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有來書法作品集評

李有來書法作品集評

李有來書法作品集評

楊吉平(山西師範大學書法學院副院長兼書法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李有來書法的路子走得很正,無論時風如何變化,他都一直在傳統帖學領域堅持。這需要一定的定力,也需要一定的見識。這個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多到足以令人眼花繚亂、耳昏目盲,路子走對了,堅持走下去才有取得藝術成就的希望,至於能走多遠,那要看一個人的天分,也要看這個人的綜合修為。

當然,李有來的路子是逐漸走正的,逐漸貼近經典的。其全國第七屆中青展的作品(圖1)明顯帶有林散之行書的痕迹,這無疑是取法乎下的做法。有人取法當代書家越寫越走味的,例子不勝枚舉。也有幡然領悟,學其所學的,比如李有來。

李有來以行書見長,近年則趨向於行草書的創作。其取法大致在王羲之與米芾之間,以王羲之為其基,以米芾增其趣,小行書筆致精細,尤為精彩。其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便體現出其小字的特點,秀美精到,近於工整,其含斂有模仿林散之的成分,也有其天性的流露。而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圖2)則相對舒展,個性也逐漸明朗。儘管李有來的作品走的是傳統帖學的路子,也有自己明確的追求目標,但這並不排斥他適當接受時風的影響,體現在作品中便是個別字的有意變形,最明顯的便是其名款中「有」字的變化。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有」的上橫伸得很長,整個字占的空間也遠遠大於其他字,用筆也以虛筆為主,這種變化有利於打破李有來書法用筆過實的缺陷;而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中的「有」字則沒有這種對比與反差。另一個便是打破王羲之行書結字以平穩、諧調為主的特徵。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正文中的「圖」「蒼」二字便很典型,這兩個字都將右下角的方框放大偏右,造成一種跌宕欹側的動態美。整體而言,在作品的氣象與結字用筆變化方面,李有來都比原來有較大的進步。

如果說李有來書法還有不足的話,那就是其作品的書法氣太濃,書卷氣則較淡。「書法氣」的提法是筆者的發明,是指展廳時代書法人共有的一種習氣。書卷氣則是書法作品中透露出的文氣。書卷氣不僅與學養緊密相關,在技術上與楷書(尤其是唐楷)功底也關係緊密。若以蘇軾「神、氣、骨、肉、血」的標準來要求,李有來書法最缺的就是「骨」,而骨的養成需要堅實的楷書功底做支撐。所以,生在唐以後的書法家,尤其是走帖學一路的書法家,唐楷是繞不過去的一座高峰,必須奮力攀登,舍此別無他途。

圖1 李有來 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 (1997年)

周德聰(三峽大學書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李有來前後相距二十幾年創作的同一件對聯:「羅浮括蒼神仙所宅,圖書金石作述之林。」明顯地感覺到歲月積澱的筆墨功夫正在走向成熟。看得出他將取法定位在帖學一途,也是以二王為代表的文人書風。

如果說古代文人的書寫,美化漢字空間結構是一種潛意識或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結果,那麼,今人有意識地在古代碑帖遺存中,挑選符合自己心性的經典作為臨摹對象,並試圖以此建立自己的書法語言進行「創作」,則是一種藝術的覺醒與人文的自覺表徵。

李有來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無疑是在臨習王羲之,以及今人對王羲之書風演繹之後,產生了創作的衝動,於是用王羲之的帖學筆法結合今人審美意趣,或借鑒其體勢,或慕其風韻,清新姿媚,駿健挺秀,可謂古風與時風互為交織,傳統與現代相與生輝。觀其用筆,中正平和,不激不厲,真放寓精微之中;窺其結字,緊斂整肅,疏密互參,古澹存清雅之內。聯中有許多字直接從王羲之而來,如「神」「所」「宅」「作」「述」「之」「林」;有些字又似從今人借鑒,如「括」就有林散之韻味,「仙」「書」或有張榮慶的影子,這種亦古亦今的整合與融通,是上世紀末整個書壇的大致取向。

李有來全國第四屆青年展的作品,較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用筆趨於沉雄老健,有郁曲淵雅的氣象,線條內部由於細微的動作變化,使其有起伏跌宕之感,提按頓挫,收放自如,尤其是筆勢相反相成的運動往來所呈現的顧盼呼應,更具情味。在字的空間處理上,表現出雖正猶奇的體勢,寬博、厚重,時顯沉雄,將王羲之書法的內在品格,化作筆下文的精靈,線條也好,結字也罷,都深刻地表達出從何而來的蛛絲馬跡,絕不是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的簡單拿來,與此同時,也明顯地預示著朝何處去的清晰走向——將二王書風的姿媚秀出與龍虎精神(「龍跳天門,虎卧鳳闕」)有機統一,從而將文人書法導向雄秀,使帖學不再囿於陰柔一維,而具有碑學的雄渾之境。

書法在經歷了「流行書風」所呈現的變形誇張乃至野逸之後,「回歸傳統」不僅是作為一個口號提倡,而是變成廣大書法愛好者的自覺追求,尤其是在對傳統正脈的認知上,似乎又聚集在文人書風的二王一系,其因展覽評審所形成的「標準」,過去千姿百態的二王風貌,也漸漸演變成了當代的「二王展覽體」,新的流行正在漫延。在這樣一個背景及歷史際遇中,李有來對二王的理解與深化,當不局限於帖學,要以更為開放的胸襟,傳承其「新變」的精神內核,從而由「我思故我在」向「我書故我在」邁進!

