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故事——秦穆公稱霸西戎

歷史故事——秦穆公稱霸西戎

原標題:歷史故事——秦穆公稱霸西戎


秦穆公繼位於早秦時期,那時的秦國十分的弱小,被諸國瞧不起,並繼而任意欺壓。秦國所處的地勢使得土壤不太豐富,農產品種植很多,但收穫很少,所以秦國人民的日常用品很多都需要從外國採購輸入本國,這樣才能滿足本國的需求。


這時候,正好食鹽很匱乏,秦穆公就交給商人們一個任務,讓他們去運載一些食鹽進秦國,以滿足民生的需求。商人們並不願意親自去做這個事情,便讓百里奚去完成運載食鹽的任務,最終百里奚成功的完成了交代的任務。秦穆公親自去接見了百里奚,發現運載食鹽的牛長的很好,並沒有因為勞累有一絲絲孱弱之勢,他就向百里奚請教如何能讓牛長如此之好。百里奚說出了自己的觀念,因為牛很辛苦,所以我總是找到很好的草去餵養它,並讓他得到充分的休息,如果遇到危險的時候,我一定會將他保護的很好,這樣他才能很好的完成任務。秦穆公聽後,深思一番,深深覺得這話十分有理。



秦穆公雄心勃勃,一心想超越其他國家,稱霸天下,但苦於身旁沒有賢才良臣來輔佐他。為此,他很苦惱。有一天,秦穆公召見了善於相馬的伯樂,對他說:「你的年紀一天比一天大了,不知你的子孫輩中有繼承你的相馬本領的嗎?」伯樂回答說:「大王,真是可惜得很,我的子孫中沒有一個人及得上我,倒是我的好朋友九方皋,他相馬的本領高強,大王可以試一試。」穆公當即召來九方皋,請他去尋一匹好馬。過了三天,九方皋興沖沖地跑來報告,說已為大王覓到了一匹第一流的好馬。穆公高興地問:「是匹怎樣的馬?」九方皋答:「是匹黃色的母馬。」穆公讓人把馬兒牽來,誰知竟是一匹黑色的公馬。於是穆公對伯樂說:「你推薦的那位朋友怎麼連馬的顏色和雌雄都分辨不清,我怎麼能相信他推薦的是匹好馬呢?」


伯樂答道:「大王您有所不知,會相馬的人,一眼便能看中馬的內在的靈性。至於馬的顏色、外貌和雌雄都不會影響到一匹好馬的品性,所以九方皋把這些給忽略了,或許,他根本也沒理會這些。大王,您盡可以放心。」後來一試,果然是匹天下無雙的好馬。秦穆公從這件事上得到了啟發,他派人到各處去廣招人才,希望天下有用的人都投奔到他的門下來。



穆公在位39年,他在位期間相當於晉國的獻公、惠公、文公、襄公4位國君。為了使國家強盛,秦穆公四處搜求人才,重用他國來的客卿,"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這些謀臣武士,輔佐穆公,使秦國兵強馬壯。秦國在西方經過長期的發展,不斷擴大地盤。特別是進入春秋以後,西周在陝西境內的土地,大都歸秦人所有。從今天考古發現的秦國文物看,無論國都雍城的建築,國君的陵墓,規模都相當宏大。像雍城中,曾多次發現青銅建築構件,是用來裝飾宮殿用的,可見其豪華氣派。《詩經·駟驖》是歌頌秦襄公狩獵的詩,詩中有"駟驖(tiě)孔阜,六轡(pèi)在手"的句子。"駟驖"是指鐵青色的4匹駕車的馬。秦人用鐵的顏色來形容其它物的顏色,可見秦人對鐵已不生疏。在雍城一座春秋時秦國大墓中,就出土有鐵鏟。1978年在甘肅靈台景家莊春秋早期秦墓中,出土一把銅柄鐵劍,都證明秦人使用鐵較早。因此秦國在秦穆公時,經濟力量就已相當雄厚。



在今陝甘寧一帶,生活著許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國,如隴山以西有昆戎、綿諸、翟,涇北有義渠、烏氏、朐衍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陸渾之戎。他們生產落後,披髮衣皮,各有君長,不相統一。他們常常突襲秦的邊地,搶掠糧食、牲畜,擄奪子女,給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難。


