中國歷代帝王先賢,如有神靈,在天上活得最滋潤的應該是誰?想來想去,應該是先主劉備了。為何呢?想啊,他二弟關公現在貴為武聖人,財神爺,掌管天下錢財。諸葛亮的武侯祠亦在全國多地皆香火旺盛,想來盡數上交先主,丞相一心為公嘛!蜀漢集團在天庭之上,應該是最大的財團了,估計只有孔老夫子的七十二賢士集團能與之抗衡。笑!只是不知先主有時會不會心中委屈,成都漢昭烈廟原是他個人財產,丞相的武侯祠於明朝併入,後世之人皆稱此為武侯祠,當看到匾額為「漢昭烈廟」時還以為走錯了路。先主會不會有戶口本上戶主易主之感吶!想像一下,先主在惠陵內鬱悶的蹲牆角扎小人兒,丞相在一旁緩聲安慰,羽扇輕搖,拂去一片輕愁。打住!先主求免祥瑞!成都武侯祠乃為全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強調是合祀不是合葬,之前有報道稱此處為劉葛君臣合葬處,我的內心在瑟瑟發抖,甘夫人吳夫人估計會找這記者好好談談心,丞相墓遠在定軍山吶!)君臣一體,如魚得水,以先主之寬厚,必不會計較我這小小調笑。嗯,丞相端方,擠兌他主公估計會祥瑞我!果真不假,入山門時滑了一下,差點摔跤。丞相啊丞相,不要如此小氣嘛!我告罪告罪還不行嗎?

邁入山門,迎面而來的便是丞相的銅像了。要說吶,襄陽人民的審美真是頗得我心,諸葛亮廣場上那英姿勃發的銅像就不用說了,武侯祠里的這尊銅像也十分沉穩端方。看到丞相那鋥亮的手了嗎?據說摸一摸可以讓人變得很聰明,所以每位遊客都會去撫摸一下丞相的手,希望他能給予智慧。好吧,我也摸過,不止一次。先主,後人在調戲你家丞相哦!

再進得里去,便是武侯祠大殿了,無論在哪個武侯祠,諸葛瞻諸葛尚是標配,陪祀於諸葛亮兩旁。有時丞相身側是兩位童子,有時是關興張苞二小將。這裡的武侯塑像,明顯年輕於南陽,衣著也頗為明艷,五官看起來有些萌萌的。遠遠看去,那目光已經不是炯炯了,是囧囧。塑像兩旁是杜甫《蜀相》里的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頂上為司馬仲達稱讚葛侯之語「天下奇才」。前兩次來時,最喜「天下奇才」四個字,以顯丞相之智。如今,卻是最為那「老臣」二字所打動。諸葛亮在劉備集團元老中,幾乎是小了一輩兒,隨著後來老臣一個個的凋零,只剩他一人踽踽獨行。他的步伐很沉重,因為他一個人背負著整個國家,他們那一代人的旗幟,最後只有他一個人扛著了。

從武侯祠側門轉出來,沿著山道走幾步,便是三顧堂了。相傳劉備便是在此請出了卧龍先生諸葛亮。看到門前的三棵古柏樹了嗎?據說那是桃園三兄弟,走在最前面的那是先主,守在門口,等著正在午休的諸葛亮醒來,二弟三弟跟在後面,十分惱怒,嚷著要將草廬燒掉逼孔明起來。「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多麼清靜悠閑的生活啊,可惜以後再也沒有了。三將軍吶,您就不要鬧了吧,這是卧龍先生睡的最後一個好覺了,從此以後,案牘勞形嘔心瀝血的,哪還有清閑可言!

穿過三顧堂,右轉便是草廬遺址和六角井了。這裡竹芭松茂,環境幽勝。可惜,草廬現已不在,明朝襄王看中隆中山佳奇,擇為墳地,封山驅民,讓原有的土木建築、碑刻石銘蕩然無存,這是諸葛亮離開隆中後一千二百多年諸葛草廬遭到的最大浩劫。後草廬雖得以恢復,也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茅屋了。如今,立於原址旁的是始建於明朝,幾經修復的紀念性建築雙層六角亭了。深深痛惜時亦頗為佩服丞相眼光獨到,耕讀之地都選得如此風水絕佳,丞相,您真是在此修鍊的神仙吧!

