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甩掉實體SIM卡為何贏得掌聲?
編輯| 葛辛晶
任何往手機「塞」硬體的做法都要三思而後行。因此,2018年2月26日至3月1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obile World Congress)的科技盛宴上,ARM(安謀)贏得全球再多的掌聲也不為過。我們看到這家晶元設計公司推出的iSIM卡技術,旨在取代實體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用戶識別模塊)卡,從而給手機「減負」。
脫「硬」向「軟」
給手機「減負」
﹀
﹀
﹀
為什麼要給ARM太多的溢美之詞?於是找到一些例證,以支持我們的偏愛不是無緣無故。
人體每天通過口腔攝入的水大約有4斤。英國一家機構在2016年的調查表明,人在非睡眠時間平均每4分鐘查看一次手機。常言道人離不開水,但從頻率來看,人更離不開手機。既然手機成為人們生活、工作的「伴侶」,那麼,很多人不希望看到手機裡面「塞進」更多的硬體便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外掛、外接也是多餘的。吃什麼吆喝什麼,接下來圍繞移動支付進行必要說明。
早期在手機音頻介面插入刷卡器(圖1),依靠3.5mm音頻插孔傳輸數據。2015年底中國銀聯業務管理委員會(秘書處)便發出通知,開展了移動設備外接受理終端規範工作(圖2),要求成員機構對於移動支付終端硬體限時報備和認證。至今,在手機上插入刷卡器的支付方式業已絕跡。當然,此次對手機「減負」落腳點在於優化銀行卡受理市場環境,提升銀行卡支付安全。
圖1 已經「走進」歷史的刷卡器
來源| 網路
圖2 相關規範移動設備外接受理終端的通知
來源| 網路
再看一個移動支付的例子。2012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啟動農村移動支付試點工作,內蒙古藉此東風,在隨後幾年時間裡通過智能手機NFC-SD卡客戶端,即安全數碼卡載入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訊)功能,在農村牧區推行移動支付(圖3、圖4)。筆者作為當年的推廣者之一,眼下總結起來恍若如昨。以位於河套平原陝壩農商銀行2014年的表現為例,其1630個客戶端全年實現交易18億元,單個客戶端交易超過110.43萬元。
這些效果得益於組合推廣:第一步,在20km沒有金融網點、沒有固定支付終端的細分場景,找到目標客戶,鎖定農(牧)民經紀人推行移動客戶端;第二步,推動涉農金融機構免費給目標客戶安裝客戶端,滿足其剛性需求;第三步,營造移動支付應用場景,建設農副產品、畜牧、糧食交易三大商圈。2014年年中谷歌升級安卓系統版本,導致無法完全讀取銀行卡信息,到了2016年初,NFC-SD卡客戶端基本退出市場。好在2015年「雙12」移動端銀聯卡數字化產品「雲閃付」面世,其功能更加強大,2017年12月11日中國銀行業統一App「雲閃付」發布,也更加滿足客戶多層次的需求。當然,「雲閃付」產品融合了NFC、HCE(Host-based Card Emulation,主機卡模擬技術)、TSM(Trusted Service Management,可信服務管理平台)和Token(支付標記)等支付創新技術。儘管NFC支付依賴於NFC射頻天線、SE安全模塊等手機硬體實現,我們看到,此次對手機「減負」,藉助於創新技術實現完美迭代,從而推動了支付的進步。
圖3 農(牧)民經紀人支付移動化
攝影 | 王孔平
圖4 忙碌的農(牧)民經紀人只能將孩子「栓」起來養
攝影 | 王孔平
由「細」向「微」
ARM讓驢子「聰明」起來
﹀
﹀
﹀
