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說,你們到底是什麼關係!

說,你們到底是什麼關係!

在地球上,每種生物的周圍都有多種其他生物,生物體內也可能生活有其他生物。沒有任何一種生物能夠完全不與其他任何生物發生關係,單獨地生存於非生物環境中。一種生物總是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周圍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影響。生物之間複雜的關係和人類社會相比,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自然界的生物到底有些什麼關係!

吃與被吃的關係:捕食與植食

「食物鏈」這個詞兒你一定不陌生,食物鏈展示的就是自然界最常見的關係之一——吃與被吃。雖然都是吃與被吃的關係,但這其中其實還有細分:捕食與植食。捕食和植食都是指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關係。相對捕食者而言,被吃掉的當然就是被捕食者。動物吃動物稱為捕食,比如狐狸吃兔子。動物吃植物則稱為植食,比如兔子吃草。「栗子」不用多舉,相信你已經get到了。

攝影:劉思遠

和諧共處:共生與互惠

自然界中當然也不全是血雨腥風,和諧共處、互相依存的生物關係也是有噠!那就是共生和互惠。

共生是一種相依為命的互利關係,如果失去其中一方,另一方變不能生存。之前在給大家介紹珊瑚礁時提到的蟲黃藻和珊瑚蟲就是共生的關係。蟲黃藻幾乎佔據了珊瑚蟲的整個內胚層。蟲黃藻在珊瑚體內依然能進行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氧氣和能量,促進珊瑚鈣化。蟲黃藻如果因為海水變暖等因素離開了珊瑚,珊瑚就會失去色彩出現白化。長期失去蟲黃藻的珊瑚會漸漸地走向死亡。

珊瑚絢爛的色彩源於蟲黃藻 攝影:Jeff Yonver

互惠關係,也是指一種對雙方都有利的關係,但這種關係不像共生那麼「生死相依」。離開了彼此,也能正常生存。比如海葵和寄居蟹。寄居蟹找到合適的海葵之後,就會小心翼翼地把它從附著體上取下來,安放在螺殼的入口處。海葵會用有毒的觸手去蜇那些敢來靠近它們的動物,保護寄居蟹。而寄居蟹則背著行動困難的海葵,四處覓食,有福同享。除了寄居蟹,海葵還可以附著在岩礁上,寄居蟹沒有了海葵,也可以正常生活,並非沒有彼此就過不下去,所以它倆是互惠的關係。

攝影:James Lee

「傷害」在所難免:抗生和互抗

出來混,傷害總是在所難免。物種之間的相互關係還有抗生和互抗。

抗生是指一個物種通過分泌化學物質抑制另一個物種的生長和生存。是不是覺得特別耳熟?沒錯,抗生素其實就是對生物之間抗生關係的一種利用。青黴素就是從青黴菌中提取出來的。它可以抑制病毒和細菌的生長和生存。

青黴菌 圖片來源:Drthrasher.org

互抗指兩個物種相互作用,使雙方都受害或引起死亡。隱含的意思大約是:來啊,互相傷害啊!比如,當兩種致病生物同時侵入一個寄主而導致寄主死亡時,這兩種致病生物就是對抗關係。

遇見我,我就賴上你了:寄生和類寄生

寄生指的是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但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一方為另一方提供營養物質和居住場所。我們常聽到的寄生蟲與宿主之間的關係就是寄生。

(前方高能預警,可能會引發一定程度的不適)

普通的寄生蟲小自就不提了,這回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吃掉魚的舌頭,並然後取而代之的「外星」寄生蟲——縮頭魚虱。它的幼體首先附著到魚鰓上,成熟之後縮頭魚虱會在魚鰓上完成交配。然後,雌蟲會鑽進魚嘴裡,用鉤狀的前端足緊緊抓住魚舌,開始吸取血液,直到舌頭萎縮。然後縮頭魚虱就佔據魚舌的位置,與魚一起共度餘生。有趣的是佔據魚舌的位置後,縮頭魚虱也會承擔起舌頭的功能。所以學界普遍認為它與魚的關係是由寄生轉為共生的。

圖片來源:bio390parasitology

類寄生顧名思義和寄生很像,只是後果要更加嚴重一些,寄生物會導致寄主死亡。所有昆蟲對昆蟲的寄生基本都是類寄生。比較有名的「栗子」是冬蟲夏草。冬蟲夏草是冬蟲夏草真菌的菌絲體通過各種方式感染蝙蝠蛾的幼蟲,以其體內的有機物質作為營養能量來源直至其死亡。

圖片來源網路

勢不兩立、拼盡全力地生存:競爭

當兩個物種都要利用同一種短缺資源時就會發生競爭,形成競爭關係。競爭的結果通常是一個物種戰勝另一物種,甚至導致一種物種完全被排除。舉個例子,農田裡的雜草會與農作物競爭土壤中的養分、生存空間等等,它們兩者就是競爭關係。

攝影:Scott Warren

佛系生活:中性

我們今天要說的最後一種關係,是當下挺火的「佛系」關係,其實也是「基本沒什麼關係」的關係——中性關係。當兩個或更多物種經常一起出現,但彼此互相無利也無害的時候,它倆就是中性關係。比如,一個豐富的水源會吸引猴子和兔子來飲水,但它倆對彼此都不感興趣,也不爭奪資源,互不影響。

攝影:Ian Shive

除了以上這些,生物種之間還有一些其他的關係形式,小自在這裡就不一一例舉了。現在,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對生物之間複雜的關係有所了解了?來做兩道測試題自我檢測一下吧~

十八米潛水為您提供「有識、有趣」的潛水資訊和「真實、詳盡」的潛水旅行線路,多彩的海洋生物,奇妙的海底世界,願今後每一次潛水旅行,都能有我們的陪伴~

聲明:本篇為轉載文章,轉自:大自然保護協會TNC。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微信立場。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謹遵專業人士叮囑。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聯繫十八米潛水微信公眾號:dive18m。關於版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聯繫我們及時刪除。

歡迎投稿合作贊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