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博物館裡的「科普使者」

博物館裡的「科普使者」

原標題:博物館裡的「科普使者」

「請大家往一起聚聚,看看這匹馬。這件銅奔馬青銅器1969年出土於武威雷台漢墓。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心經過極其周密的計算,穩穩地落在龍雀的一隻足上,形制構思之新穎、銅鑄工藝之運用、力學原理之巧妙、動物形態之靈動,已然成為國家旅遊標誌,但也留下了許多不解之謎。」2月25日上午,身穿亮桔色工作服的黃俊俊像往常一樣給遊人講解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銅奔馬的這些台詞天天說,數據年份和歷史概貌也早就爛熟於心,但是每次介紹銅奔馬,看到外地遊客嘖嘖稱奇的眼神,她由衷為家鄉自豪。

除夕夜,和家人聚餐後的黃俊俊就趕回了宿舍。春節期間,很多國內外的遊客來到蘭州,首站直奔甘肅省博物館。「對於博物館來說,沒有淡季,只有旺季和更旺季。」儘管參加工作才僅僅兩年,她已經領悟了節假日講解員的忙碌與辛苦。

雖說土生土長的甘肅人,但在進入博物館工作以前,黃俊俊對自己家鄉的感受也是一知半解,當上了講解員後,她對甘肅的歷史越來越痴迷。連續兩年當選省科技廳「科普使者」,俊俊又喜歡上了科技知識。由於對文物的知識背景和科技價值的學習領悟,她身邊總是圍著許多遊客,很多遊客在節假日接二連三來館參觀,就有了不少的「熟面孔」。「相視一笑間,厚重的歷史積澱拉近了解說員與觀眾的距離。」

位居蘭州高鐵站東側的甘肅省博物館是國家一級館,藏品的豐厚與獨特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關注。「除了銅奔馬,我們館還有象徵司法公正的彩繪木雕獨角獸,象徵郵政歷史的驛使畫像磚,象徵綉織工藝起源的絹底麻織品,象徵中外交流的胡騰舞俑和東羅馬金銀器盤,國寶級文物有16件呢。」黃俊俊的講解可謂如數家珍。

「中國不僅僅有四大發明,甘肅的制陶、建築、冶煉、畜牧等許多技術是最早出現的,文物要走近了看,這樣才能體會古老科技的魅力。」王亞妮的眉眼間皆是抑不住的笑意,這位年僅24歲的小姑娘被同事戲謔為天水「白娃娃」,3年的工作經歷已經是博物館的「王牌講解員」,在蘭州這幾年的除夕夜都是一個人在宿舍里度過的。《甘肅科技志》《隴原文物賞萃》《中國古代建築》《十萬個為什麼》……陪伴她的是床頭的書籍。「老師,為什麼敦煌石窟在明代沒有壁畫作品?」採訪結束時,樂觀好學的亞妮拋給記者一個沒法「糊弄過關」的問題。

「姐姐,榫卯是怎麼拼接到一起的?」「姐姐,這個陶罐的彩繪顏料怎麼製作的?」「姐姐,銅燈是咋做到滴水不漏的?」……從大年初一開始,甘肅省博物館每天舉辦兩場迎春主題活動,很多小朋友成了亞妮和俊俊的「鐵粉」,總是被孩子圍住問個不停。春節期間,博物館每天的接待量是2000多人,還有面對面的製作體驗課,這些對於只有34名講解員的甘肅省博物館來說,工作量已經是很大了。儘管踩一天高跟鞋,到了下班腳都腫的抬不起來了,嗓子也疼的不行,她們內心卻很有成就感。「越來越多的孩子會選擇博物館過節,學習了解文物的出土背景和科學知識,問答間解說員也得到了很多的知識,現在我正在自修文博專業的課程,爭取儘快考上4級職業資格。」王亞妮對未來充滿期盼。

「博物館就是感受科技與文明、歷史與藝術的地方,文物之所以能在幾千甚至幾萬年後還能夠家喻戶曉,印證了中國文明和科技的歷久彌新。」用這樣的開場白,講解員們又一次帶領觀眾去領略科技魅力了。

(科技日報蘭州2月25日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2018AW中國國際羊毛衫產業博覽會6月召開
講好中國故事 做好橋樑紐帶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