草廬遺址下方,便是六角井了。這是整個隆中真正和丞相有密切關係的事物,其他都是各朝代不斷改建而成。而這口井,卻是諸葛亮當年使用之井。想丞相每日從此中汲水,再擔得草廬中去,洗漱飲用,皆源於此。有時我想,是不是我喝了這水也能如丞相那般聰明智慧?可惜此井在晉朝時期已經乾涸,如今雖然井水潺潺,但是已是後人引水於此,不復當年之水了。聽當地人說,在若要和井合照,必要站井後面,寓意前程似錦。今若不是下雨,井前總是擠著一群人,也窺不見六角井之全貌了。

如若說隆中有何處未去,那便是騰龍閣。他雄踞隆中之巔,高聳入雲。以我之懶怠,每次都是在山腳下溜達,看到那一級級望不到頂的台階,心就發顫,但是這次我不想再錯過了,提起裙擺,一鼓作氣,悶頭而上。其實,人生中有很多事,做過了便不覺得難了。從山腳到山頂,也不過花了半小時的功夫,雖然氣喘吁吁汗如雨下,但當置頂於騰龍閣上時,一切都值了。

這是怎樣雄奇壯麗的景色!遊目騁懷,只見隆中山崗重巒,幽峰莽蒼;居高遠眺,奔騰的漢江水便像一條美麗的玉帶,鑲嵌在富庶的江漢平原上。想當年丞相也會經常爬至此處,看著那滾滾東去的漢江水,是否也有浪花淘盡英雄之感?雖然這是《臨江仙》中描述長江之詞,但是生命的流逝,命運的輪迴,歷史的進程都是如此相似!擔當生前事,何計身後評。當年,那個弱冠青年,在此處看到此情此景時可曾有過類似的感覺?我想,他定是在此抱膝長嘯,將壯志情懷寄託于山水之間,等待他的良人。

騰龍閣上景色優美,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若有可能,真想住於此處,天天于山頂迎風長嘯,以抒發我那即將噴薄而出的激情。不過,若是那樣會被當成瘋子抓起來吧!古人長嘯是指抬頭、仰天、大聲喊,就如李白的詩里講「仰天長嘯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那樣。也有種說法是如動物吼叫,參考狼嚎。我想,不管哪樣嚎叫都挺擾民的,特別是月圓之夜,在山頂對著月亮長嘯什麼的,想想都不寒而慄。丞相當年喜歡抱膝長嘯,還喜歡吟唱家鄉輓歌《梁父吟》,不知會不會被鄰居拉入黑名單里呢?

騰龍閣共有五層,每一層里都記述著丞相的事迹,認真瀏覽一遍後,我表示,諸葛亮你就是個天才!奇才!全才!政治、經濟、軍事、理民能力就不說了,發明的木牛流馬、諸葛連弩、扎馬釘也廣為人知,他竟然還善於書法繪畫音律!《中興書目》中記載,諸葛亮撰寫過一部音樂理論專著《琴經》,內容為制琴的歷史和古琴七弦、十三徽的有關知識;他愛好書法,能寫篆書、八分、草書等多種字體,有《遠涉貼》傳世;唐朝張彥在《歷代名畫記》里寫到:「諸葛武侯父子皆長於畫」,並刊有武侯作品,南中少數民族歷有喜好巫鬼的傳統,便請諸葛亮為他們作畫,題材取自少數民族的現實生活和神奇想像,構圖宏偉,場面博大。他還會製藥,至今流傳的卧龍丹和諸葛行軍散就是他的大作。更別提食少事繁的葛相其實是個美食家,發明了饅頭、諸葛菜等等。丞相,你告訴我除了生孩子,你還有啥不會做的?

忽然對「食少事繁」有了新的理解,他精通那麼多技能,又有那麼多事情要做,能不忙么?想他的一天,自起後處理國家政事,接見屬官,安排各種事宜。好不容易偷得空閑,又要研究連弩流馬,讓蜀漢以最低的人力代價來換取戰爭的勝利。剛端起飯碗,卻又聽成都來報鹽鐵錦稅收和都江堰維護情況,聽完彙報飯菜早已涼透。他胡亂吃了幾口,又去校場演練八陣,厲兵講武了。夜幕低垂,士兵們早就呼呼大睡時,他點燈熬油,在昏暗的燈光下還要著述《便宜十六策》《軍令》《兵要》《作斧教》等等,以饗後人。

