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警惕】產後新媽媽必須知道的藥物使用禁忌

【警惕】產後新媽媽必須知道的藥物使用禁忌

原標題:【警惕】產後新媽媽必須知道的藥物使用禁忌


作為媽媽,特別是剛生下寶寶的新媽媽們,您們辛苦了!


剛經歷了十月懷胎的辛酸,又要開始新的征程,照顧還未恢復的自己也要照顧寶寶,最重要的是,一旦不小心自己生病,吃藥不是,不吃藥也不是,兩頭為難!


俗話說的好,是葯三分毒,所以,針對剛生下寶寶的新媽媽們,一定要照顧好自己!一旦生病,如果吃藥,藥物可能通過乳汁進入寶寶體內,給寶寶的健康帶來危害;但是如果不吃藥,又對自己的身體不利。


板凳今天匯總本篇內容是關於產後新媽媽的藥物使用問題,希望能夠給辛苦的新媽媽們一點幫助吧!


板凳建議:如果病情不重,盡量避免吃藥


其實,新媽媽哺乳期的用藥原則基本上和孕期的差不多,只不過要求略微鬆了一點,一般來說,生病之後最好由專業醫生診斷並決定是否需要用藥。但是不乏有些時候我們遇到這樣的狀況,就是病情不是太重,到醫院去又不是很方便,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自己做出判斷了,此時一定要記住,疾病不至於對健康造成較大危害,就盡量避免使用藥物;若疾病比較嚴重,則應該立即就醫給予必要的治療,不能只強調藥物的對寶寶的毒性而忽視媽媽疾病本身的危害,畢竟媽媽的身體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藥物對母乳或孩子的影響


許多藥物可以通過乳汁排泄,乳母用藥後,部分藥物可出現於乳汁、血液中,其中有一些可能對乳兒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哺乳期婦女用藥時必須考慮可能進入乳汁中的藥物對乳兒的影響。


藥物從母血進入乳汁必須通過血-乳屏障。血液和乳汁間的藥物濃度梯度是藥物向乳汁轉運的主要因素,梯度越大則轉運越多,當血漿中的藥物濃度降低時,乳汁中的藥物又會轉回到血漿中。評估乳兒是否受到藥物的影響,可通過測算藥物在乳汁和乳母血漿中的濃度之比來衡量。藥物對乳兒的影響、進入乳汁的藥物濃度還與用藥劑量、藥物的蛋白結合率、分子量、pH值、脂溶性、解離度以及乳母的腎功能有關。藥物蛋白結合率越低,乳汁中藥物越高;分子量小於200的藥物易進入乳汁,分子量大於500的藥物難進入乳汁,鹼性藥物易進入乳汁,非離子型的脂溶性藥物易進入乳汁;乳母腎功能損害時,可致血漿和乳汁中藥物濃度升高。而乳汁中的藥物能否對乳兒產生不良影響則取決於藥物在乳汁中的濃度、乳兒的飲乳量、乳兒對藥物的清除能力。



在乳母使用藥物的情況下是否繼續哺乳?


在乳母使用藥物的情況下能否繼續哺乳是大家關心的問題,但常常是眾說紛紜,沒有統一的觀點,使臨床醫生無所適從。一般情況下,母乳中的藥物含量很少超過母體用藥劑量的1%~2%,其中有少部分被乳兒吸收,故通常不致對乳兒造成明顯危害,除少數藥物外可不必停止哺乳。然而為了儘可能減少和消除藥物對乳兒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和潛在危險,對哺乳期應禁用、慎用的藥物要有所了解。

1)允許嬰兒單獨使用的藥物,乳母可使用。這類藥物一般不會對乳兒造成大的危害,但不排除特異質個體。


2)使用單劑或短期治療的藥物(如用於診斷的放射性同位素),若對乳兒有危害,則乳兒可採用乳製品餵養。


3)儘可能使乳兒從乳汁中攝取的藥量減至最低。其措施有:對乳汁中濃度高的藥物在其吸收高峰期應避免哺乳。儘可能使用半衰期短的藥物。避免使用長效製劑。乳母用藥時間可選在哺乳剛結束後,並儘可能將下次哺乳時間間隔4小時或以上。可根據藥物半衰期來調整用藥與哺乳的最佳間隔時間。採用最佳給葯途徑。嬰兒出生後1個月內,乳母應避免使用藥物。



生活中常用藥物可分3類


幾乎所有給母親的藥物都會有一部分從乳汁中排。我們依此可以把藥物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從乳汁中排出量可能對寶寶有害


