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與父母相處時的崩潰,並不是你不愛她們

與父母相處時的崩潰,並不是你不愛她們

01

春節期間我們回家與父母團圓過年,但與父母相處時我們時常感覺到崩潰。。。。。

相信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

當我們在專註做什麼事的時候,父母總是打斷我們。如果我們看手機新聞或電影,他們會走過來說,「別看了,對眼睛不好」,如果我們在房間里打個電話處理個事情,他們會過來問什麼東西放在哪裡,或者叫我們吃水果,問你中午想吃什麼等等。如果我們在房間里睡覺,她們可能會每十分鐘進來看我們一下,或者幫我們蓋蓋被子,掖掖被角……

當我們不斷的被打擾,我們有可能控制不住發脾氣,或者不經意的回應他們:好啦,知道啦。或是:哎呀,你煩不煩,我都這麼大的人了,知道啦。整個語音、語氣、語調里都傳遞著不耐煩。父母就就很委屈的說:我關心你還錯了啊,我只是提醒你一下,你怎麼是個白眼狼啊,我關心你還有錯了」,嚴重的情況父母還會傷心的流淚。

02

心理學家們發現,很多父母帶寶寶的時候,每當寶寶專心探索或玩耍的時候,父母總是發出點聲響吸引寶寶們的注意,或者打斷他正在做的事情。他們無法讓寶寶自己呆著,而總是在試圖與寶寶發生互動。

孩子的專註力不是被培養出來的,是被保護出來的。打擾等同於干涉,會破壞孩子的專註力,打擾會阻礙孩子自我探索。

「你看書怎麼這麼不專心!」

「這裡應該用紅色填塗的!」

「快點做作業!」

「怎麼還沒有寫完啊,怎麼這麼墨跡!」

當孩子在專心做某件事時,注意力會不斷因為家長的打擾而轉移,始終無法集中,並且會對正在做的事情逐漸失去興趣。當孩子不能夠專心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很多家長會抱怨,其實是家長過多的干涉和打擾破壞了孩子的節奏。

還有許多人對親密關係的期望,是在他們難以控制的現實生活中,找到一個完全依賴和受控制的對象。我們也經常有這種衝動——總是想去關心一下朋友在幹什麼,或者得到他們的回應,因為我們擔心自己做得不好,而想要對方給我們一些正面的肯定。

03

當我們意識到這些行為背後的需求後,慢慢的,我們開始學會享受靜默而漫長的休息時光,各忙各的,減少彼此的關注,或者各自發自己的呆。

父母的這些行為,其實不能僅僅被理解為控制,而是對親密關係需求的不同方面。我們當然需要他人的反應來維持氛圍良好的互動,但我們也都需要獨處和專註。

有時候我們和朋友們一起的時候,各打各的遊戲,或者各自找到合適的地方聊天畫畫看書時,我們之間仍然存在非常直接和清晰的交流:「我要吃冰激凌」,「你去買」,「我不去」,「算了喝水吧」。

我們都希望彼此能夠享受這些安詳的時刻,如果大家都在玩而某一個人在為我們服務,這會使我們玩得不太心安理得。

在引起衝突的那些故事裡,父母們好像很難安享這種靜默,他們往往是要求反應,甚至用幫助和照料強行製造反應(「蘋果切好了你出來吃一下啊」)。

04

這或許是因為他們是更沒有安全感、更含蓄的一代人。由於將孩子看作是他們的一部分,缺乏安全感的他們自然迫切的希望,能夠用自身經驗導向孩子,儘可能遠離動蕩不安。當尋求互動遭遇了毫無反應,他們當然會感到不安,因而作出更多嘗試來驅趕這種感覺。

受我們文化的影響,許多人生活在更為同質也因此更為含蓄的社會中。因為同質,所以互相理解更為容易,而表達無需過於明確,為對方保留各種餘地。

對他們來說,向他人表達負面情感和態度,或者表現自己的真實情感,會造成雙方的重大壓力——從社會心理學來看,這種壓力不僅是單純的社交困境,在集體主義文化里,可能還會造成真實的痛苦和利益受損。跟這種痛苦相比,這些談話中涉及的事實內容,根本就是不重要的。

我們的父母不會直接表達「我要什麼」。他們謙卑地隱退在環境因素背後,試圖以儀式化的方式製造出某種瞭然情境,期待我們與他們默契的共舞。媽媽們說,「少玩點手機有輻射」的時候,她們其實在說,「我想得到你的關注,想要你付出更多時間給家庭,看到我為這個家作出的努力」。「別睡懶覺」,「吃完運動一下」,「多吃點」,「少吃點」都是這個意思。

05

反過來看,我們不能認為父母的時代已經遠去。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為什麼我們和父母之間就是沒辦法好好交流——或者我們怎樣才能讓他們明白,我們真誠地愛著他們,不需要他們用打斷專註的方式,才能引起我們的反應。

在我們的生活里一群人面對面抱著垃圾桶吃零食玩手機而悠閑自在,這是我們縱情於自我又安享著共處的方式。實際上我們想要的不是真正孤單的獨處,而是在有他人陪伴的同時,可以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享受這種陪伴,而不用擔憂陪伴造成的社會和心理壓力。

我們尊重彼此的空間,並小心地保持著距離。我們可以輕易地說,「我喜歡你,我想要一個擁抱,我想和你說說我的感受。」說出自己的感受在我們自己的文化里既輕鬆又自然,而這些情感表達也會得到朋友們同樣輕鬆而明確的響應。

但父母輩享受陪伴的方式與我們有所不同:他們喜歡彼此撩撥、用微妙的、批評的、甚至無意義的對話,傳達他們無法明確說出的話:我愛你,我在乎你,我想得到關注。我寂寞,我擔憂,我害怕被拒絕。我想得到陪伴,我想得到愛。當我們對這些談話的內容而不是情感作出認真的反應時,無論是我們的,還是父母的安全感都被傷害了。

06

含蓄與明確之間的爭執,可以用愛和理解來平衡。當我們已經知道內容背後隱藏著情感的真相,批評談話內容顯然不是個好辦法,我們要做的是真正平等的有效溝通,所謂平等,就是將自己看作是和他們一樣的成年人,而非他們的孩子,走出過去的自我角色設定,闡述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不必一味的求取他們對你選擇的讚許和認同。而有效溝通是指,不要走入情緒化的怪圈,你要表達的是你收到他們的愛,闡述可以支撐你觀點的理由,而非激烈情緒的過度宣洩,要知道這些情緒的表達,本身就是一種冷靜的表現。

如果父母再嘮叨吃獼猴桃會不孕不育的時候,我們無需解釋這個謠言的來源並批評他們偏信,而可以說「NO,我愛吃獼猴桃,我不能沒有獼猴桃!謝謝爸爸媽媽!」

閱讀|諮詢|占卜|療愈|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讓太陽擁抱你

記得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關注是為了自我成長 分享是為了幫助他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的生命 的精彩文章:

TAG:光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