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學期有些焦慮?沒關係,我們都一樣!

新學期有些焦慮?沒關係,我們都一樣!

編者按

新年的餘溫還未散去,校園裡又見車海涌動,又聽鈴聲響起。開學的第一個星期已經過半,研讀間採訪了幾位小夥伴,其中有雙料特獎馬冬昕,有社工達人小波,也有即將畢業和課業繁重的三三和小葉。和園子里的大多數人一樣,他們也在學年伊始或多或少存在著焦慮的情緒,但問題終歸有解決的辦法,迷茫中還是充滿希冀。

蟄伏的焦慮

開學第一天,小葉在教室里坐立不安。他翻了一眼這學期的課表,不僅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課,周末也被論文討論和德語填滿,而眼前這門課的老師在解釋一個佶屈聱牙的名詞時,已經切換了法語、德語和英語三種語言,他有點聽不下去。

打開電腦,準備做點其他事情。很快,小葉發現這樣做並無法撫平他的焦慮。黨支部、校研團、院研會、社團、助教,都在微信上提示著他這個新學期的到來。

回去休息,宿舍里空空蕩蕩,他已經一個人在宿舍里住了三天了。同級的室友暫時搬到了女友家,而即將畢業的師兄還在外實習,小葉還沒有女朋友,也沒找實習,空蕩蕩的房間塞滿了不安焦慮的情緒。一個月不在宿舍,去年買的兩盆綠蘿也一片片枯萎。手機屏幕亮起,教務老師發來郵件提醒大家這學期還要開題,這是他來到清華大學的第六個月,第二個學期,開學的第一天。

小葉枯萎的綠蘿

無處安放的情緒並不是在某一個時間點突然爆發,它潛伏在張燈結綵的春節里,潛伏在告別故鄉的離愁里,回到清華園,每個人都行色匆匆,大大小小的箱子划過地面發出聒噪的響聲,宣告著繁忙學業的又一個開始。

和小葉一樣焦慮的還有即將畢業的三三,三三說,大概每學期都這樣,這是清華的氛圍,自己適應一兩周就好了。但畢業總有些不同,因為一層樓畢業生佔了大多數,樓道里一眼望去,大家在最後一學期的一開始,就已經在打整行李,一始一終,也是焦慮產生的原因。但蟄伏著的焦慮並未太多影響三三的畢業季,她拿出自己的手賬本,先寫上近期要做的事情:辦一張銀行卡,交一周後的報告,繼續畢業論文的寫作。「寫成文字總會讓人安心一些」三三還說,要約一場畢業旅行,這大概是安撫焦慮最好的藥劑了。

與此同時,院研究生會主席小波也在制定自己的新學期計劃。開學焦慮,對於他而言,已經是過去式。小波有五年多的社工經歷,如今的他能夠遊刃有餘安排自己的時間,輕鬆平衡好社工與科研的關係。可以說是,科研平穩推進,社工忙而不亂。

不確定與確定

「焦慮來源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所以,消除焦慮最好的方法就是打好提前量並制定好計劃。」小波這樣解釋自己應對開學期間社工焦慮的方法。擔任研會主席後,他在秋季學期的時候就制定了春季學期博士生論壇的計劃,並利用寒假時間和兄弟院系討論合作事宜,在充足的時間裡完成了高質量的工作。

同時,小波在多年的社工經歷中還得出了這樣一個規律:提前計劃也有缺點。在他看來,自己一個人很難摸准將來的所有情況,這就需要虛心向同一崗位上的前輩請教,學習利用歷屆主席和幹部們總結的經驗教訓,來彌補自己的短板。靈活機動也是小波的社工秘籍,「做事情的時候要腳踏實地,在執行計劃的同時也要不斷優化原來的計劃。」

院研會主席小波為研會每位成員準備的新年賀卡

小波覺得,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個人性格讓他在社工時間安排方面毫不費力。他將自己的生活分為推進科研進度、處理社工事宜和吃飯、睡覺三部分,「每天的生活軌跡很簡單,腦子裡想的事情也比較少,時間安排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小波說。