回到主題。iSIM卡技術基於ARM架構的SoC系統單晶片上,將SIM卡整合內置於處理器,使得SIM卡的面積小於1平方毫米。如果目前iPhone 5手機使用的nano SIM卡尺寸12.3x8.8毫米讓我們看到了「西瓜」,那麼iSIM卡技術則讓我們見識了什麼叫「芝麻」(圖5、圖6)。於是,手機將不需要再設置專屬的SIM卡插槽,也不需要使用實體SIM卡。至此,智能手機SIM卡朝「虛擬化」方向邁出了紮實的一大步。
圖5 逐步遭到「嫌棄」的SIM實體卡
演示| 陳厚文攝影| 王孔平
圖6 iSIM卡僅1平方毫米遠小於SIM卡的面積
來源| ARM
iSIM卡技術處於初期研發階段,根據AMR的預期,商用領域按照下面的排列依次展開:率先應用在小型的物聯網裝置設備上,逐步推展到手機、穿戴裝置與其他產品。最新的消息表明,ARM已經向合作廠商發送了iSIM 設計,產品預計在今年年底問世。
驢子在選擇中徘徊不定,餓死在兩堆乾草之前。這是經濟學裡面的「布里丹效應」。在iSIM卡技術推廣應用第一個場景物聯網裡面,也面臨著「布里丹效應」。物聯網設備在連接網路面對Wi-Fi、物聯網卡兩堆乾草,前者不便捷,後者需要增加設備的體積和成本。iSIM卡技術的出現減少對Wi-Fi的依賴,隨時隨地可以聯網。同時,對於小型物聯網設備又減少了生產成本(圖7)。市場研究公司Machina Research在2016年預測,到2025年全球物聯網連接數量將增至270億個。而ARM的預計更為樂觀,到2035年將有1萬億台聯網設備,市場前景可期。
圖7 iSIM卡技術解決了物聯網「布里丹效應」中驢子的選擇難題
來源| 網路
去SIM卡化
「先烈」榜單再現
﹀
﹀
﹀
在這裡,有必要切入一個細節。美國主板網(http://motherboard.vice.com)透露,2016年劍橋大學計算機科學家馬庫斯?庫恩(Markus Kuhn)大膽提出,在安卓或蘋果的手機操作系統建立一個新的標準交互界面,最終用App來取代SIM卡的功能。
軟體替代硬體功能?就這麼簡單!但是,不是所有的簡單方案都讓市場趨之若鶩。激進的技術派認為,手機聯網並不需要SIM卡這個獨立實體晶元卡,SIM卡的數據(下面將要提及)可以直接內置在手機裡面。他們置劍橋大學科學家「軟體替代硬體功能」的提議而不顧,紛至沓來選擇了複雜的路徑。於是ARM的所做努力表明它不是第一家,前面站著好些先驅者,我們以「事後諸葛亮」的視角觀察,先驅者基本變成了先烈。
不難看出,電信運營商在努力「革」SIM卡的「命」。美國AT&T、Sprint、T-Mobile、Verizon四家電信運營商之中的兩家,Sprint和Verizon曾經提供GSM網路的替代品——CDMA,其手機並不使用SIM卡。如果不是網路升級到4G LTE制式,他們還會在沒有SIM卡的一條道上走到黑。出於滿足客戶的使用慣性,Verizon的CDMA 1X網路要到2019年12月31日才關閉。
與此同時,手機廠商在淘汰SIM卡的「事業」上也不甘寂寞。蘋果推動eSIM卡(embedded-SIM,即嵌入式SIM卡,不作為獨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手機中)技術。2016年3月蘋果發布的9.7寸iPad Pro產品首次採用此技術,用戶不需要更換實體SIM卡,便可以快速切換eSIM卡所支援的電信網路。2017年10月5日谷歌發布Google Pixel 2/2 XL兩款手機支持eSIM卡功能,用戶可以看見實體SIM卡槽,不過不用安裝物理SIM卡,也可以搜索連接到運營商的服務和網路。
忙活下來,結果呢?還是孤家歡喜!我們看到手機廠商是一邊廂獨自歡喜,電信運營商那邊廂卻愁雲慘淡。基於eSIM卡的CDMA手機通過將「識別碼」寫入手機晶元,於是將手機號和手機綁定起來,但是,當「識別碼」被盜寫入到其他多部手機中,eSIM卡在電信運營商那裡並不遭待見:發生費用找誰收費去?事實上,對於eSIM卡業務,國內三大運營商僅有中國聯通推出了針對消費移動終端的服務,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卻只針對物聯網,不難看出,eSIM卡業務,且行且尷尬。
唱衰SIM卡
這一次成為絕唱?
