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宵:火樹銀花不夜天

宵:火樹銀花不夜天

賣湯圓

 中國兒歌曲庫 Vol. 74:台灣童歌新唱

小蓓蕾組合 

00:00/02:05

在一日三餐之外,晚上餓了,需要有一頓宵夜。宵,其實就是夜,不過宵除了夜的意思外,還有小的意思,宵夜就是夜間小食。喝一碗粥,或者吃一碗面,或者一碗餛飩、一份水餃,幾樣點心,搭配著夜深人靜,還頗有滋味。

從金文字形以來,宵一直都是從宀肖聲。宀是屋子的象形,有著屋頂和牆,夜到來,人多在屋子裡休息,所以宵就是夜。一個最為常用的宵,就是元宵。農曆正月十五為上元節,這天晚上是這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而元意為第一個,宵意為夜晚,故將其稱為元宵。我們常說元宵佳節,無論古人還是今人,對於元宵節總是有著極大的熱情,天上皓月高懸,人間萬盞燈火,人們出門賞月、逛燈會、耍龍燈、猜燈謎……這個「宵」熱鬧且歡樂。

現在過元宵雖然也熱鬧,但比起古人,就未免有些遜色了。對於古人來說,日常的生活,可以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平淡淡的,但是一到元宵,就一定要是燈火輝煌的、歡樂熱鬧的,甚至是驚奇的、刺激的。那些日常少見的精巧多彩的花燈、燈樓、燈樹,舞龍、舞獅、踩高蹺的百戲,令人眼花繚亂的各式小商品……一股腦兒湧出來,人們的熱情也就格外高漲,人山人海,人來人往,一起將這個晚上鋪設得耀眼明亮,堪稱火樹銀花不夜天。

文人們當然用自己的筆觸留下了生動的剪影。自唐代以來,元宵佳節是處處觀燈、家家取樂,白居易在《正月十五夜月》中說是「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聞。」曾鞏說當時汴京的元宵節是「行歌紅粉滿城歡」,秦觀則說當時的這種熱鬧「達旦何曾歇」。朱淑真的描述更為有趣,說當時人群熙熙攘攘來來往往,擁擠之中,姑娘們的首飾都掉落了,「墜翠遺珠滿帝城」。

這種熱鬧延續春節的除舊迎新而來,是一年之中難得的狂歡,因此無論男女老少,都積极參与其中,一代一代,興盛不衰。到了宋代,由於這場歡慶從三夜持續到五夜,已經被稱為五夜元宵了。據記載,宋代時,在元宵燈會之前會事先搭建一座高達數丈的燈棚,上面有著燃燈數萬盞。光是在腦中想想,也足夠讓人驚嘆了。到了明代,元宵佳節的盛況當然也不減當年,唐伯虎甚至表示「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不喝點美酒不開口大笑,怕是要浪費這良辰美景了吧。

古代的元宵節,比起單純的情人節,自然是有著更多的內涵意義,但是在中國傳統的文學作品中,我們也看到它所充滿的詩情畫意。比如說宋代的元宵燈會比唐代還熱鬧,於是文人筆下的風情也就格外浪漫了。歐陽修的那首《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當然是惆悵而纏綿的,今夜月色依舊美好,燈市依舊燦爛如晝,而去年相約見面的人,卻不再出現。

相比而言,辛棄疾的那首《青玉案·元夕》就幸運得多了。辛棄疾在詞里先描述元宵節觀燈的盛況,那是花千樹、星如雨、玉壺轉、魚龍舞,燈火輝煌,歌舞騰歡,遊人結伴穿行其間,歡聲笑語未曾間斷。而就在圓月、燈火、歌舞交織的絢爛之中,有一人,立於燈火闌珊處。重墨之中,忽然有一筆清麗,這一秒整個世界安靜。詩人是悲是喜,亦或是悲喜交加,我們不知,但感覺到他大約是充滿感激的。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古人有這般情感,今人亦然。滄海桑田,事隨境遷,世間有得到就有失去,有美好就未必沒有遺憾。滾滾紅塵,茫茫人海,當我們回眸之時若能尋覓到對方,又該是如何心情?

元宵佳節,月圓人圓。這是新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無論何人,無論身在何方,內心總是渴望團圓。(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的精彩文章:

遼寧省政府原黨組成員、副省長劉強嚴重違紀被「雙開」

TAG: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