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年飽」消化不了?來,教你如何平衡膳食!

「年飽」消化不了?來,教你如何平衡膳食!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年飽」是什麼?就是每到春節來臨之際,迎來送往,三聚五合,觥籌交錯,人們對吃飽甚至吃好有些滿不在乎。所以「年飽」不可避免。通俗點說就是,上一頓還沒有消化呢,這一頓又來了。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人之所以能維持生命、工作和思維,都是依靠食物中的營養供應,據統計人均一年的飲食消耗量達一噸之多,因此膳食合理至為重要。

膳食失衡導致病從口入——過去:吃了不衛生的食物而得病;現在:食物結構不合理而引起慢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症、膽石症、痛風,更有甚者如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前列腺癌、胰腺癌。

平衡膳食是健康的物質基礎,春節饕餮之餘還是要注意膳食健康。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適當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其中膳食營養被放在首位。

古人云:食亦善人,食亦殺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寓醫於食」的傳統,「食療」養生的理念被民眾廣泛接受。李時珍曰:「飲食者,人之命脈也。」

20世紀9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了「地中海式飲食」;美國農業部推行了「食物指南金字塔」;我國也發布了中國居民的膳食指南,其目的都是為了減少與飲食結構和膳食因素有關的疾病發生。

自古以來「食用、食養,食療、食忌」為中華民族日常生活中預防疾病、膳食調配遵循的原則,「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是一個營養合理的平衡膳食模式,其建議每人每日攝入穀類300-500g,豆類及豆製品50g,蔬菜400d-500g,水果100-200g,畜禽肉50-100g,魚蝦類50g,蛋類25-50g,奶類奶製品100g,油25g。體現多樣、平衡、適宜,簡單明了地顯示出五大類食物應有的種類和數量,保證平衡膳食、合理營養、促進健康。

中華民族傳統用膳及就餐的平衡原則提示要想保證健康,首先應該堅持平衡膳食,最好在中年以前就能夠養成注意膳食平衡、合理運動、日常生活有規律和不吸煙等好習慣,以便保證有足夠的健康儲備。正如古人所言:「飲食有節,身必無災。」

膳食的酸鹼平衡

魚、肉、海產品、貝類、蛋類等都是酸性食物,過多食用使血液從弱鹼性轉為酸性,輕則令人倦怠乏力,重則使人記憶力減退、思維能力下降,故要減少筵席上的「山珍海味」而增加蔬菜、瓜果、豆類等鹼性食物,菜肴的葷素搭配不能忽視。

食物雜與精的平衡

「雜食者,美食也」,中國眾多長壽老人以素食為主,食品多而雜,很有說服力。 偏食易造成微量元素鐵、鋅、碘、礦物質鈣和某些維生素的缺乏,因此在注意食品色、香、味、形以外,更應提倡食品來源的多樣化。

膳食的冷熱平衡

「食宜暖」,胃喜暖惡寒,生冷、冰涼的食物進食過多會損傷脾胃和肺氣,微則為咳,甚則為泄。體虛胃寒的人,更應少吃生冷食物,特別在夏季更應注重。做到「飢時勿急,空腹忌冷」。

膳食寒、熱、溫、涼四性的平衡

「葯食同源」。食物也有寒、熱、溫、涼四性之分如綠豆性寒無毒,清熱解毒,生津止渴;菊花苦平無毒,清熱明目;羊肉甘而溫熱無毒,補虛祛寒;西瓜則有「天生白虎湯」之譽,適用於發熱、口渴、尿赤,食物的寒、熱、溫、涼必須保持平衡組合。

中醫說的「忌口」,也是根據食物的四性決定的,如體質偏熱,發熱、伴有急性炎症的患者,應忌吃羊肉、狗肉等熱性食物。體質虛寒,特別是胃寒、哮喘的病人,應忌食鴨肉、綠豆、竹筍等寒涼性食物。

飲食五味平衡

「五味調和,不可偏嗜」。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味,五味調和才能相得益彰。

甜食具有補氣血、解除肌肉緊張和解毒的功能,但吃甜食過多易影響食慾;

酸味健脾開胃,可增強肝臟功能,但過食酸味會使消化功能紊亂;

苦味可除濕、利尿,對調節肝、腎功能有益,但苦味過重會引起消化不良;

辛辣能刺激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分泌,促進血液循環,然而過食辛辣對眼疾、口腔炎及痔瘡、便秘不利;

