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心誠有如神助

心誠有如神助

心誠有如神助

清朝乾隆年間,蘇州有個讀書人,叫雷允上,因為酷愛醫學,在家裡一門心思研究岐黃之術,寫了不少醫書,後來又在蘇州閶門開了爿藥鋪,招牌就叫「雷允上」。他精心製作的丸散膏丹和各種成藥,遠近聞名,生意越做越興隆,後來手頭積攢了一筆錢,就在上海老北門開了爿雷允上分店。這爿分店傳到他兒子雷子藩手裡時,遇到一場大火,藥店被燒得精光。幸好雷子藩在他父親那裡學到一手好醫術,他就一面擺設葯攤,一面肩背藥箱,穿街走巷,做走訪郎中,才得以勉強維持生活。

雷子藩治療癰疽、疔毒之類的毛病最為拿手,名家看不好的毛病,常常被他單方一張、草藥三帖就治好了。可是那時候民間有句俗語:「家無十年糧,休去背藥箱。」有錢人生病求醫,都要揀有名望的醫生,像雷子藩這樣的草藥郎中,當然是連有錢人家的門檻也踏不上的。不過,雷子藩這人有骨氣,他勤走破草屋,不跨「金門檻」,長年累月在老北門一帶的窮苦人家裡進進出出,為百姓治病解痛。

有一天,雷子藩碰上了一個患喉風的人,這人喉門潰爛,滴水不進,呼吸十分困難,雷子藩出診了好幾次,藥方換了又換,可毛病還是一天比一天重。雷子藩查遍了父親留下的所有葯書,也找不出一個好方子。

這天夜裡,他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忽然外面「嘭嘭嘭」響起了急促的敲門聲,他趕緊起來開門。只見進來一位白須白髮的老人,一身道士打扮,肩上背著一隻葯葫蘆。

老人見了雷子藩就嘆氣:「哎!這年頭,這些開藥店的只管自己發財,不顧病人活命。你看這脈案,病人是守不到天亮就要斷氣了,可是我敲了好幾家藥店的門,連理也不理我。」

雷子藩一面招呼老人坐下,一面接過方子看,只見脈案上寫著:「喉風潰爛,呼吸阻隔……」心裡頓時一驚。他想:照這病勢,這人已經是無藥可救了,不知老人用的是什麼秘方。趕緊朝下一看,只見用有六味主葯:牛黃、麝香、珍珠、蟾酥,還有冰片、雄黃。雷子藩心裡連連叫好,可一想到自己小攤本輕利薄,其中有幾味葯價錢很貴,正好一時斷檔,急得直搔頭皮。

老人眼看希望泡湯,急得連連頓腳,說:「哎!真是急驚風碰上慢郎中!大藥店有葯不開門,小葯攤開門沒藥撮。」

這時,雷子藩一急,倒急出個辦法來,說:「老先生,上海攤上大小藥店我有不少熟人,來,我再陪你跑一趟,或許能敲開幾家店門。」說完,雷子藩打起燈籠,和老人一道跑了大半夜,果然敲開了幾家店門,總算把葯配齊了。

老人拿到葯,謝過雷子藩,兩人就分了手。

老人走後,雷子藩反覆琢磨老人開的那張方子,想起自己手上的那個喉風病人,也想用這方子來試試。天一亮,他就撮好了葯,急忙送去。不料剛進門,只見那病人已經起床,見了雷子藩就說:「多謝你請那位老先生送來了葯,這葯靈得賽過仙丹,吃下去只覺得滿口清涼,立刻止痛消腫,一口氣總算接上了!」說完,「撲」跪下來就朝他叩頭。

這下,弄得雷子藩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再一想,這送葯的老先生,莫非就是那位急著替喉風病人配藥的老道士?細細一問,果然不錯。

雷子藩恍然大悟:昨夜來撮葯的老道士,一定不是個凡人,而是神仙在指點我啊!我一定要想法把這帖葯製成丸藥,方便病人服用。

於是,雷子藩根據自己多年治病的經驗,在這六味主葯中又加了不少副葯,研製成像芥菜籽那樣細小的丸藥,裝在痧藥瓶里出售。因主葯六味,又乃神仙指點,故把這種葯取名叫「六神丸」。

雷子藩得了真方不忘本,一面繼續研製、出售六神丸,一面依然肩背藥箱為窮人治病。不多幾年,「雷允上」藥鋪在老地方重新開張,名氣一天比一天響。

(楊彥衡陸如松搜集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故事會 的精彩文章:

典藏小故事
證詞(外國文學故事)

TAG:故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