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解密:日本戰後為何經濟騰飛,只因為一個人開展土改!

解密:日本戰後為何經濟騰飛,只因為一個人開展土改!

很多人都驚訝於日本的戰後經濟騰飛,也有人認為是日本人的聰明與勤奮導致的。其實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一個美國人,這個人就是在朝鮮大敗於志願軍的麥克阿瑟。

麥克阿瑟

話說麥克阿瑟是個官二代加富二代,在菲律賓打被打成狗一樣,在朝鮮又被志願軍啪啪啪打臉。但是他在日本領導著日本的改革,為日本戰後經濟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麥克阿瑟與日本天皇

麥克阿瑟在日本的一系列改革中,最重要也是重中之重的就是對日本的土改,有的人會認為,日本不是民主社會,土地私有么?為什麼還要土改呢?其實在民治維新之後,日本通過地稅改革,確立了「寄生土地所有制」,少數地主佔有大量的土地,農民仍然要向地主交納高額的實物地租,繼續維持著封建剝削關係。說白了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黃世仁和楊白勞式的土地制度。這種封建的農村生產關係,嚴重阻礙著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所以麥克阿瑟帶領日本人民進行了浩浩蕩蕩的「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的自耕農改革。分田到戶。1945年12月9日,盟軍向日本政府下達《關於農地改革的備忘錄》。12月29日,日本政府頒布了第一份農地改革方案,但是因為日本政府沒有魄力,在地主的利益驅使下,第一份改革方案明顯偏袒地主,遭到日本農民和農民團體的強烈的反對。

在戰後糧食匱乏的情況下,農民的這樣情緒容易導致蘇聯的紅色入侵,盟軍對此深深的擔憂,於是要求日本政府「打破數世紀以來在封建壓迫下奴役日本農民的經濟栓桔」,「讓耕作農民享受其勞動成果」,進行更徹底的改革。

1946年6月30日,日本政府頒布了第二份農地改革方案。該方案的主要內容是:不在農村地主的全部土地,在農村的地主超過一叮步(相當於巧市畝)以上的土地,均由政府強制收購;自耕農超過三叮步以上的土地,以及其他經各級農地委員會決定的土地也需收購;國家將所徵購的土地以低價轉賣給農民;殘留的出租地由過去的實物地租改為貨幣地租,地租率水田不得超過產值的25%,旱地不得超過15%。

麥克阿瑟主導的土改推動了日本經濟的發展,為其建立現代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體制奠定了基礎,對日本戰後50年的發展道路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可以說,沒有土地改革,就不會有日本後來長達十幾年的經濟高速增長的出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旋律之享 的精彩文章:

當伕憶日寇暴行,十一個鬼子掃蕩一天殺140人,糟蹋20餘婦女
抗日守城他腿骨被打斷,不當俘虜他自戕殉國,蔣介石朱德都送輓聯

TAG:旋律之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