咸是最常用的但不可過量,《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意思是說如果鹹味吃得太多,會發生骨骼受損、肌肉萎縮,心氣抑鬱等現象。現代醫學證明,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肌梗死、肝硬化、中風及腎臟病的增加與過量攝人食鹽均有密切關係。

就餐速度快慢的平衡

「食宜細緩,不可粗速」,「食不欲急,急則損脾,法當熟嚼令細。」咀嚼是攝食及消化的重要環節,進食時緩嚼慢咽,能使唾液大量分泌,唾液中的澱粉酶可幫助食物消化,溶菌酶和一些分泌性抗體可殺菌解毒,唾液在咀嚼過程中與食物混合,細嚼使食物磨碎,都可促進食物被消化和吸收。而緩食又能使胃、胰、膽等消化腺得到和緩的刺激,令其不斷分泌消化液,避免出現因「狼吞虎咽」使消化器官難以適應的狀態。

就餐時間和饑飽的平衡

古人主張「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飢不可太飢,飽不可大飽,這就是飢與飽的平衡原則。同時每日飲食時間要有規律,即「飲食以時」。不吃早餐易患膽石症、胃潰瘍。

應科學看待三餐: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不要錯誤地以為早餐要少、午餐要好、晚餐要飽;早餐馬虎、中餐湊合、晚餐全家福。

就餐前後的動靜平衡

「食前忌動,食後忌靜」。《論語·鄉黨》篇說:「食不語,寢不言」主張進食前和進食過程中宜靜而專致,不可高談闊論、分心,不利食物的吸收和消化。古人言「飲食即卧,不消積聚,乃生百疾」因此飯後要適當活動,俗話說「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說明在進食之後,緩行散步有利於健康。

進食前後的情緒平衡

「胃好恬愉」。是指進食前和進食中保持平靜愉快的情緒,有利於消化功能正常進行,相反則會危害健康。

《素問·舉痛論》中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很難設想,人體在氣血紊亂的情況下,是否還能保證消化功能的正常進行,「怒時勿食,食時無怒」、「氣惱勿食,憂鬱慢用」進食時一切反常的情緒都應排除。

音樂對於消化功能有很大的影響,脾好音聲,聞聲即動而磨食,有柔和清悅的音樂配合進食最佳。

能量入與出的平衡

即進食量與體力活動平衡,做到「量腹而受」,熱量就不會儲存;否則,攝入的熱量超過機體消耗的需要,其結果必然肥胖。

百練不如一走,步行運動容易掌握強度,不像跑步等過量會有副作用,甚至猝死。故飯後百步有利健康。

腫瘤的飲食預防

食物中既存在許多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和抗癌成分,也存在致癌物質或前體。腫瘤的發生髮展過程中,膳食結構的不合理——營養失調以及與食物有關的各種致癌因素,大約導致了1/3的腫瘤。眾多人體所需的營養素攝入不足或過量,以及搭配不合理均可不同程度地增加食用者患腫瘤的危險性。

(一)減少食物中的致癌物和致癌前體物的攝入,煙熏食物、腌制食品(鹹肉、鹹魚、鹹菜)、霉變食物(發霉的花生、玉米)。

(二)平衡的膳食結構控制熱能的攝入,保持正常的體重,食鹽要限量,每人每日<6g。

(三)增加保護性的營養:

1)增加抗氧化的營養素(β-胡蘿蔔素、維生素E及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硒),多食新鮮蔬菜,而隔夜熟蔬菜含致癌前體物亞硝酸鹽高,不宜食用。

2)增加膳食纖維的投入,尤以水溶性的膳食纖維為佳,其來自蔬菜和水果。故每人每日需要蔬菜500g。

3)適當增加蛋白質和鈣。

4)食用抗致病茵的食物,大蒜、韭菜等食物有抑制幽門螺桿菌的生長作用。

5)提高免疫功能的食物,香菇多糖、蘑菇多糖、雲芝多糖、枸杞多糖、黃芪多糖、牛膝多糖。

有利於預防腫瘤的食物:薏米仁、洋蔥、大蒜、西紅柿、茶葉、海帶、菌菇類、菜花。

來源:澎湃身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經健康島 的精彩文章:

為了九價hpv疫苗赴港、走私 犯得著嗎!

TAG:中經健康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