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今日元宵節,人約黃昏後

今日元宵節,人約黃昏後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歐陽修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武帝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

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漢代

祭太一神、燃燈表佛

漢武帝

太一神

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時,亳人謬忌奏請祭祀「泰一」神。漢武帝是極為相信神仙的皇帝,當然要大大祭祀一番。尤其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划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

燃燈齋僧-莫高窟第159窟

胡旋舞-莫高窟第220窟

到了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年),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宮廷和寺院「燃燈表佛」。《法苑珠林》又記載明帝永平十四年(71年),五嶽諸山道士要與西域和尚比較法力,以辨真偽。

漢明帝令僧道正月十五日會集於洛陽白馬寺,道士齋道經,設置三壇,然後縱火焚經,經書見火而被焚化。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中印習俗互相融合,流傳到民間。每到正月十五日夜,城鄉燈火輝煌,晝夜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

漢代陶塑百花燈

魏晉

祭門戶、祀蠶神、迎紫姑

明佚名 宮蠶圖卷

按《荊楚歲時記》記載,祭門戶的儀式是製作豆粥,上加油脂以此祭祀門戶;先在左右門戶插上水楊枝,根據楊樹枝受風飄動所指的方向,再用酒肉食品及插上筷子的豆粥、糕餅等來祭祀,稱「望日祭門」。

為什麼要如此祭祀呢?《齊諧記》記載:

正月半,有位神仙降臨到以養蠶為業的陳氏家宅,說「若能見祭,當令蠶桑百倍」。

隋唐

賞花燈

到了隋朝,隋煬帝性格張揚,在節日慶祝上較為鋪張。隋煬帝命人在正月十五這一天「通街設燈」,還饒有興緻的寫下了「法輪天下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的詩句。

《資治通鑒·隋紀》記載:

「戲場周圍五千步,執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十里,自昏至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巨萬。」

從此一掃漢代敬神禮佛的節日觀念,而開元宵行樂之端。所以胡三省注曰:「今人元宵行樂,蓋始盛於此。」

薛道衡《和許給事善心戲場轉韻詩》描述當時盛況道,「萬戶皆集會,百戲盡前來」、「竟夕魚負燈,徹夜龍銜燭」。精彩的百戲歌舞中既有傳統的百獸舞、五禽戲,又有少數民族的藝術表演。「羌笛隴頭吟,胡舞龜茲曲」。隋煬帝這位浪蕩天子樂陶陶地帶著他的成群妃嬪,登樓觀燈。

藍地對雞對羊燈樹紋錦

這幅對鳥對羊燈樹紋錦出土於阿斯塔那古墓,長24厘米、寬21厘米,圖案以對雞、對羊、對樹為主圖案,顏色主要由大紅、白和橘黃組成。

有專家解釋,燈樹上方是對雞,下方是對羊圖案,這塊錦表現內容是古代上元節(元宵節)「火樹銀花不夜天」的情景。

唐代歌舞樂俑

唐取代隋後,在元宵節這一項目上延續了前朝的傳統,並且將元宵節慶祝的時間從一天增加到了三天。特別是,古代宵禁制度很嚴格,夜間是禁止人們活動的,違反禁令者,輕則拘禁,重則就地正法,尤其是京畿地區。而元宵節期間則例外,這時政府暫時取消宵禁的限制,也被稱為「放夜」,晝夜不禁地慶祝三天。

據《太平御覽》引唐人韋述《兩京新記》:「惟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馳禁前後各一日以看燈。」「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張祜《正月十五夜燈》)。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無不走出坊門,夜遊觀賞那爭奇鬥豔的各式花燈,以致車不能掉頭,人難以轉身。

唐代的賞燈活動極其興盛

李商隱曾在《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一詩中描述了唐代的都城燈會:「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遊人仕女如織、車馬喧闐竟夜的場景,如在當前。

宋代

逛燈會,猜燈謎

在文化大發展的宋朝,燃燈和關燈的習俗被承襲下來,慶祝時間也從三天增加到五天,規模也空前擴大。這時的元宵猜燈謎活動也流行開來。從皇帝到臣子再到平民,元宵節是不論等級貴賤,普天同慶的節日。尤其是皇帝的喜愛和大力推廣,也是其千古流傳。宋仁宗時,多將燈謎寫在紙上,然後再懸掛在花燈紙上,供市民猜射。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里有:「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此外,宋人在元宵節還要吃湯圓。在周必大《元宵煮浮圓子》 里有對湯圓的描述:「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巡舊味,灶婢詫新功。星燦烏雲里,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宋朝期間基本形成了中國元宵節的基本慶祝方式,歷經千年綿遠不衰。

