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元宵節的習俗和來歷

元宵節的習俗和來歷

元宵節的習俗和來歷

1

元宵節的習俗

蓋州市和大石橋市的元宵節具有部分山東地方特色和滿族習俗。據《蓋平縣誌》記載:「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夜則為元宵,家家食湯圓」,寓意團團圓圓。「是夜,邑城懸燈結綵,鼓樂喧闐,街市商家多放花炮,有火樹銀花之觀。兼有燈謎、龍燈、秧歌諸雜技。三江、山東各會館並演夜戲。燈月交輝,歌聲嘹亮,幾同不夜之城,一時游觀者填塞街巷,甚盛事也。」另據《營口縣誌》記述:營口市區內「是晚長燈作樂,銀花火樹備極喧闐,並雜演秧歌、龍燈、獅子、龍船諸戲,及十七日始罷。」另外,清朝民國時的營埠、蓋平、熊岳等城鎮有「燈官出巡」,防火消災之俗。

在大石橋市、蓋州市,尤其是蓋州市南部,正月十五有做面燈的習俗,用玉米面做的燈稱「金燈」,用蕎麥麵做的叫「銀燈」,也有用地瓜和蘿蔔雕刻的「地瓜燈」和「蘿蔔魚燈。」燈主要分五大類,一是十二月燈,也叫占卜燈,按月數捏花,如一月燈捏一個花,臘月燈捏十二個花;二是壽燈,按家中最年長的老人年齡計算,如果年齡為80歲,在面燈上捏80個花,一家只能做一個這樣的燈;三是屬相燈,一般按家中人口的屬相捏,多數家庭只給兒童捏,如屬雞、五月五日生,雞背上就駝五月燈(捏5個花);四是看場佬燈,捏位老者,頭戴草帽,身披蓑衣,肩扛木杈,懷抱八月燈,盤腿坐在用面做的圓形鋪墊上。這種燈由小男孩或男士送到場院里,意思是慶祝八月豐收;五是魚燈,一般由小女孩或女人點燃,放在水瓢里置於水缸中,意思是連年有餘。還有光燈,不捏花,是專為上墳、上廟用的祭祀燈。

元宵節的來歷

關於元宵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但是流傳最廣、最有意思的還是這一種: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沒見過家人,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親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東方朔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城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這個簽語抄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彩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城牆上也擺好了香案,漢武帝就帶領著文武百官敬奉火神君,這宮女元宵呢,就在城牆上做湯圓、煮湯圓。正巧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看到了父母和妹妹,這才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百姓逛燈會、猜燈謎。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所以這天叫做元宵節。

如果您對營口的歷史文化感興趣或是手中有相關資料,歡迎您投稿到營口市史志辦編輯的《營口春秋》期刊,與我們共同講述營口的歷史故事!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營口春秋 的精彩文章:

攻克營口鎖咽喉

TAG:營口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