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說,這個字是一切煩惱產生的原因

佛說,這個字是一切煩惱產生的原因

「欲」是「希求塵境」的意思。《唯識論》解釋說:「云何為欲?於所樂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俱舍論》的解釋更為簡單明了:「欲,謂希求所作事業。」

「欲」會給人帶來什麼呢?《增一阿含經》一言以蔽之:「欲生諸煩惱,欲為生苦本。」《法華經·譬喻品》也說:「諸苦所因,貪慾為本。」貪慾會引起永不滿足的煩惱,實在是自找苦吃。

煩惱的根源

佛經中,對「欲」的批評是嚴厲的。

《智度論》說,色、聲、香、味、觸是「五欲」,這「五欲」名「華箭」,又稱「五箭」,能破種種善事。《大集經》嚴肅地警告世人:「慾火入心,猶如鬼著。」《月上女經》的斷言是:「有欲心者無解脫。」《元照彌陀經疏》也說:「久沉慾海,杳無出期。」溫子升《定國寺碑》說:「緣障未開,業塵猶擁,漂淪慾海,顛墜邪山。」

貪慾和情慾極廣如海,使人迷失,不知回頭;使人沉溺,難以自拔。

大徹大悟的鳩摩智

凡夫俗子,免不了欲的誘惑,這與菩薩有質的差別。

菩薩喜樂正法,稱作「法愛」;凡人貪愛五欲之境,稱作「欲愛」。欲猶如鉤,有時候,菩薩也會以欲鉤牽人入慾海,然後再將其濟度。

《維摩經·佛道品》即談到菩薩這一啟迪人的方法:「或現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這種教育方法令人不可思議,佛經中便解釋道:「斯乃非欲之欲,以欲止欲。如以屑出屑,將聲止聲。」菩薩是慈悲的,最終要把眾生從慾海中解脫出來。

一個人如果沒有了貪慾和情慾,也就沒有了煩惱和痛苦。《華嚴經·凈行品》說:「拔除欲箭,究竟安穩。」

「欲箭」若能拔除,當然能求得安穩;但「欲箭」是射在心中的,不僅不易拔除,而且易使人倒向欲塵。怎樣才能洗去「欲塵」,還我清凈心呢?《智度論》說:「禪為清凈水,能洗諸欲塵。」用佛教的話來說,只有修行禪定,才能擺脫欲魔的糾纏。

地藏菩薩造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依他起 的精彩文章:

女性出家人共分三類,除了「尼姑」還有這兩類
菩薩聖誕之日眾人為菩薩賀壽,沒想到菩薩卻這樣敲打眾人

TAG:依他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