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夜遊勝景,竟夕不眠……古人過元宵節有多HI

夜遊勝景,竟夕不眠……古人過元宵節有多HI

GIF

元宵佳節

明天就是元宵節了。「一年明月打頭圓」,正月十五是新春過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元」在古代有開頭、首個的意思,《說文解字》解釋元為「始也」,古人稱夜為「宵」,因此正月十五這一天被稱為「元宵」,此外又有「上元」「元夜」「元夕」「燈節」等稱呼。

GIF

始於漢代源遠流長

元宵節的來歷,說法不一。一說來源於漢代祭祀「泰一神」(也稱太一神、太乙神)的習俗。泰一神是秦漢時期信奉的天神。秦時稱之為「太皇」,與「天皇」「地皇」並稱「三皇」。到漢武帝時更把泰一神提高到至尊的地位,使其成為漢統治者尊奉的上帝神。《史記》記載:「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祀,至明而終。」漢代都城實行嚴格的里坊制度,二更後禁止行人通行,但在正月十五夜,特地開禁放夜。《漢書》記載:「執金吾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敕許弛禁,謂之放夜。」皇室從黃昏開始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太一神,通宵達旦,平民百姓在這一夜也不為宵禁制度拘囿,可以縱情娛樂,由此成為元宵張燈的肇始。宋代學者洪邁在《容齋隨筆·上元張燈》中認為「漢家祀太一,以昏時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遊觀燈,是其遺事」。

也有人認為元宵節的興起與佛教傳入有關,東漢以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佛教的燃燈習俗也流傳開來。漢明帝為了在全國弘揚佛法,下令在正月十五的夜晚宮廷和寺院都要「燃燈表佛」。從此,元宵放燈之俗開始出現。

儘管元宵節的起源說法不同,但不論是道教的太一神祭祀也好,還是佛教的燃燈表佛也好,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是沒有問題的,距今已有近兩千年歷史,說它是一個「源遠流長」的節日,毫不誇張。

夜遊勝景,竟夕不眠

到唐宋時期,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元宵節都已經出現了盛大的觀燈會,唐代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連續三天放燈,北宋又增加了十七、十八兩日。唐代詩人張祐《正月十五夜燈》描寫:「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元宵之夜出現了上至王孫貴族下至黎民百姓萬人賞燈行樂的場面。宋代元宵觀燈成為節日最主要的娛樂活動。這一夜,人們「攔街戲耍,竟夕不眠,更家家燈火,處處管弦……深坊小巷,綉額珠簾,巧制新裝,競誇華麗……公子王孫,五陵年少,更以紗籠喝道,將帶佳人美女,遍地游賞」,夜遊勝景,無以臻比。

作為國家都城所在,明清以來北京的元宵節,承北方地區歷史、文化背景影響,又受到宮廷皇室的引領、倡導,節日習俗獨具特色。一方面以賞燈為主題,張燈、舞燈是這一節日的主要特色。另一方面還與各種民間藝術活動、歌舞相結合;在賞燈活動集中的地段,衍生出了熱鬧的商業活動與繁華的商業街市。

元宵節的放燈娛樂活動,從盛唐時期三夜燈到北宋時五夜燈、南宋時六夜燈,到明代已發展到十夜之久。永樂年間政府規定,每年自正月十一起,百官放假不奏事,民間取消宵禁,任憑飲酒作樂。《萬曆野獲編》記載:「永樂七年正月十一日欽奉太宗文皇帝聖旨……朕即位以來,務遵成法,如今風調雨順,軍民樂業。今年上元節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這幾日,官人每都與節假,著他閑暇休息,不奏事。有要緊的事,明白寫了封進來。民間放燈,從他飲酒作樂快活,兵馬司都不禁。夜巡著不要攪擾生事,永為定例。恁官人每更要用心守著太祖皇帝法度,愛恤軍民,永保富貴,共享太平。」後來又將燈節假期進行了調整,起於初八,至十八再過晚始散。