第二類是從乳汁中拍出的量雖多,但尚不知是否有害


第三類就是目前已經有較多的研究,藥物只有少量從乳汁中排泄,不足以造成傷害。


因此,在選擇藥物的時候,我們可以盡量選擇使用第三類藥物,慎用第二類藥物,少用或不用第一類藥物。

新媽媽們最常見的疾病有:感冒、發熱、腹瀉及咳嗽。


通常感冒時多為上呼吸道感染,除注意休息及多喝水外,可以用一些藥物減輕癥狀。其中比較安全的有布洛芬、萘普生、對乙醯氨基酚、甲芬那酸等。盡量少用阿司匹林、消炎痛類藥物,前者可引起凝血障礙,後者可能引起新生兒驚厥。


對於腹瀉可以選用青黴素、頭孢類抗菌素、紅霉素等葯。慎用氨基糖苷類藥物(如慶大黴素、丁氨卡那黴素等),禁用氯黴素、四環素及磺胺類藥物,這些葯可能引起新生兒骨髓抑制、牙齒色素沉著及新生兒黃疸等。


咳嗽時可能需用抗菌藥物,若咳嗽癥狀嚴重,可用一些止咳化痰類藥物,其中麻黃鹼、碘化鉀及茶鹼最好不用,因為可引起新生兒易激動、新生兒甲狀腺功能減退等。


長期服藥需慎重


儘管上述藥物對新生兒有較大影響,但多數情況是用藥時間長或量大才會引起危害。對於一些急性病,若是短期使用,一般不會對新生兒造成嚴重影響。若實在擔心,可以在服藥時暫停哺乳數天,等病情好轉或治癒後再哺乳。對於慢性疾病需長期用藥者,則應慎重選擇安全的藥物,而且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新媽媽慎用的五類中藥


1)補益中藥


產後媽媽體質虛弱,很多人都覺得生完寶寶了就需要進補一些,就會食用一些補益之類的中藥如人蔘等。這是不正確的做法,在剛生產後,不宜服用太多補益作用的中藥,拿人蔘來說,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如作用於中樞神經及心臟血管的「人蔘辛甙」降低血糖的「人蔘寧」以及作用於內分泌系統的配糖體等。這些成分能對人體產生興奮作用。如果新媽媽服用了人蔘,人蔘對人體中樞神經的興奮作用就可導致服用者出現失眠、煩躁、心神不安等不良反應。剛剛經歷分娩的新媽媽,體力消耗很大,非常需要卧床休息,如果此時服用人蔘,反而因興奮難以安睡,影響精力的恢復,所以新媽媽急於用人蔘補身子是有害無益的。

2)活血中藥


很多人覺得產後應該服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藥,這樣更有利惡露的排出和子宮的恢復,不過用活血類的中藥一定要掌握好度。在分娩過程中,內、外生殖器的血管多有損傷,服用活血作用強的藥物,有可能影響受損血管的自行癒合,造成流血不止,甚至大出血。因此,在分娩後的1個星期之內,最好不要用活血作用強的藥物。可用一些柔和的活血葯,利於子宮收縮,幫助排出產後宮腔內淤血,促使子宮早日復原,當歸、益母草都是很好的柔和的補血活血葯。


3)溫熱中藥


一些溫性藥物,可以益氣養血、健脾暖胃、驅散風寒,很適宜新媽媽服用。但太過熱性的藥物,則會傷害新媽媽的身體。因為辛辣溫燥藥物可助內熱,而使新媽媽上火,出現口舌生瘡、大便秘結或痔瘡等癥狀。而且母體內熱可通過乳汁影響到嬰兒,使嬰兒內熱加重。同時太過溫熱的藥物容易使新媽媽出汗增加,耗損新媽媽的身體。


4)寒涼瀉下藥


過於寒涼瀉下的藥物不利於身體虛弱的新媽媽,所以產後一定要慎用此類中藥。


5)滋膩中藥


太過滋膩的藥物會影響新媽媽的脾胃功能,因此為了保障消化系統的正常工作,新媽媽應避開滋膩的中藥。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營養越來越好,產後一般只要正確調養,不一定需要用藥物。不妨在產後調補過程中,食用一些龍眼肉、枸杞子、紅棗等,對於產後貧血尤為適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鄭州親子圈 的精彩文章:

月子期間最容易犯的錯誤,90%的媽媽都中招了

TAG:鄭州親子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