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知道嗎?在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以南還有一個這樣的地方!

你知道嗎?在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以南還有一個這樣的地方!

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以南

不遠的岷江畔

一列丹霞絕壁臨江而立

其主峰挺拔秀美,林木蒼翠

一位其貌不揚卻又心比天高的少年

曾在此山中攻書悟道

從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光華四射的人物

他因此山而成名,此山因他而定名

他,便是西漢文學家揚雄(字子云)

山,便是犍為縣境內的子云山

子云山上俯瞰岷江

子云山既是歷代隱士的世外桃源,又是亂世雄傑的殺伐之地。1243年,為免遭蒙古鐵騎蹂躪,南宋四川安撫制置史余玠在子云山主峰據險築城,與樂山凌雲山上的三龜九頂城首尾呼應,在1252年的嘉定大戰中,將蒙軍驍將汪德臣率領的蒙古大軍逐出川中。

子云山碑刻「雲亭曉煙」

石梯陡立入雲天

孕育聖人的茅廬與改朝換代的戰爭,一定會在子云山留下非凡的印跡。於是,我踏上前往子云山之路。

被司馬光推崇為孔子之後,超越荀子、孟子的一代大儒揚雄出道前,其蟄居之地子云山,竟然比我想像的還要寂寥、冷落,向多名當地人打聽,才弄清楚上山的主道。

子云山共有80多座大小山峰,其主峰臨岷江而立,海拔479.9米,與江面的相對高度為160多米。主峰峰頂,有三道各長500多米的山樑,分別向南、北、西北方向的山麓延伸,呈三角鼎立之勢,從空中俯瞰像是賓士車的車徽。向北延伸的那一道山樑,有一條在懸崖上開鑿的石梯道通往山下的岷江邊,這是子云山與外界聯繫的主要通道。

我沿著這條寬1.5至2米、當地人稱為「高石梯」的石梯道,向山頂進發。

行約數百米後,本來在山脊上蜿蜒的石道拐向一處絕壁,石梯道成了石棧道。向右上方看,絕壁高不見頂;向左下方看,溝壑深不見底。就在這石梯道與石棧道銜接處,原有南宋抗蒙的子云城的第一道城門。我撥開雜草,果然見到城門的基石。

我腳下這條在岩石上鑿成的寬近兩米的古老石梯道,顯然不是歷代百姓砍柴打獵、挑糧背菜的便道,它應該是南宋時期國家行為所致的官道,以便于軍情緊急時迅速調動軍隊,也便於輜重糧草的輸送。而早在西漢,揚雄恐怕只能冒著生命危險,在密林中陡坡上尋路而上。

俯瞰岷江浩蕩的壯美風光,躑躅在路隘苔滑的曲折幽徑,子云山的寧靜秀美吸引住了風華正茂的揚雄。他在山間一間茅屋前推開柴扉,向茅屋的主人、一位老樵夫討水喝。在茅屋的陋室里,老樵夫收藏的滿室竹簡之書,令揚雄既驚詫又興奮。他逐一翻閱,逐一細讀,並拜老樵夫為師。自此,揚雄暫停了浪跡天涯的步履。

揚雄在子云山偶遇高人並潛心攻讀,為此後成為一代大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崖壁半懸「子云仙」

沿石棧道繼續攀登,道旁崖壁下一凹處有一水池,看得出一點兒人工拓鑿的痕迹。這便是當年揚雄刻苦攻讀、揮毫潑墨的洗硯池。明代犍為知縣胡學戴題「懸池」二字於池側。

當年,池水黑如墨。這如墨的池水,滋潤著年輕揚雄的筆頭,使他以《綿竹賦》《蜀都賦》《反離騷》而名動蜀中;這如墨的池水,激蕩著中年揚雄的心靈,使他為漢成帝寫出了壯麗的《甘泉賦》《河東賦》《羽獵賦》。如今,沉澱了兩千多年的池水已清澈見底,成了彎腰可掬即可飲用的礦泉水。據說,揚雄用過的「形如今制,但去圭角」的硯台,至今還被當地人收藏著呢。

過洗硯池再行數百米,左前方隔峽相望向南延伸的那道山樑,其絕壁相對高度近百米,狀如城垣。絕壁上草木不生,裸露著紫紅的岩石。遙望半壁處,可見一尊約兩米高的人物塑像,其頭頂有「子云仙」三個醒目大字。

這是到了近代,人們稱揚雄為「子云仙」而自髮雕刻的。若山間霧嵐四起,山腰雲煙瀰漫,「子云仙」若隱若現,好似神仙下凡。這「子云仙」雕像雖不高大,但上下分別距崖頂和崖底數十米,崖壁垂直於地面且光溜溜的,施工者如何到位,到位後懸在空中又如何操作,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謎。

據清嘉慶《犍為縣誌》載:子云山「在縣南二十五里,漢揚雄嘗徙居於此。山腹有子云洞。其巔有池。」子云洞是在這懸崖絕壁上人工掘成的山洞。宋代犍為縣一位叫王叔倫的儒士,效仿揚雄隱居子云山,並在子云洞內留下一幅對聯:「大儒不文,下筆動九天風雨;大將不武,揮戈掃萬里煙塵。」看來,他對揚雄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的。當然,崇拜揚雄的墨客騷人歷朝歷代數不勝數,在犍為文廟裡,揚雄就曾被列為配享孔子的先賢先儒之一。