但他做這麼多,並不是不放心他的下屬,也不是他喜好權利,更不是他不用人才。自到蜀後,他極力發掘人才,劉巴、蔣琬、王連、楊洪、張裔、費禕、鄧芝、董允、姜維等等,都是他所選拔舉薦。蜀漢地小民稀,每一個出色的人他都極為珍惜。張裔於南中反叛時,被雍闓縛送於吳,諸葛亮在鄧芝前往吳國修好時,反覆叮囑其一定要托請吳侯找到張裔,並將他送返,歸蜀後授予重要職位。在蜀漢王朝,這些人在其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皆是棟樑之才,丞相遠在北伐前線,宮中府中眾多事宜,多需他們管理。

那諸葛亮為什麼還要做那麼多呢?因為他背負的擔子太重了,開國舊臣一個個凋零,他卻被留在了最後面,不但要為相,亦要為將,遠在千里之外的戰場廝殺,卻仍要牽掛著成都和那不那麼懂事的年少皇帝。為了皇權的平穩過渡,為了撐起這風雨飄搖中的國家,他竭盡全力,用他並不寬厚的肩膀扛起一切,而這時,已經沒有那個知他懂他的魚水君主在旁支持著他,和他一起撐起這天下。他是年少皇帝的相父,是蜀漢所有人的支柱和希望,再苦再累,都不能倒下。

生死有常,他只想在他活著時多做些再多做些罷了,讓這個弱小的王朝能再多積蓄一些力量,再多一些的土地和資本,能在他死後蜀漢王朝可以和土地人民數倍於蜀的魏國繼續抗衡,讓大漢基業繼續流傳下去。他也的確做到了,他生前保了蜀漢十三年,死後又護佑了三十年,他儘力了,真的盡全力了。

自騰龍閣往下,一路前行,便是老龍洞和抱膝亭了。隆中有山名為伏龍山,老龍洞便位於「盤龍」腳下,周圍松柏交翠,山水相映,一徑小溪把老龍洞的泉水引向諸葛亮的躬耕田。傳說這裡住著老龍,老龍洞的泉水就是老龍的唾液,諸葛亮智慧超群就是喝了此水的緣故。只是不知,似我這般愚笨,是要喝光這裡的泉水才能變得聰明嗎?來的時候正好下雨,讓這湖北山中景色竟染上了幾分江南春雨之意。時到中午,也是累了,在泉上店家內點一壺普洱配上一碟花生米,看著簾外細雨,聽著它灑在荷葉上的細密聲音,不知不覺又是半個小時,探出頭去,雨已經停了。

順著青石板路一直向前,有塑像位於池邊者,便是丞相抱膝長嘯之處了。傳說丞相在隆中,時常抱膝長嘯,後人便將其常坐之石稱為「抱膝石」。這裡離丞相躬耕的地方不遠,想著他幹完農活後便來此石上,收攏雙腳,仰天長嘯;又或是攜一本好書,卧於石上,看到興起處便仰天長呼,聲震四方,嗯,擾民不斷!塑像塑造的諸葛亮,年輕、朝氣,他那時可能還沒有取字,還沒有「孔明」這個及冠時才由長輩賜予的字,但是他永遠等不到長輩親自給他帶冠的那一天,他的父母親和照顧他們的叔父都已故去多時了。他年輕的雙眸里已經承載了太多太多,長兄在江東,他便是家裡的長子,要照顧姐姐和幼弟,要撐起這個家,而那時的他不過十七歲而已。

小溪潺潺,從老龍洞一直流向躬耕田,據考察,老龍洞和武侯祠旁可能都是丞相耕作過的地方,具體在那一塊,無法分辨。後人為了紀念,便在這片地中擇一塊定為躬耕田了。想古人將職業分為三六九等,士農工商,官宦人家的公子,怎會去做農活這種辛苦活計。諸葛家為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人,在陽都也是一方大家,書香門第,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誰知世事無常,亂世之中,能保命已是大幸,但門庭卻是敗落了。有時想著,丞相當年是怎樣的被迫無奈,才必須要耕作以養活自己,當他那十七年以來一直讀書習字的手去笨拙地插秧時心中會不會充滿了苦澀?

東漢末年,世家之風盛起,一個破落逃難而來又失去長輩的諸葛家族在富庶的荊襄之地會遭受怎樣的排擠和譏諷?這一切,諸葛亮都忍下了,擔待下了,他躬耕田畝,方能知曉農民不易;家族敗落,他落到了社會的底層,更知平民百姓所需所求。故他一生,都將人民深深的沉甸甸的放在心上,後期治理蜀漢,發展經濟,制定法律,讓蜀中成為一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富裕國家,這時他才量力北伐,不給人民增加額外負擔。正如蜀中人所說「葛相在時,亦不覺異,葛相歿後,不見其比。」這也是巴蜀大地的人民千百年來一直緬懷著他的緣故吧!

