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花蕊夫人的一首詩,其忠貞氣魄當令普天下鬚眉一時俯首!

花蕊夫人的一首詩,其忠貞氣魄當令普天下鬚眉一時俯首!

花蕊夫人姓徐,是五代後蜀國主孟昶的妃子,徐氏幼能屬文,長於詩詠,曾仿王建作宮詞百首,頗為時人稱許。後蜀亡國後,徐氏隨孟昶被擄入宋,宋太祖趙匡胤久聞花蕊夫人之名,召其陳詞,徐氏即誦這首《述國亡詩》,於是「太祖大悅」。

《述國亡詩》

五代:花蕊夫人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這首詩和徐氏所擅長的宮詞大不相同,情緒激憤,風格潑辣淋漓,似衝口而出,又不失回味,頗為後人所傳誦。首句破題,選取「君王城上豎降旗」這個標誌性事件來敘述亡國的事實。根據史傳的記載,後蜀的亡國和君臣的奢侈享樂、荒淫無度緊密相關。但徐氏並沒有直接給予譴責,而是委婉的自白,也是無奈的嘆息。一方面,「女禍論」在當時相當流行,比如安史之亂的發生,開元盛世的終結,常常被人歸咎於「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玉環。這種論調本質上是為君王推卸責任:朝廷的大事都是君臣在朝堂上決定的,后妃居於深宮,哪裡知道他們究竟是興國還是誤國呢?而對後蜀之亡,徐氏明白自己很可能墮入「禍水」的泥潭,故而預先申辯。另一方面,這句話也交織著不甘,痛心和無奈的複雜情緒:即使及時知道投降的決定,一個弱女子又何來回天之術呢?大好河山一朝拱手讓人,畢竟心有不甘,但自己又無法改變投降的決定,剩下的只有深深的無奈和悲傷。

從第三句開始,作者的情緒由悲轉憤:後蜀的投降並非因為敵眾我寡,其勢不敵,也並非彈盡糧絕,苦戰不勝,更不是「天亡我,非戰之罪」,試想「十四萬人齊解甲」,當是怎樣一個帶有無限諷刺意味的壯觀場面!擁有如此龐大的軍隊,卻對僅有「數萬人」的宋軍俯首,這是何等的嘲諷和恥辱!在極度的羞憤和痛苦中,花蕊夫人喊出了最後驚心動魄的一句「更無一個是男兒」,其中「更無一人」的決絕和「十四萬人」的聲勢形成鮮明的對比,尤其是這句怒罵出自深宮中的「臣妾」之口。果真「當令普天下鬚眉一時俯首」(薛雪《一瓢詩話》)。

這首詩,作者以女子的身份痛斥誤國君臣,其膽識和感染力更加突出,根據《古今詞話》記載,徐氏在隨著孟昶入宋路上曾題壁云:「初離蜀道心將碎,離恨綿綿,春日如年。馬上時時聞杜鵑」,也表現了沉痛的故國之思,可與此首對照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美詩畫 的精彩文章:

唐代宮女所作的一首詩,被後世用作巧結良緣的讚辭
劉禹錫一首詩,因涉及諷刺權貴再次遭貶,禍從口出一定謹記!

TAG:最美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