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Nassim Haramein全息分形宇宙八——動態雙圓環結構

Nassim Haramein全息分形宇宙八——動態雙圓環結構

我們離這個轉變點已經很近了。而這開始給我們宇宙是如何製造電荷和電流的理解,宇宙可是製造了很多很多的電荷的。所以這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想了解是什麼樣的結構產生了這樣的效應,如果我們想開始設計一個能夠接入真空能量源的設備,我們就必須了解真空結構是如何產生電荷的。(Nassim用手比劃螺旋。電荷存在的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Dan Winter管以太就叫電荷,但這個以太從來都不是靜止的,當它流進漩渦時就呈負電荷,流出時就呈正電荷。所以正負電荷其實是代表了以太流動的方向,正出(輻射)、負進(收縮)。電荷是一個持續動態流動的過程,不是一個靜態的狀態。)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我也做工程設計,大家都以為我只搞理論,而我現在也開始更多的談論工程設計。為了了解該如何去建造這樣的一個設備,我必須得理解讓真空結構去產生一個奇點、產生一個無限密度的點的最基本動力學原理。因為如果我了解了這其中原理,我就能在實驗室中去重建。我意識到當我們看待黑洞,也就是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時,是有個奇怪的地方的。也就是我們對待旋轉的方式是有點不正確的。我意識到我們所做的事情是我們把參考系附著在了黑洞的旋轉上。我們這樣做的原因是當我們嘗試用愛因斯坦的方程去計算黑洞自旋的動力學時,我們意識到機械旋轉是異常複雜的。這裡面有科里奧利效應,陀螺效應等,他們想消除複雜性。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就漏掉了一些重要的東西。那他們是怎麼做的呢?他們說我們將通過把參考系放到旋轉矩陣上以消除掉陀螺效應。而這是啥意思呢?

想像你有一個超強的V8引擎,有一個每秒5000轉的旋轉軸從引擎中伸出。而你就站在這個高速轉軸面前,在一個蠢到家的時刻,你決定用手去抓住這個轉軸。於是你就會體驗到陀螺效應,其中一個就是被削,你的皮會被高速削飛出去。還會體驗到熱效應,你的手會開始冒肉香。然而如果我在你抓住轉軸時抓住你所在的參考系,並把它以和轉軸同樣的速度轉起來,你就不會體驗到任何這些。但這時我仍然可以說我能數出你每秒轉了多少圈。這就是他們所做的。所以我說這是不合適的,我們應該把參考系穩定在真空結構中,意思就是把真空當作參考系,那麼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解就會不同。這就是我和Rauscher博士發表的另一篇文章,她在數學上幫助了我很多,而這些是複雜很多的數學,我今天在這就不跟你們說了,所以別緊張。這是我發表的第一篇文章——《The origin of spin旋轉的起源》。它往時空中添加了扭矩和科里奧利效應。愛因斯坦說時空彎曲產生了重力,這個新的方程說,時空不僅彎曲了還螺旋了,就像你拔掉水池底的塞子時水產生的漩渦一樣。當我們這樣做時,這個解就不是一個球形的黑洞,而是像雙圓環。麵包圈就是個圓環。

GIF

如果你有兩個旋轉方向相反的圓環疊起來,你就有了雙圓環。為啥會有兩個方向相反的旋轉呢?因為有科里奧利效應,例如北半球的颱風是逆時針旋轉的,南半球的是順時針。現在我們有了這個圓環場,取代了原來的系統表面是圓球的概念,它們實際上是雙圓環的。正因為如此現在我們有了反饋的機理——它是同時膨脹和收縮的。對嗎?對每個作用力同時都有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譯註:這裡的收縮代表向內輸入信息,膨脹代表向外投射信息,而你投射出的東西是和你的輸入有關的,這個輸入就是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你的信念。你輸入什麼就會投射出什麼。所以想改變你投射出的世界,你得先改變自己。這個雙圓環的拓撲結構可以說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一個最基本結構。星體、星系、人的光體結構是這樣的,我們創造現實的運作機理也是這樣的。)

宇宙是同時膨脹和收縮的。上個月有件讓我很興奮的事情,最新的天文觀測數據出來了,他們發現當他們往一個方向看時,宇宙看似在收縮,而往另一個方向看時,則看似是在膨脹。現在他們開始意識到了,宇宙的膨脹和收縮是同時發生的。不是先膨脹再收縮,而是同時。這也是你會有信息反饋的原因。你也可以把這個雙圓環結構想像成你的光體。中間這個點就是你的心輪。我還教過一個基於此的冥想。你們可以看到它從赤道出來,到兩極,再回到中心點。每當它這樣繞圈時,你看在這個圓環的中心是什麼?空間、真空。如果這就是黑洞的新解,那麼密度無限點所在的地方就是空間、真空。真空就是無限密度的。這也是真空連接著一切點的原因,因為它可以走向中心。所以它一直都是連接著的,從未分離。你就是一個這樣雙圓環的中心。每個組成我們的原子也是像這樣的。有趣的是,當你從上面看著雙圓環結構時,它就像是一個太極圖。

