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敖魯古雅「使鹿部」鄂溫克人歷史上的圖騰崇拜與薩滿崇拜

敖魯古雅「使鹿部」鄂溫克人歷史上的圖騰崇拜與薩滿崇拜

董聯聲

從原始圖騰崇拜到薩滿崇拜,從獵熊、食熊到為熊實行風葬的一套繁瑣、複雜而莊重的儀式。薩滿教崇拜,是在萬物有靈、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魂和祖先崇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薩滿崇拜較其他崇拜內容和形式都更加複雜,是原始宗教信仰的最高階段。

有史以來,牽著馴鹿遊獵於茫茫林海之中的「使鹿部」鄂溫克人,由於生產力的過於低下和文化的落後,同其他原始時期的少數民族一樣,對於人類的起源總是賦予一種神秘色彩。即認為他們本身和自然界的某種動物或植物——熊、鹿、狼、蛇、龜、鷹及大樹、穀物等,有種親緣關係或其他特殊關係,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產生圖騰觀念,形成圖騰崇拜,某種動植物便成為本民族或本氏族的保護者或象徵。「圖騰」系印弟安語「他的親族」之意。圖騰崇拜是一種原始的宗教迷信,意味著原始宗教的產生。實際上也是動物(植物)崇拜與鬼魂崇拜(或祖先崇拜)互相結合起來的一種宗教形式。由於各少數民族社會發展階段不同,所處歷史和自然地理環境不同,其圖騰崇拜的對象也不同。我國南方一些少數民族如傈僳族歷史上主要以虎、羊、蜂、鼠、猴、熊、竹、蕎等為本氏族的圖騰崇拜物,北方少數民族如鄂倫春、達斡爾等歷史上多以狼、熊、鹿、豹等動物為自己的圖騰。鄂溫克族各分支也分別有各自不同的圖騰崇拜物,如有的信仰水鳥,有的信仰鷹、天鵝等,而以狩獵為主要生產方式、始終處於漁獵時期、被稱為「使鹿部」的這支鄂溫克人,是將熊作為本民族圖騰來加以崇拜的。

大興安嶺浩瀚無垠的原始大森林中,棲息著無數野獸和飛禽,這是鄂溫克人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但是,一些兇猛的動物如黑熊、野豬等,經常威脅著處於原始漁獵時期使用石器、長矛、弓箭的鄂溫克人。而熊在森林中最為常見,這種兇猛的動物發怒時力大無窮,兇悍無比,人不可敵。同時熊又具備某些人的特徵,它的前肢可以直接送食物入口,後肢可直立蹣跚而行恰似人形,每當望遠,便直立以前肢成眼罩避光遠眺。熊的這些外貌和特徵,為其他野獸所不備,這便構成鄂溫克人把它奉為人類的祖先的重要根據,在漫長的狩獵歲月里,熊便逐漸成為鄂溫克人所崇拜的圖騰。

鄂溫克人對於將熊作為本民族圖騰崇拜的表現方式,不同於其他北方少數民族,沒有崇拜對象的標記和圖騰象徵物。他們的表現方式,主要是在稱呼、禁忌和風葬儀式等方面。

鄂溫克人的祖先對熊有著極其尊貴的稱呼。他們將公熊稱作「合克」,這是鄂溫克人對父系最高輩的稱呼,即「曾祖父」之意;而將母熊稱作「額沃」,這是對母系最高輩的稱呼,即「曾祖母」之意。從稱呼中不難看出,他們將熊尊為祖先和最高長輩,而自己則是熊的「後裔」或子孫。

其次,鄂溫克人在狩獵當中,尤其是後來的獵熊活動中,有許多禁忌要互相遵守。比如他們最忌諱說「我們打獵去」「上山打圍去」這類話,打到獵物也只能說「老天爺賜給你點東西」等。尤其是任何人也絕對不許說是鄂溫克人打死了熊或熊被打死,而只能說「睡覺了」「熊睡了」等。他們還將殺熊或剝熊皮的獵刀稱作「刻爾根基」,意思是什麼也割不斷的鈍物,將後來傳入的槍稱作「呼翁基」,即「吹火筒」。總之,在狩獵生涯中要忌諱說道出獵獸行為和刀、槍的兇器性質。