南宋朱玉《燈戲圖》

南宋李嵩《觀燈圖》

南宋的皇帝對於民間燈會也非常感興趣。每年的元宵節,到了二更時分,皇帝就帶領著內宮中人,乘小車到宣德門的門樓上觀賞鰲山。鰲山是用竹木材料扎蓋而成的一座如鰲形的高台,通常位於燈市的正中央,上懸數百盞各式花燈。鰲山的規模,在《大宋宣和遺事》里有記載:「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鰲山高燈,長一十六丈,闊二百六十五步,中間有兩條鰲柱。」

而在皇帝觀賞燈的時候,京尹會挑選一批衣著整潔,食品乾淨衛生的小販,另外還有一批歌舞曼妙動聽的藝人,於宣德門外等候。賞完燈,皇帝會召這些人到門樓上表演,平時難得外出的妃嬪內人,也紛紛購買小販售賣的零食。由於她們不了解價格,所費比常人往往要高出數倍,有的商販甚至因此而一夜暴富。

明清

舞龍舞獅、鬧社火、踩高蹺、扭秧歌

到了明代,元宵節放燈從正月初八到十八,延長為十天。《明會典》記載:永樂七年詔令元宵節自正月十一日起給百官賜假十日,以度佳節。明代元宵節又增添了耍獅子的娛樂項目。

明代 佚名《憲宗元宵行樂圖卷》縱37厘米、橫624厘米,絹本設色|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憲宗元宵行樂圖卷》局部

明代福建一帶的燈會也很興盛。凡富貴人家,不論是麴院迴廊,抑或內院寢室,都會張燈,有的人家一年甚至要張設上千盞燈。到了元宵之夜,這些人家就會洞開院門,任人遊覽,以炫耀家勢。街市上的人家,門頭上都會懸掛兩盞燈,每十家則合建一座彩棚,各種造型圖案的花燈應有盡有。

明成化年間《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

而在京城,元宵之前的幾天,東安門外北大街的燈市上,就匯聚了各地的客商和能工巧匠,觀賞者也是絡繹不絕。

短短的數天時間,做花燈生意的客商,不僅要拼製作工藝,也要比拼經商的實力。因為燈市附近的商鋪和住房,每臨近開市,租價就會連翻數倍,一般的小生意人輕易不敢問津。

燈市上,各種各樣工藝新穎的花燈,無所不有,有鑲嵌珠寶珍玩的花燈,也有從海外販運回來的洋燈,其中的價昂者,一盞就要賣上千兩銀子。

《乾隆帝元宵行樂圖》(局部)絹本,設色,縱302cm,橫204.3cm

清代佚名《昇平樂事圖》

清代元宵節,民間的娛樂活動增添了大量的新內容。從元旦到元宵節,舞獅子、舞龍、鬧社火、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活動都涌到節日期間,每日社火不斷,鑼鼓喧天。像《清嘉錄》描寫燈節的詩中就有:「看殘燭火鬧元宵,划出旱船忙打招,不放月華侵下界,煙竿火塔又是橋。

首都博物館 老北京元宵燈節雕塑

元宵節 = 情人節?

正如上文所說,古代大多時候都有嚴格的宵禁制度,只有元宵節是個例外。元宵節的晚上,各種花燈點綴市井街道,男女老少、主人奴僕紛紛走出家門觀賞花燈,觀看錶演,極盡熱鬧喜慶,這在社會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可以算得上是狂歡節。

封建時代的男女婚姻是不能自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尤其是未出閨的女性,平時是不允許外出的。但在元宵節的夜晚,那些平時待在深閨中的大家閨秀和小家碧玉們便可以相互結伴,出來遊玩賞燈。

明代《上元燈彩圖》

在夜幕星空朦朧和燈光映襯下,單身男女青年走上街頭,借著賞花燈,逛花市的名義,用眼角餘光相互打量觀察異性,善緣由此而結。

宋代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的經典佳句:「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火闌珊處。」宋代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中「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都是描述了元宵節的夜晚,青年男女曖昧而又含蓄的愛慕情感氛圍。

即使在封建制度極為嚴苛的清代,也難當元宵節里人們對浪漫愛情的期待與表露。

清人董舜民在《元夜踏燈》里寫道:

「百枝火樹千金屧,寶馬香塵不絕。飛瓊結伴試燈來,忍把檀郎輕別。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END-

[聲明:本文由淘古趣平台自互聯網搜集並整理髮布,侵刪。同時,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古趣 的精彩文章:

他為中國解開「國寶」汝窯址之謎,躺在醫院過道無人問津,去世後舉國無聲!
漢代漆器:繁瑣而複雜的工藝

TAG:淘古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