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成吉思汗賽馬:說好慢者勝,大伙兒為何卻撒腿狂奔

成吉思汗賽馬:說好慢者勝,大伙兒為何卻撒腿狂奔

原標題:成吉思汗賽馬:說好慢者勝,大伙兒為何卻撒腿狂奔


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就是我們後人常說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把組織渙散的蒙古各部捏合在一起,組建了一個強大的軍事國家,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之濱等廣大區域。


但誰能想到,這樣一位「武功赫赫」的世界級大人物,竟然是連斗大的字都不識一個的文盲?正因為這,所以毛主席說他是「只識彎弓射大雕」。


不過,文盲似乎與一個人的組織能力、軍事能力和智商高低並沒有多大的關係,至少在成吉思汗身上是如此——文盲並不影響成吉思汗成為一個世界級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組織能力、軍事能力似乎是與生俱來的的。


下面我們要說到的這件事,就是為了說明成吉思汗在少年時就極有組織能力和超高的智慧。


公元1174年,成吉思汗父親孛兒只斤·也速該把阿禿兒所統治的部落打了一個勝仗,奪回了大片領地和許多牲口。為了慶祝勝利,成吉思汗的父親特意安排了一場別出心栽的賽馬。


之所以說別出心栽,是因為這次賽馬不是比誰跑得快,而是比誰跑得慢。換句話說,本次賽馬的獲勝標準與平常不一樣,是最後到達終點的馬才能獲勝。


由於獲勝的標準不同尋常,所以比賽一開始,十幾匹賽馬離開起跑線後,便在原地踏步,磨磨蹭蹭地不願向前移動。剽悍的騎士們身體後傾,拚命將馬韁繩向後攬,不讓自己的馬兒超過別人。


騎士們你慢、我慢、大家慢,比了許久,跑得遠的賽馬也只行進了路程的十分之一,而跑得慢的,馬尾巴還在起跑線上呢。更加滑稽的是,有個騎士由於把韁繩攬得過緊,竟把賽馬的後半個身子又攬回到起跑線內。


眼看著夕陽即將西下,馬賽又一時之間難以決出勝負,大家都有點耐不住了。成吉思汗的父親也很後悔,暗罵自己不該別出心裁地搞出這種老么子賽馬,但話已出口,金口難改,怎樣才能儘快結束這場僵局呢?


成吉思汗的父親略一思忖,又傳下一道命令:「誰有辦法儘快結束比賽,給予重賞。但是,不能改變原定的優勝條件,跑得慢的還是獲勝。」


雖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要打破眼前的僵局,可不是憑藉勇力就能解決的,而是要靠智慧。所以,那些平時作戰勇猛的騎士武夫們即便絞盡了腦汁,仍想不出一個萬全之策。



就在這時,當時年僅十二歲的成吉思汗跑到那些還在原地徘徊的賽馬前,對每一個騎士如此這般重新進行了一番安排,然後有模有樣地發出號令:「跑!」

於是,奇蹟出現了。只見騎士們一改剛才的拖沓狀況,爭先恐後地縱馬向終點奔跑衝刺。那個原來半個馬身還在起跑線內的騎士,更是使出渾身解數,操控著賽馬一路狂奔,第一個衝到了終點。


比賽在瞬息之間就結束了,但如之前規定的那樣,跑得最慢的馬依然得了優勝。那麼,少年成吉思汗是如何做到的呢?



原來,成吉思汗對賽馬作了重新安排,讓騎手們相互調換賽馬。因為賽馬的勝負只以馬計,不是以騎手計,甲騎乙的馬,乙騎丙的馬,丙騎丁的馬……

如此一來,每個騎手都希望自己駕馭著別人的馬跑得最快,不能獲獎,使自己的馬落在最後,從而取勝。這樣,不就打破了原來眾騎士躑躅不前的僵局?!


這只是一件小事,但我想這件小事足以證明,被稱為「只識彎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其實很有智慧,極具組織能力。


當然,這件事也啟示我們:有些看似無解的問題,只要我們能夠跳出思維定勢,不被慣性思維所束縛,換個角度想問題,或許就能找到可行的解決之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至簡歷史 的精彩文章:

這件小事不僅考驗劉秀的品德,也說明他的御下之道和厲害之處

TAG:至簡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