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鈦白粉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中國鈦白粉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硫酸法的主要原料為鈦精礦和濃硫酸,按照生產經驗,每噸鈦白粉需要消耗2.3噸左右的鈦精礦(>46%)和4噸硫酸。

氯化法相對於硫酸法特點是產品質量和自動化程度更高。目前國內大部分產能是硫酸法製備,2016年氯化法產能僅有10萬噸,佔比低於行業產能的4%,並且每年需要從海外進口20噸左右的氯化法鈦白粉滿足國內需求;而國際巨頭大部分使用氯化法。國家目前大力支持企業發展氯化法,2005年就將氯化法鈦白粉列為《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的鼓勵類項目,而早在同時對硫酸法擴產則有部分限制。國內氯化法工藝未能推廣開來表面上看是國際巨頭壟斷技術和裝備,深層次涉及經濟性問題。氯化法需要鈦含量90%以上的的富鈦料為原料,而我國岩礦多,高品位的砂鈦少,導致氯化法的原料成本遠高於硫酸法;其次氯化法生產的廢渣如三氯化鐵毒性大,一般只能拋棄到深海或深埋,潛在的環保成本並不低於硫酸法,如果原料是純度較低的鈦鐵礦的話污染則更重—鈦白粉巨頭杜邦早在2002年就計劃在國內投資氯化法投產。但因為環保長期擱淺;我們再考慮中國多煤、人力成本低、企業資本實力不足等特點,氯化法的成本劣勢就更加明顯;此外,只能生產金紅石型鈦白粉,無法像硫酸法那樣金紅石型與銳鈦型兼顧,市場空間更小。因此儘管氯化法產品質量更佳,但經濟性決定了氯化法易在海外推廣,在國內則發展受限。

從目前國內鈦白粉進出口的價差逐步縮短來看,國內生產企業的成本優勢正在逐步縮小。國內企業若想與全球巨頭競爭,則必須有充足的海外鈦礦資源儲備,或者有足夠的鈦精礦資源議價能力,同時兼有氯化法的生產技術。目前國內鈦白粉企業中也唯有公司同時滿足這幾個條件。公司現有6萬噸氯化法產能,新增20萬噸氯化法產能將在2018年末投產,未來3-5年內將專註做大做強氯化法業務,且聘用Bruce Griffin、Julie Reid等海外高管,在美國建立倉位,鈦白粉業務國際化的戰略意圖明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白 的精彩文章:

總工程師廖向陽入選國家行業專家組專家

TAG:鈦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