秦穆公向西發展,採取了比較謹慎的策略,先強後弱,次第征服。當時,西戎諸部落中較強的是綿諸(在今甘肅天水市東)、義渠(在今甘肅寧縣北)和大荔(今陝西大荔東)。其中,綿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與秦疆土相接。正好,綿諸王聽說秦穆公賢能,派了由余出使秦國。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國壯麗的宮室和豐裕的積儲,向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勢。又用內史廖的策略,挽留由余在秦居住。同時,給綿諸王送去女樂二八。動聽美妙的秦國音樂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終日飲酒享樂,不理政事,國內大批牛馬死亡,也不加過問。由余的勸諫,受到戎王的拒絕。等到綿諸國內政事一塌糊塗,秦穆公這才讓由余回國。後來在秦人的規勸下,由余終於歸向秦國。秦穆公以賓客之禮接待由余,和他討論統一西方戎族的策略。由余,是姬伯服(即周幽王與褒姒之子周攜王)的子孫,原本是晉國人,流亡到了戎地,會說晉國語。戎王聽說秦穆公賢能,所以派由余到秦國考察。秦穆公用計拜其為上卿,由余為之出謀劃策,幫助秦國攻伐西戎,並國十二,開地千里,稱霸西戎,使秦穆公位列春秋五霸之一。由余的子孫以他的名字為姓氏,形成由姓和余姓。



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秦穆公親自率兵討伐晉國,渡過黃河以後,將渡船全部焚毀,表示誓死克敵的決心。秦軍奪得王官(今山西聞喜西)和郊。晉軍不敢出戰,秦軍從茅津渡過黃河,到南岸崤地,在當年的戰場為戰死的將士堆土樹立標記,然後回國。三十七年(前623年),秦軍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綿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綿諸王。秦穆公乘勝前進,二十多個戎狄小國先後歸服了秦國。秦國闢地千里,國界南至秦嶺,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北至朐衍戎(今寧夏鹽池),東到黃河。秦穆公對戎人的勝利,周王特加祝賀,並賜金鼓,希望他擂鼓繼續向戎人進攻,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秦穆公"稱霸西戎"。


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安葬於雍(今陝西鳳翔東南),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輿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這大概是春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殉葬。陪葬的規格應該是按秦穆公的遺囑定的。從當時的習慣、制度、禮儀以及人們的反應看,為秦穆公舉行的盛大埋葬、厚葬儀式都是對秦穆公遺囑的落實。這177個都是些什麼人?主要是他的妻妾和奴僕。秦穆公妻妾成群,且生育能力很強,光長大成人的孩子就有40個。在當時的風俗習慣里,國君大夫們的妻妾奴僕都是他們的私有財產,他們可以自由處置。他們死後,還要讓這些人在黃泉之下服侍陪伴。此時,中原諸國已逐漸重視人的生命,慢慢放棄了活人陪葬的風俗。而西部、南方、北方甚至東部沿海,還有很多地方的人生活在荒蠻之中。



秦國在穆公的領導下正由荒蠻向中原文明靠攏。任用百里奚、蹇叔這二位對中原文化制度熟悉的專家治理國家,一定能引導貴族和民眾向中原先進的生活生產方式轉變。但剛剛接觸中原文明,想學習消化吸收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改變陋習並不容易。秦穆公不是秦國最後一位有活人陪葬的國君。多年以後,秦獻公即位後,才終止了活人殉葬的制度。


把177人活埋到墳墓中,肯定會在民眾中引起很大的震動。這時候,視死如歸的勇敢者可能是少數,膽戰心驚的哀嚎者居多。他們發出的凄厲絕望的聲音引起民眾的共鳴和憐憫。殉葬這一殘忍的制度漸漸背離了人心。另一方面,陪葬的往往有不少好人。秦穆公死後,和以前的國君一樣,會讓他喜歡的人死後繼續陪伴著他。如果他是一個殘暴、昏庸、荒淫的國君,他可能不會讓賢良的君子為他殉葬,那樣就不會在社會上引起波瀾。但秦穆公是一位踏實能幹的厚道國君,他喜歡的正是百姓心中的好人。所以,把很多活生生的好人殺了給他陪葬,大家都覺得有些可惜、難過。當時,人們就唱出了《黃鳥》之歌表達悲傷之情。歌中唱道: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左傳》曾這樣記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這三人應該是管理秦穆公車輛馬匹的官,人們說他們都是大家喜歡的良臣。民心所向就是大勢所趨。人們對活人陪葬的異議和不滿加速了這種制度的消亡。到後來,秦國就使用陶俑代替了活人殉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文物介紹——大秦景教流行碑
歷史故事——齊桓公大難不死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