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哥特電影——永生不死的光影夢幻

哥特電影——永生不死的光影夢幻

哥特一詞來源於哥特人,哥特人是東日耳曼人部落的分支部族,也是最先搶掠羅馬城的蠻族。因此最開始「哥特」被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用來諷刺那些野蠻且沒有藝術感的東西,最具代表的自然是曾經盛行歐洲的哥特式建築,而之後的「哥特」總算被客觀看待,並形成了一種專門的藝術風格。

十八世紀後期,英國開始流行一些以舊宅廢墟為背景,氛圍陰森詭譎,劇情充滿懸念以及人物性格古怪的小說,作者往往借這些孤寂頹廢的恐怖故事來傳達解放個性的自由思想,這便是哥特小說的起源,如今大家耳熟能詳的《簡·愛》和《呼嘯山莊》等作品,同樣也是哥特小說代表作,甚至大家公認的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亦能劃入哥特小說的陣營。而哥特小說的壯大自然也為日後各種哥特電影的拍攝提供了無數素材。

(根據哥特小說《呼嘯山莊》改編的同名電影劇照)

經過長期的發展,哥特藝術已經結合了建築、繪畫、文學、電影、服裝等各種藝術形式,電影作為一門承載多樣性的藝術,自然將哥特藝術的各種形式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讓哥特電影成為眾多電影中最獨特的風景之一。

1921年,一位瑞典人拍了一部關於巫術的紀錄片《女巫》(又名《歷代的巫術》),據說本片原是一部為了抨擊教會、破除鬼神迷信的科教片(也因此在當時的歐洲成為禁片),然而片中對死亡、女巫、恐懼的描述,以及粗糙且具有時代感的拍攝手法,使本片被公認為影史上的第一部哥特電影。而在同時代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興起,這種用誇張形式體現內心深處孤獨、恐怖和狂亂的電影學派,最終誕生了吸血鬼電影的鼻祖——《諾斯費拉圖》。荒涼的城堡,曲折狹長的街道,光影迷幻的布景,再加上一個類似《德古拉》的駭人故事,這部電影真正地把哥特風電影推向了一個高度,同時也引發了之後的吸血鬼哥特電影風潮。

這些傳統的哥特電影,一般延續了哥特文學的的特色,即靠黑暗的情節揭示醜陋的現實。《諾斯費拉圖》大火以後,美國好萊塢自然不會錯過這個題材,自1931年的《吸血狂魔》開始,每個年代都有屬於自己回憶的吸血鬼哥特電影。90年代的《驚情四百年》和《夜訪吸血鬼》更是再度大獲成功。

(電影《諾斯費拉圖》場景)

但哥特電影絕不僅僅是吸血鬼和古堡的天下,1959年的法國電影《沒有面孔的眼睛》終於沒有了吸血鬼和巫術這些靈異元素,靠劇情取勝,講述了一個沒有臉的美麗女孩的悲情故事,這是一部高貴、孤獨且神聖的哥特電影,足夠離奇也足夠浪漫。

到了20世紀90年代,蒂姆·伯頓的一系列經典作品讓哥特電影的發展進入繁榮時期。其實早在80年代,蒂姆·伯頓便已導演了具有哥特建築元素的科幻片《蝙蝠俠》以及可以劃入哥特電影的《陰間大法師》等作品,而真正讓哥特電影再次火爆的,是他和約翰尼·德普合作的《剪刀手愛德華》,伯頓總體利用哥特式風格,但沒有局限於傳統哥特故事的基調,向觀眾傳達了一個令人心碎的凄美童話故事。之後,蒂姆·伯頓又製作出了《聖誕驚魂夜》《殭屍新娘》《斷頭谷》和《理髮師陶德》等經典的哥特電影。

(電影《剪刀手愛德華》)

自90年代起各種風格多變的哥特電影作品接連問世,例如帶有愛倫·坡色彩的漫改電影《烏鴉》,這部由李小龍之子李國豪出演的電影將哥特文化展現的淋漓盡致,甚至演員本身的不幸命運讓這部電影更添了陰暗氛圍。義大利哥特電影《魔誡墳場》曾被譽為幾十年來最好的恐怖片之一,披著恐怖片的外衣,結合了黑色喜劇和文藝片的特質,探討現實和虛無等哲學問題,結局十分震撼。

(電影《魔誡墳場》)

除了蒂姆·伯頓,21世紀以來也出現了不少優秀的哥特電影,如2009年改編自尼爾·蓋曼小說的定格動畫《鬼媽媽》,以及知名兒童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都是畫面美感設計絕佳的哥特作品。

(電影《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

上世紀初的很多哥特電影多以陰森的氛圍講述壓抑恐怖的故事,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如今哥特電影的定義更加廣泛,哥特的環境和人物外形依然自成風格,但講述的故事不再是只有恐怖和瘋狂,而是可以融入更多創作者自己想表達的元素,化丑為美。雖然哥特電影的風潮已經過去,但它獨特鮮明的風格永遠不會褪色。

(圖片來自網路)

本文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媒介青年文化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我們會迷上「跳一跳」根本停不下來?

TAG:新媒介青年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