亓漢友(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書法勢理論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翻翻李有來先生的簡歷,一個詞無意之中蹦進腦海來——「饞人」!實在讓人眼饞!有一個教過私塾、會寫書法的父親,6歲開始學習顏體,後又跟隨林散之、黃葉村等大家學習,十幾歲獲得了安徽省書法比賽一等獎,17歲入伍進京,能夠做到跟隨名氣大的、「時髦」的書法家學了一家又一家……於是乎得了三個「最年輕」:中國書協最年輕的會員、中國書協最年輕的理事、北京書協最年輕的副主席。我把這些和一個學習書法的朋友閑聊了幾句,話沒說完,這朋友也來了一句:「饞人!」我問他,哪裡饞人?他長嘆一口氣:「沒有一個名氣大的老師不行啊!」

現在,一旦某某當了理事或者主席,不問此人水平藝德如何,先問:「他老師是誰?」這也難怪,因為這些主席們的背後往往就有一個或者幾個叫得響的老師!李有來是讓人眼饞的,他成為北京書協副主席時,我才剛剛知道什麼是書法呢。但冷靜地再想一下:有一個會寫毛筆字、教私塾的爸爸的人有多少?林散之先生的學生有多少?他17歲進京,但在這17年中北京出生的人有多少?我想,這個數字比全國的縣級書協會員還要多。所以,李有來的幸運,老師的作用是肯定的,但他的努力、藝德、成就也早已經達到了相應的水平,而且還在不斷前行。從他在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到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我們看到了李有來前進的步伐。

下面,我們不妨從書法勢方面來分析一下李有來書法發展的軌跡。

筆法勢方面,李有來在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中重複利用了「切筆」「折筆」勢因素起筆,在使轉過程中,作者重複利用了「折筆」筆法勢因素,表現在使轉的「方」的效果和線條的「面」的效果;而在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作者重複利用了「裹鋒」「頓筆」勢因素起筆,在使轉過程中,作者重複利用了「圓轉」勢因素筆法,表現在使轉的「圓」的效果和線條的「柱」的效果。見下圖「括」的比較:

字法勢方面,作者在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中重複利用了上緊下松和上松下緊字法勢,如「羅」「浮」「括」「蒼」「神」「圖」「作」「述」「林」9個上緊下松字法勢,「仙」「書」「所」「金」4個上松下緊字法勢;作者在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利用了上緊下松、上松下緊的字法勢外,還利用了左緊右松字法勢如「羅」「圖」等,左上右下緊、右上左下松字法勢如「括」等,字法勢因素的應用更豐富了。字法勢因素應用也更符合陰陽變化規律了,如下圖「金」的變化,在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中的「金」上下部首都是縱向取法,而在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中的作品則是「下縱上橫」:

章法勢方面,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中王羲之《聖教序》刻帖的「刀」味比較濃,字和字的聯繫不如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不但靈動活氣而且老成持重。

也可以說二十多年前的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有著其老師張榮慶先生的烙印,而且非常明顯,但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老師的營養已經滲透到作者的骨子裡了。學習書法,老師是必不可少的,我的每一點進步都和我恩師的教誨有著直接的關係,所以「學書法,沒有老師不行」是顛簸不破的真理!

我問了一下前面那位學書法的朋友在學習什麼法帖,他說是《蘭亭序》,我誠懇地告訴他,您和李有來的老師是一個老師——王羲之。王羲之是李有來老師的老師、李有來的老師、您的老師、我的老師,是天下許多學書法人的老師,名氣足夠大!

李有來出名了,但他沒有為自己過早的出名而手舞足蹈。他是一個有恆心、有定力的人,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穩健前進。

這是他的優點,也是他創新道路上的羈絆。王羲之能夠成為書聖,李世民自然功不可沒,但根本原因在於王羲之開創了一代書風!李有來的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讀來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不但清代有,當代也有。要想在歷史上留得住足跡,李有來還有一段路要走。

圖2 李有來 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 (2017年)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報 的精彩文章:

劉顏濤書法作品集評
海上談書——《書法報》走進浙江台州玉環■本報編輯部

TAG:書法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