﹀
﹀
﹀
當談到5G時,我們會講到下面的故事。1991年7月1日,時任芬蘭首相哈里?霍爾克里(Harri Holkeri)用手機給坦佩雷市的副市長打了個電話,此舉成為世界首次手機通話而載入史冊。
同步讓我們記住了枯燥而居功至偉的技術有兩個:一是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動通信系統,當前應用最為廣泛的行動電話標準),手機通話通過這個網路完成;二是SIM卡,通過這塊鍍金的電路晶元,保證手機接入網路是安全的。
技術派讓人垢病的地方在於,當手機的功能從通話、發簡訊,到拍照片、聽音樂、聯網、導航及支付等逐漸增多時,形體卻由磚頭似的「大哥大」演變成掌中「玩物」,變得愈發小巧。奇怪的是,SIM卡的體積變化不大(圖8、圖9)。
圖8 手機功能「做加法」體積卻在「做減法」
來源| 網路
圖9 SIM卡尺寸的變遷
來源| WikiMedia Commo
近三十年的技術進步干不過一張SIM卡,這也難免引發門外漢的質疑:為什麼SIM卡沒有與時俱進?
技術派給我們擺出道理「122」:一個事實、兩個顯性特徵和兩個隱性數據,以此明志,SIM卡在與時俱進。
一個事實是,SIM卡的看家功夫是確保手機使用者是合法用戶。SIM卡具體表現兩個顯性特徵,你給運營商繳納了話費;你的電話號碼在GSM網路是唯一的。SIM卡也具體表現出兩個隱性數據,SIM卡存儲了IMSI(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以便從眾多的用戶中將你識別出來;另一個是Ki( Key identifier,密鑰),它成為SIM卡與電信運營商之間,在GSM網路實現所有數據安全交換的一把加密傳遞的「鑰匙」。基於上述道理「122」,SIM卡適應技術革新而隨機「變臉」。比如,密鑰變得更長、更安全等;又比如,開天闢地實現了網路語音電話的身份驗證等。
回到ARM的貢獻上來,在此,有必要具體分述一下受益者。
對於用戶而言,iSIM卡技術讓其享受到了更換網路服務的方便;對於手機廠商來講,與eSIM卡技術相比,iSIM卡不使用單獨晶元,直接將SIM卡信息內置在處理器上,節省了製造成本;對於通信運營商而言,iSIM卡技術左手給其關掉一扇窗,右手卻給他們打開了一扇門(圖10)。儘管SIM技術脫「實」向「虛」強化手機廠商的優勢,但是正如ARM所暢想的那樣,更多的物聯網設備意味著更多的客戶。在互為依存的關係里,只有所有參與主體發生同步的改變,才能達成不破不立的格局。否則,在改良關係下復原舊有的秩序,也只是在消磨寶貴的時間而已。
圖10 SIM技術脫「實」向「虛」演進示意圖
來源| 網路
如果單純按照上述敘事語境,只是將手機局限在通話功能,這並不是我們的階段性目標。稍作回顧,智能手機NFC-SD卡、SIM卡介質支付都離不開向手機置入硬體;隨著NFC、HCE支付技術的誕生,「雲閃付」產品使得用戶不搗銀聯卡,「閃」手機即可完成支付。不可否認,僅從移動支付分支便可以管窺更加廣闊的手機應用的遠景。
補白一句,站在移動支付角度,無論是手機插入刷卡器走向末路的結局,還是內置NFC-SD卡步入歷史的事實,最終「雲閃付」App風生水起的趨勢,恰似在應證「軟體替代硬體功能」。技術這門活,看上去很是服「軟」。
戳鏈接,更有料!
TAG:金卡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