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如何稱呼醫生

古代如何稱呼醫生

現在我們對醫生通常以「張醫生」、「李大夫」為稱;如果遇到有領導職務的,又會劉院長、王主任地叫;為了以示尊敬,還會以老師、教授尊稱。古代也和現在一樣,對醫生的稱呼多種多樣。但不同的是,這些稱謂卻是分官職、醫術、地名甚至藥名……

古代以官職稱呼醫生,不是因為這個人在醫院有職務,而是因為他在官府里任職。我們知道,過去儒、醫不分家,也就是說,很多知識分子,包括文學家、哲學家等等很多懂得藥學醫理。而這些科舉出身的人又大都在官府任職,他們閑暇時間在民間救死扶傷、治病療疾,與如今的醫生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大家都以其官職相稱了。

漢代名醫淳于意,以創寫中醫病志「診籍」名傳青史,因他曾做過齊國主管糧倉的「太倉長」,所以世人稱他為「倉公」,司馬遷就是這樣稱呼他的。《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述的就是他和扁鵲的事迹。唐代醫家王冰,用12年的時間補充、整理、注釋《素問》24卷,名揚天下,因他曾做過太僕令,人們稱他為「王太僕」。

除了以官職稱呼醫生之外,古代還有以地名稱呼醫生的。以《傷寒雜病論》載入史冊的張仲景,因其曾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醫學界都以「張長沙」對其呼之。弟子滿天下的金元四大名醫之一劉完素,因闡發火熱病機而成為河間學派的開山,大家都叫他「劉河間」;倡導「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元代醫家朱震亨,是中醫陰陽學派的鼻祖,因他常居浙江義烏的丹溪行醫,於是就有了「朱丹溪」或者「丹溪翁」的美稱。

以藥名相稱的,現在已不多見,但在古代,這種稱呼還是很多的。劉寄奴、使君子、何首烏等,都是人名。上面提到的劉完素,有個弟子「穆大黃」,就是因為善治火熱症,巧用中藥大黃而得名;明代醫家張景岳,長於溫補法,擅用中藥熟地,他創製的29方「新方八陣」中,僅熟地就佔了22方,故時人稱之為「張熟地」。

當然,因醫生的醫術高超,被百姓用溢美之詞尊稱的也大有人在。「醫聖」張仲景、「外科聖手」華佗、「藥王」孫思邈,都受之無愧;宋代的「兒科聖手」錢乙、清代的「外治之宗」吳尚先等也都名副其實;還有以指三點後辨脈洞之病源的元代醫家「劉三點」劉岳,以及被稱為「神針李玉」的明代醫家李玉,都是因為醫術高超被賦予美名的。

編輯:張昊華

校對:劉美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與健康 的精彩文章:

單身狗太扎心,調查顯示,未婚人群比已婚人群更焦慮
別再用同情的眼光看大齡女青年啦!他們比單身男性更快樂!

TAG:文化與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