處於漁獵時期的鄂溫克人,開始對熊——本民族的圖騰崇拜物嚴禁射殺,即使獵手在出獵中偶然與熊相遇,也要悄然穩退,繞道而行,或放下狩獵工具以示虔誠。但是,從事原始的狩獵生產,為求生存和繁衍,或因飢餓所迫,在同自然界的鬥爭中,他們並不能永遠將熊排斥於生活資料之外。最初一般為了自衛才將熊殺死,但除特別飢餓外絕不食熊肉。十五世紀之後,以薩滿為核心的薩滿教開始興起,圖騰觀念逐漸淡薄,鄂溫克人慢慢開始獵熊,並逐漸把熊肉作為肉食來源的一部分。一方面將熊作為圖騰來崇拜,一方面獵熊並食熊肉,這是處於原始時期落後民族的一種特殊心理反映,是一種求生本能的需要。因此,在漫長的狩獵歲月里,產生了從獵熊、食熊到為熊實行風葬的一套繁瑣、複雜而莊重的儀式。

獵手獵獲熊後,要由負責運輸任務的鄂溫克婦女牽著馴鹿將熊的屍體馱回駐地。食熊肉前,通常由「烏力楞」(「子孫們」或「住在一起的人們」之意,即由血緣關係聯繫在一起的原始家庭公社)的全體成員,圍坐在被稱為「糾」(即「撮羅子」)的火堆周圍。開餐前,年歲最大的長者坐在「撮羅子」東北角的神位上,其餘人都依次坐在篝火周圍。長者首先把熬好的熊油用小勺倒進火堆里祭火神,大家齊聲喊「火笑了!火笑了!」然後在「烏力楞」首領「新瑪瑪楞」的帶領下,首先發出一片和烏鴉一樣「嘎嘎」的叫聲,表明是烏鴉在啄食熊肉而不是鄂溫克人,口中同時不停叨念「是烏鴉在吃你的肉,不是鄂溫克人在吃你的肉」一類的話,新瑪瑪楞把熊油分給每人一份,大家喝了熊油後,再開始分食熊肉。

鄂溫克人認為動物是有靈魂的,這也是圖騰崇拜與鬼魂崇拜相結合的表現形式。他們認為動物的五臟及大腦等便是靈魂停留所在,因此,熊的大腦、眼睛、食道、心、肝、肺等部位絕對不能吃,否則就會觸怒神靈,給狩獵和民族興旺帶來不幸。其他動物如犭罕 、鹿等獸的內臟也不能吃,後來犴 、鹿等獸的內臟改為在樹上掛兩、三天後再吃掉。上述習慣一直沿襲到近代仍在恪守。

鄂溫克人對熊的圖騰崇拜,在為熊實行風葬日儀式上表現得最為繁瑣而莊重。這是鄂溫克人圖騰崇拜的最高形式。在吃熊肉前,他們首先要將熊頭、眼睛、內臟等部位留下,連同各掌五趾、右上肋骨二根、下肋骨三根、左上肋骨三根、下肋骨二根,用樺樹枝條齊整地捆在一起,再用柳枝橫攔六道。然後在樹林中選擇枝葉茂盛的粗大松樹,將相鄰的兩棵樹相對內側削成平面,橫刻十二道深溝,用木炭、鮮血和各種野花把平面抹得五顏六色。同時要將熊頭方向一側的第六道溝兩側砍出刀口,鑲嵌熊的一對眼睛。這一切完成後,要把捆好的熊骨掛在事先安放好的兩樹中間的橫樑上。這時參加風葬儀式的人們都要像死了親人一樣假意掩面啼哭表示哀痛,然後在風葬的上風頭架柴點火,用煙熏的辦法為熊骨去污。整個風葬儀式表現得尤為虔誠、莊重。參加風葬的人們往往是「烏力楞」的全部人口甚至整個氏族的全部成員。整個儀式尤為莊重虔誠,充滿了神秘的原始宗教色彩。

作者簡介:董聯聲(1949-),男,漢族,全國漢語方言學會會員、內蒙古社科院呼倫貝爾分院特約研究員、呼倫貝爾學院民族歷史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研究方向:「北方三少民族」、東北方言與東北民俗文化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