當然,對社工的真正熱愛是小波能夠有條不紊做社工的重要內因。對待工作,他有想法但不自大,在工作過程中完全摒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從全局考慮問題;他有資歷但毫不懈怠,認真對待工作中的每個環節,前期的宣傳和統計、中期環節的工作落實、後期的總結歸納一個也不能少;他有成績也尋求創新,計劃本學期在博士生學術論壇和國際學生文化活動方面相比往屆有所突破……

備戰研運會時的小波

對於小波而言,社工帶來了困難與挑戰、成長與收穫。新年晚會上,他與研團研會的小研們共唱《同行》,溫馨的場面讓他至今回憶起來仍感慨萬分。在他看來,五年多的社工經歷留下的最寶貴財富就是認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小夥伴,那一份份共同奮鬥換來的真情遠比鮮亮的工作成績單,更讓他倍感珍惜

與小波一樣,早已擺脫開學焦慮的還有化學系博士生馬冬昕,因為一張密密麻麻的「計劃表」,本科畢業後的馬冬昕成了「網紅」,還被貼上了「超強時間管理者」的標籤。畢業後繼續在清華攻讀博士學位的她,沉澱五年,因雙料特獎之稱又廣受關注,博士期間同時玩轉科研與社工,這當然離不開馬冬昕對於時間的規劃。

萬事開頭難,『不能啟動』是拖延的第一步。厭厭在實踐中發現,自己做實驗的慣性很大:材料合成,就全身心投入,一鍋一鍋瘋狂開反應;器件製備,就扎進超凈間,一批一批瘋狂做片子;論文撰寫,就黏在工位上,一段一段瘋狂碼英文……連續作業』很容易,『互相切換』則比較困難,容易拖延。經過思考,厭厭決定將複雜任務拆解為簡單任務:正迷上做合成,該做器件了,就先到超凈間做些簡單的準備工作,如洗玻璃基板、清理片子盒;正迷上做器件,該寫論文了,就在電腦桌面新建一個word文檔,碼上厭厭的名字和致謝部分;正迷上寫論文,該做合成了,就先上網搜索一番,把需要準備的藥品拖入購物車……」

這段話出自馬冬昕的個人微信公眾號,體現在她生活的方方面面。

合理擔憂

這次開學回校,馬冬昕手裡有幾組實驗需要完成,她先在實驗記錄本上列出具體的實驗計劃與步驟,然後從最簡單的實驗如配溶液、稱材料,設備的日常維護入手,逐步找回科研狀態。

把複雜的事情拆解成多個簡單、明確的事情,行動起來事情也就沒那麼難了。拿做家務為例,「全面收拾宿舍」的感觀難度很大,但是如果拆解成:把書桌上的書按照大小順序重新擺放、擦拭窗檯、掃地、扔垃圾這樣的細節,就會比較容易入手。

總結起來,馬冬昕的策略就是「一般當任務難、複雜,自我要求高時,我就會拖延,應對方式就是:大任務簡化、清晰化為小任務,適當降低自我期待。」

馬冬昕

2018年對於我們來說是新學期,對於馬冬昕而言確是人生新階段——即將啟程去加拿大做博士後,就在兩天前她發了這樣一條的朋友圈:「新的生活即將開始,換句話說,也只是換了個地方重複自己的故事,做實驗+看文獻+寫改投論文+打乒乓球。」

「全新的工作環境,全新的研究課題,全新的朋友圈,都是未知的機遇與挑戰。」馬冬昕說:「但我根本就沒打算要克服這些焦慮和擔憂,有擔憂那是再正常不過了。」

只要不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合理的擔憂反而能夠促進自己努力。

「不過焦慮比較嚴重的時候,必然會影響工作效率,那就低效地工作,也沒有關係,可以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休息一下;焦慮不太嚴重的時候,再嘗試著做一些高效的事情,逐漸增加行動力。」

當我們再次開啟旅程時,蟄伏在身體里的情緒就像一顆種子,為新學期,為春天埋下的最好的貯藏。德國詩人里爾克說過:「好好地忍耐,不要沮喪,你想,如果春天要來,大地就使它一點點完成。」

文字 | 之秋 寧寧 栗子

編輯 | 塗圖

責編 | 房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華研讀間 的精彩文章:

TAG:清華研讀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