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好書推薦——搭建知識根基好書

好書推薦——搭建知識根基好書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必須要不斷的完善自己的知識背景,牢固的搭建起自己知識的根基。

讀書有三樣好處。其一,可以獲得知識,而求知慾的滿足又使人愉悅。其二,可以增長理性和獨立思考之能力。其三,時時於紅塵中驚醒,或懺悔或反思,或痛哭流涕或默默守望,或悲哀之至或欣喜若狂……總之,閱讀喚醒著我們內心深處的靈魂。

今天這期翰林書友會的好書推薦為大家放送的是關於如何更好的完善自己的知識背景的書籍,希望這些書能幫助你牢固的搭建起知識的根基。

第一本,《黑天鵝》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思想者之一。塔勒布傾其一生研究不確定性、概率和知識的問題。現在他受聘於紐約大學理工學院,任風險工程學特聘教授。

大部分時間他都喜歡待在書房中閉關研習,或者在咖啡館裡像漫遊者一樣冥思。他的主要研究課題是「在不透明環境下的決策」,為引導我們如何生活在一個我們並不理解的世界中提供指南或原則。

在發現澳大利亞的黑天鵝之前,歐洲人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黑天鵝」曾經是他們言談與寫作中的慣用語,用來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這個不可動搖的信念隨著第一隻黑天鵝的出現而崩潰。

黑天鵝的存在寓示著不可預測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卻又改變一切,但人們總是對它視而不見,並習慣於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經驗和不堪一擊的信念來解釋這些意料之外的重大衝擊,最終被現實擊潰。

怎樣才能真正認識這個社會的運行方式?

怎樣才能避免小概率事件帶來的重大損失?

怎樣才能在不確定的世界中佔得先機?

本書將深入分析不確定性帶給我們的影響,教你以全新的視角理解現實世界,採取有效的策略防範未知風險,並把握黑天鵝帶來的機會,從中受益。

第二本,《驅動力》

丹尼爾·平克,美國西北大學文學學士,耶魯大學法學博士,蜚譽全球的美國大學優等生榮譽學會會員,杜魯門學者獎獲得者。著名未來學家、超級暢銷書作家、趨勢專家,TED大會特邀演講嘉賓,全球50位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思想家之一。

在書中,作者詳細闡釋了在獎勵與懲罰都已失效的當下,如何煥發人們的熱情,是對當前傳統有關人類積極性理論的顛覆之作。

本書通過大量真實案例和科學研究成果,為每個人、每個組織指出了在物質激勵和賞罰機制失效的時代如何提高績效、煥發熱情的三大要素:自主、專精和目的。

在驅動力3.0時代,真正激勵我們的是第三種驅動力:如果工作能夠讓人可以做出自主選擇,發展自己的技能,做有意義的事情,那麼人們往往會非常努力並取得良好業績。

我們天生就是自主的個體,而不是機器人。我們希望達到專精,讓我們把想做的事情做得越來越好。尋找目的是我們的天性,我們在復興屬於我們的商業,重塑我們的世界。

第三本,《迷因效應》

高德,高德調查公司創始人。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他一直從事管理及商業諮詢工作,為全球上千家企業以及多國的政府部門提供了專業的培訓服務。尤其在管理的計劃、決策與執行環節,作者擁有豐富的經驗,很多世界五百強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都接受過他的指導。

作為生物圈的老大,人類已經習慣了主宰這個星球,沒有人願意接受這樣的觀點:在我們的頭頂還有一個「信息圈」的存在,而且它就像幽靈一樣,決定著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在對待信息和技術的態度上,我們一直超級自信,就像對待圈養動物一樣對它們評頭論足,用冷嘲熱諷的語氣定義不同信息的用途,好像我們無比熟知它們的本質。可是,我們是否有足夠的底氣確信人類是自己的主人呢?

在迷因面前,我們可能只是「渺小的細菌」,就好像終於發現了顯微鏡的存在,開始了對造物主的試探。

第四本,《烏合之眾》

古斯塔夫·勒龐,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群體心理學創始人,有「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利」之稱,著有《各民族演化的心理學規律》《戰爭心理學》《法國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學》等,其中《烏合之眾:群體時代的大眾心理》廣受追捧和讚譽。

《烏合之眾:群體時代的大眾心理》為群體心理學奠基之作。本書包含大量現實主義諷刺畫大師杜米埃的精彩作品!

《烏合之眾:群體時代的大眾心理》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群體的種種特點及其成因,深入透視了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群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群眾運動、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

本書儘管語言辛辣,但依舊可以從中感受到天才般的洞見,從而讓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更好地理解歷史和當今的社會現象和事件,助我們看透互聯網轉型時代的權力、消費和關係。

第五本,《信息簡史》

詹姆斯格雷克,曾長期在《紐約時報》擔任記者和編輯,並多年為《時代》周刊撰寫技術專欄。他是最早一批投入互聯網創業熱潮的人。1993年11月,他與合作者聯合推出了Pipeline互聯網接入服務,率先提供了用戶友好的圖形界面。

人類與信息遭遇的歷史由來已久。詹姆斯格雷克筆下的這段歷史出人意料地從非洲的鼓語講起。

非洲土著部落曾用只有高低兩個音的鼓聲來傳遞複雜的訊息,但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後續章節進而講述了這段歷史上幾個影響深遠的關鍵事件,包括文字的發明、羅伯特考德里的第一本英語詞典、查爾斯巴貝奇的差分機與愛達拜倫的程序、沙普兄弟的信號塔與摩爾斯電碼。

但人類開始自覺地理解和利用信息始於克勞德香農於1948年創立的資訊理論。香農的資訊理論不僅大大推動了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引發了其他許多學科的信息轉向,改變了人們對於諸如麥克斯韋妖、生命的編碼、模因、隨機性、量子資訊理論等的理解。部分科學家甚至認為,構成世界的基礎不是物質,不是能量,而是信息。正如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所說,「萬物源自比特」。

現如今,信息如洪流般淹沒了我們,使我們深陷信息焦慮、信息過載、信息疲勞的困擾。但回顧歷史,這並不是件新鮮事,人們也總是能想出應對手段。維基百科、Google便是我們的應對之一。無論對於信息的未來持何態度,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即我們人類是信息的造物。

好了,本期翰林書友會的好書推薦就到這裡了,希望這5本書能幫助你牢固的搭建起自己的知識根基。

您都有哪些好書可以推薦給好學求知的我們呢?歡迎在留言區與我們一起分享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翰林書友會 的精彩文章:

儒家故事——疏廣散金

TAG:翰林書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