古隆中之地,景色真是十分優美,溪水潺潺,碧綠澄清,茂林修竹,鬱鬱蔥蔥。特別是經過改造後,各個景點愈加精緻,即使不為仿古,單是純來遊覽風景,也是值得的。我剛剛下完這個定論不久,天就下雨了,恰巧今天又忘記帶傘,於是,只有頂著那細密的雨水四處找躲避的地方,丞相,不會又是您在祥瑞我吧!記得幾年前和好友一起去勉縣武侯祠,住在武侯墓的旁邊,晚上三五好友正在一起享用美食,有好友指著桌中央一盤大菜說道「這條烤魚實在是太好吃了!即使不為祭拜丞相,光是這條魚也值得我跑這一趟!」話音剛落,烤魚下的火苗應聲而滅,徒留我們幾個看著那冒著泡泡的香濃湯汁一點點恢復平靜,和潭死水一樣。背後一陣風吹過,幾人一起打了個寒顫,呃,似乎觸怒丞相了。和好友微信此奇葩事情,好友哈哈大笑道「你不知道丞相其實很傲嬌嗎?他最不喜歡人家來拜祭他又不誠心了!快點說些好聽的!」好吧!「英哉吾子,獨含天靈。豈神之祗,豈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異世通夢,恨不同生!」念叨著念叨著,雨漸漸小了,停了,陽光又露出一兩縷了!額滴神啊!

隆中之景還有很多,有小虹橋、隆中書院、梁父岩、半月溪、古柏亭、野雲庵、荷花池、銅鼓台、中正堂、觀星台等,俱是和丞相有關的人文景點,記得在隆中書院,還看到一隻機靈可愛的小松鼠,可惜離得太遠,它速度又太快,竟難以捕捉一張照片。觀星台處的典故也頗有樂趣,傳說諸葛亮在此築台,研究學習氣象學,從而掌握了氣候變化的規律,他在田裡耕種的糧食年年豐收,成為周圍老百姓的「樣板田」。農忙時節,諸葛亮還為周圍群眾特製了一種天氣預告器—雨傘。丞相在家時,若有雨,他就撐開一把雨傘放在家門口。出門時,若要下雨,就在驢子屁股上掛一把傘,周圍群眾根據諸葛亮的天氣預報安排農活。想像一下那場景,三國演義有雲黃承彥在劉備二顧茅廬時去尋找女婿諸葛亮時,正是騎驢過小橋,想來丞相那時每次出去也都和這形象差不多吧!忽然有些擔心丞相的馬術,自幼顛沛流離的肯定沒有好好學騎馬,成年了家裡又養不起馬,只能養驢,這就是坐四輪車的緣故嗎?哈哈!

不知不覺間,在隆中已經呆了大半天了,看下時間已是下午4點,必須趕回南陽坐火車了。即將離開此地,心中真是萬分不舍,真想就留在這裡,一直留在這裡,在這青山綠水間,感受著這裡的美好。可是,生活是現實的,今晚必須趕回,明早還要上班。遠遠的對著武侯祠作揖,許諾丞相我還會再來的,不過這之前,應該會在奉節的武侯祠先見到我,那時,丞相會不會略有吃驚,想著這個粉絲真的是很瘋狂啊!

2017-5-24記於蘇州

後記

人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這篇文章與其說是遊記,不如說是我對諸葛亮的理解和嚮往,感覺好像在寫情書一樣。在旅遊的過程中,心情也是起起伏伏的,一會喜一會悲,一會抒發壯志豪情一會暗嗔丞相傲嬌。諸葛亮在我的眼裡,已經漸漸不是一個作古千年的人,最近在讀《諸葛亮集》,似乎聽到丞相在和我娓娓而談,談天談地談軍事談人生,有時聲色俱厲,有時苦口婆心。看了這麼多關於他的書,但是他的形象在我的心中還是隱隱約約的,就像馬伯庸那《文化不苦旅》的封面上的丞相一樣,他給了我一個偉岸的飄逸的背影,卻一直沒有轉過身來。我想,還是我了解的不夠多,如果想要真真了解這個人,最好能進入他的生活,進入他的思想。進入他的生活是不可能了,但是接近他的思想還是做得到的。閱讀他曾經閱讀過的書,便可略知一二,於是,決定《諸葛亮集》研讀完畢後,《商君書》《管子》走起!

作者:常熟海關 陳寧馨

責任編輯:鹽關高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檸觀海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不以成敗論英雄

TAG:青檸觀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