傾城而動「鬧元宵」

如果說春節是家庭團圓的聚會,元宵節就是全民性的歡樂佳節。男女老幼傾城而動,俗稱「鬧元宵」,連平日身處深閨的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這天也要夜遊觀燈,由此衍生出許多浪漫情愫。歐陽修有《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辛棄疾有《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明代北京元宵節最熱鬧的去處,在今東城區中部燈市口附近,於故宮以東的東華門外。這裡在明代是世家大族、皇親國戚的聚居處。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載:「前明燈市在東華門王府街東,崇文街西,亘二里許,南北兩廛,即今之燈市口也。市之日,凡珠玉寶器以逮日用微物,無不悉具。衢中列市,棋置數行,相對俱高樓。樓設氍毹簾幕,為宴飲地。一樓每日賃值至有數百緡者,皆豪貴家眷屬也。燈則有燒珠、料絲、紗、明角、麥秸、通草等,樂則有鼓吹、雜耍、弦索等,煙火則以架以盒,盒有械壽帶、葡萄架、珍珠簾、長明塔等。自初八日起,至十八日止,乃十日,非五日也。至百貨坌集,乃合燈與市為一處。」為了方便權勢階層節日期間賞燈,燈市上設有市樓,開闢出專屬的賞燈區:「市樓南北相向,朱扉、綉棟、素壁、綠綺疏。其設氍毹簾幙者,勛家、戚家、宦家、豪右家眷屬也。」

燈市堪稱瑰奇巨麗之觀

元宵節最主要的娛樂,自然是賞燈了。明人謝照淛記載:「東華門外,迤邐極東陳設十餘里,謂之燈市。天下瑰奇巨麗之觀,畢集於是。」張燈、觀燈是明清北京燈節的主要特色。宮廷技藝與民間藝術相結合,燈的用料、造型、繪畫、色彩、照明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像明代的鰲山燈,將千百盞彩燈堆疊成山,有高達十三層的,因形狀似鰲,故得此名。鰲山燈是宮廷技藝的高峰,黃河九曲燈則體現了民間藝人的智慧:「鄉村人縛秫秸作棚,周懸雜燈,地廣二畝,門徑曲黠,藏三四里,入者誤不得徑,即久迷不出,曰黃河九曲燈也。」此外還有走馬燈:「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燭滅則頓止矣。」當時的走馬燈,狀如小龕,中有豎柱,柱上端張一紙傘,傘下用鐵絲系四戲劇人物。燃燭直噓其傘,傘轉則人物亦轉,從燈正面可以觀人,背面白紙上可以觀影。此外,有能晃動頭腦的獅、狗、兔、羊等紙燈,還有象徵吉慶有餘的大龍井魚,各種大小不等的紅紙糊的「氣死風燈」,紗燈、紙燈、麥秸燈、五色明角燈等。燈上繪畫爭奇鬥豔,有植物梅、蘭、竹、菊、桂花、牡丹;鳥獸有鳳、鸞、龍、虎;還有魚、蟲、十二生肖等,供人購賞。

賞燈、購燈不僅是一項娛樂活動,也成為士紳富豪鬥富炫富的手段。明朝燈市,燈賈大小以幾千計,燈多寡以幾萬計。「自大內兩宮與東西兩宮及秉刑、司禮、世勛、現戚、文武百僚,莫不挾重貲往以買之。多寡角勝負,百兩一架、廿兩一對者比比。燈之貴重華美,人工天致,必極塵世所未有、時年所未經目者,若稍稍隨俗無奇,不敢出世。」在世間萬千燈光的映襯下,燈市一帶「光影五色,照人無妍媸,煙罩塵籠,月不得明,露不得下。」

多姿多彩的賞燈活動與商業貿易相結合,是明清元宵節的又一特點。《帝京景物略》稱:「燈市者,朝逮夕,市;而夕逮朝,燈也。」白天這裡逶迤二里之地,百貨雜陳,是繁華的集市。夜晚則點燃彩燈,供遊人觀賞,是歡樂的燈會。當燈市開放之時「省直之商旅、夷蠻閩貊之珍異,三代八朝之骨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皆集。衢三行,市四列,所稱九市開場,貨隨隧分,人不得顧,車不能旋。闐城溢郭,旁流百廛也。」白天燈市口附近,百貨雲集,熙熙攘攘,是商人招攬顧客、推銷貨物的極佳場所。有詩描述說:「爭說看燈市裡忙,行來片片錦珠光。長安白晝迷人眼,不見燈場見市場。」可見當時市場的繁華景象。

燈節之夜,春寒料峭,但色彩繽紛的節令習俗和民間技藝,為百姓生活平添了一番樂趣,蘊含著人們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本文刊發於3月1日北京日報古都版

部分照片來自網路

新媒體製作人員:劉揚

古都熱風老廣場

本公眾號發布或推送的所有內容,

除註明來源外,版權均屬北京日報社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都熱風老廣場 的精彩文章:

《天下為學說裂》:轉折時代的文化分裂

TAG:古都熱風老廣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