(又休息了一回)我想我增肥了,西班牙菜真好吃!當這兩個圓環相接觸的兩個膜相互作用時,就在這個系統的赤道處得到了波動函數。你們知道嗎,在物理學中有個問題,愛因斯坦研究過,哈勃也研究過。土星和木星都有環,為什麼塵埃和各種物質會在這些行星的赤道處聚集?為什麼行星是在太陽的赤道平面繞太陽轉?星系的大部分質量也是處在星系的赤道上,所以星系都是圓盤狀的。而現在我們能開始理解為什麼會是這樣了。這會發生是因為物質會被卡在下圖赤道處的波動里。會有一個物質環,然後是空間,然後另一個環,然後是空間。或者是一個行星、再一個行星、再一個行星。

(和特斯拉同時代的美國科學家Walter Russell在他的書中說,當行星衰老時圓球形的狀態就保持不住了,就會在赤道處產生圓環。這讓我聯想起人到中年發福時是在腰上長肥肉,或許是同樣的道理,哈哈。)

這實際上是時空創造這個物質平面的功能,也就是兩個圓環相互作用的陀螺效應。所以我開始去查看宇宙中的星體,例如下圖是一個脈衝星:

這上下都是巨大的漩渦。左邊這個漩渦的長度有一百萬光年。而當他們仔細看時發現當這個漩渦靠近黑洞時,似乎是以光速在旋轉著。所以我們在各處都找到了這同樣的動力學結構。

大家知道在雙圓環的中心是一個孔洞、空間。而這個空間、真空似乎有一個功能就是靜止。而這所有動態的運動是如何在這中間產生靜態的不動的呢?在颶風的中心你會發現什麼?風眼。而在風眼中是沒有風的,是完美平靜的,在其四周卻刮著時速上百英里的大風。而這和很多古文明中的教導連接了起來。旋轉的中心是寧靜,萬物的中心是寧靜。於是我就想現在我有了動態的部分,那公式的靜態部分在哪呢?寧靜態的幾何結構是什麼?旋轉幾何,雙圓環動態更像是這個結構擴張的部分,那收縮部分的幾何結構是什麼?真空的基本幾何結構是什麼?

我意識到球面、雙環是擴張的部分,也是最不穩定的部分。那麼壓縮部分的幾何,寧靜源頭的幾何就必須是最穩定、最緊緻的幾何。我在尋找最完美平衡的幾何結構。在那個時候,我在研究物理的同時也在研究著古文明。我在找尋和這個幾何有關的信息。結果發現世界各地不同的古文明似乎都在建造相似的金字塔形的結構。我在想這些古文明說不定可能會知道關於真空幾何結構的一些知識。我打開了一本書,書名叫《墨西哥金字塔的秘密》。我隨便翻開這本書,結果就翻到了下面這一頁:

大家還記得嗎,我正在研究球體中的正四面體。正四面體是最小最穩定的柏拉圖立方體。所以我知道或許正四面體就是了解真空、寧靜幾何結構的線索。但我知道這個幾何體必須是完美平衡的。這樣所有的力矢在圓環的中心就能相互抵消掉以創造出完美的平衡和靜止,也就是我們所稱的真空,看起來什麼也不是,但卻是一切平衡抵消掉的結果,就像是颶風的風眼。

所以當我打開這本書時,我驚訝的發現這張圖上竟然有個正四面體在球中。所以我就覺得這很奇怪,這正好是我推想的結論。於是我開始看這個圖是怎麼來的。而結果是有個工程師花了二十多年時間去研究墨西哥城附近的特奧蒂瓦坎古城。在那兒有著月亮金字塔、太陽金字塔、黃泉大道等古迹。他在為美國科學會做調查研究,結果有同樣的數字不斷的冒出來,他嘗試著去搞明白這些數字是啥意思。他注意到這些建築的排列方式反應了太陽系內各星球的位置,包括海王星和冥王星。而這兩顆星我們直到1900年代早期才發現。當他繼續去看這些數據時,他發現這些數據總是出現在球中有個正四面體這樣的幾何結構中。

如果你把正四面體的一個頂點放在球的南極點上,那麼這個正四面體的另外三個頂點就會處在北緯19.47度線上。後來我忽然在想這個特奧蒂瓦坎古城在地球上的什麼位置,結果它就正好在北緯19.47度。夏威夷也在這個緯度上,這也是俺住在夏威夷的原因。所以不僅是這個古建築群的排列在告訴我們這點,它在地球上的緯度也在告訴著我們這一點。我覺得這是很神奇的,因為你並不期望從「並不是很進化」的古文明那裡獲得這些。當你看到這些建築中所蘊含的數學時,你就會意識到建造它們的古人可不是野蠻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音悠揚 的精彩文章:

全息分形宇宙二——不需要建造更大的加速器

TAG:靈音悠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