子云亭上覽雲煙

向山頂延伸的石棧道越來越陡,林木也濃密得遮天蔽日,少有人走動的石階苔痕累累。兩千年前以清幽、縹緲滋潤過揚雄的子云山,似乎還保持著它的本色。

子云山頂是約半個足球場大小的平闊之地。建於清初、近幾年在原址重建的水月寺,紅牆黃瓦,香煙繚繞,背倚一座綠樹蔥籠的饅頭狀山包。在水月寺建寺之前,此處是建於明代成化年間的一家書院,為使弟子繼承揚雄的衣缽,書院名曰子云書院。在當時犍為頗有名氣的四大書院中,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俱佳的子云書院,自然名列其中。

聞名犍為的「雲亭湖燈」景觀,則源於逢年過節,水月寺大紅燈籠高掛,山頂的燈光映在岷江江面所致。

水月寺側一稍高的坡上,便是「西蜀子云亭」曾經屹立之處。我站在坡上細看,只依稀可辨此處曾有屋基,一棵棵碗口粗的松樹,似揚雄遺留在此的如椽之筆。

據子云山中目睹過最後的子云亭的老人介紹,子云亭高三層,每層高近兩丈,六角飛檐,木柱筒瓦。每層有帶木凳的欄杆,既作安全護欄,又供遊人歇足觀景。「子云亭」匾牌懸於底層門楣,頂層則塑揚雄坐像一尊,高約2米。揚雄身穿長袍,鬍鬚一尺多長,面向岷江。在塑像側,則是清代名儒趙熙慕名前來拜謁時的題詩:「先生去此幾多時,不見煙雲只見痴。恨我不成生已晚,空勞載酒自嘆息。」

1954年,子云亭被整體拆毀,粗大的木柱,是人們認為唯一有價值的東西,被木匠改成木料後,抵交了公糧。

站在子云亭遺址四下望去,子云山80多座山峰奔來眼底,岷江如蛟龍不見首尾。聞名犍為的「雲亭曉煙」奇特景觀,便只有在子云亭上才能一覽。每逢多霧季節的清晨,岷江江面升騰的霧氣,由東向西飄進子云山下的溝灣,似海水漲潮,似江河泛濫。崗巒模糊了,群山隱沒了,唯有子云山主峰漂泊在霧海之中。輕盈的晨霧千變萬化,人們的眼前出現夢幻般的景觀。

清代嘉慶年間的犍為縣令王夢庚,為「雲亭曉煙」作了一個巨大的廣告。下山後,我在高速公路下面距江面約10多米高的當地人稱觀音岩的崖壁上,找到了王夢庚題寫的「雲亭曉煙」四個陰刻大字,每字長寬近1米。這幅題刻正對岷江水流較緩的江面,向來往的千帆萬檣,發出「到此一游」的殷殷召喚;向壯遊的儒生雅士,傳遞雲煙深處的青燈黃卷。

險關要隘灰飛盡

在即將登上子云山頂之前,有一段石棧道陡如天梯,天梯盡頭便是青龍嘴。這青龍嘴,是登頂的最後一個隘口。在這裡,余玠率軍民修築的子云城北城門的牆基仍殘存著。當年用長約1米、高寬各約1尺的大條石壘砌的巍巍城牆,如今雖然已傾頹得不到半人高了,仍令人可以想像當年的凜然、高大。站在此處回望,感覺陡峭的石棧道上幾乎不能容人立足,好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處。

作為南宋抗蒙的方山城堡,子云城據險而建,可謂固若金湯。我從山頂沿南山樑緩緩而下,尋覓位於白虎嘴的南城門。當年余玠曾在北口、南口和西北口各築城門一道。

遺憾的是,當地人指著路旁一邊是一座山包、一邊是一座墳塋般的土丘說,這就是南城門。據我此前所查資料描述,南城門所在的白虎嘴,有兩塊巨石對峙,2米寬的入城通道從巨石的縫隙中穿過,是非人造城門所不能比擬的天然雄關。原來,近年來為方便山上幾十戶人家的生產生活,這裡修築上山公路,用炸藥將兩塊巨石炸毀。天塹變成了通途,歷史也由此終結。西北口是子云城的後方,也有一條較為平緩的盤山道與山頂相通,但當年抗蒙的遺址蕩然無存。

公元1275年,蒙古大軍佔領嘉定(今樂山)後,派速哥統領大軍南下子云城。在強大兇悍的蒙軍威逼下,在南宋大部分疆土已失陷的情況下,子云城不戰而降。蒙軍佔領子云城後,按慣例將城門、城牆、炮台毀掉,以防抗蒙余勢力東山再起。據清同治三年版《嘉定府志》「山川·犍為篇」載:「子云山,縣南二十里……至淳祐中,余玠築城其上,並置戍,因改名子云城。元至元十二年,速哥徇(以武力威脅)嘉定下游諸城,子云、瀘、敘皆降。」

如此險山要隘,其軍事價值此後被辛亥三年的同志會暴動,以及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軍閥楊森所利用。至今在同志會與官軍激戰過的北門和西北門附近,仍不時挖到堆堆骸骨。

當我站在江邊碼頭回望,迷離如仙境、凜然如雄關的子云山,又將在夜幕下隱去。如此,又不知要隱沒多少年。

蘇東坡遍游犍為山水,在子云山下發出「雲是昔人藏書處,磊落萬卷今生塵」的惋嘆。其實,與喧囂紛擾隔絕,與閑雲野鶴相伴,才是揚雄的初衷,才是子云山的本色。

文章編輯:樂山旅遊

文章來源:馬恆健 文/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山旅遊 的精彩文章:

樂山最值得去的冷門古鎮!風光醉人,美的不重樣!

TAG:樂山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