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補課焦慮」:貧富差距在教育領域的縮影

「補課焦慮」:貧富差距在教育領域的縮影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公平正義應是社會題中之意。因此,秉持「共同富裕」原則的政府就需要從中彌合貧富階層間的撕裂。

文/王曉東

今天,新華社連發兩文關注中小學生校外補課問題,對學生課業負擔過重、課外培訓收費過高、校外培訓機構治理等方面問題均有關照。其中,課外培訓機構收費過高所引致的「補課焦慮」在家長群體中引發共鳴。其實,問題的癥結本質上不在學生的課業負擔上,也不在校外培訓機構管理不規範的問題上,而是在於家長讓孩子獲取更優質教育資源的心理預期與課外培訓學費高企之間的矛盾。而這從本質上來看,其實是社會日益懸殊的貧富差距在教育領域的縮影。

單純從市場角度來看,課外培訓機構作為以營利為主要目的的企業,為學生提供優質服務而從中獲利是其主要目的。隨著社會對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加之望子成龍的傳統心態,促使家長群體總是試圖為孩子匹配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對於富裕階層的家長群體而言,這自然不是什麼難事,但這卻會引發大部分普通家庭家長群體的心理焦慮,而這種焦慮會迫使這些家長將更多的家庭資源投入到校外培訓當中。由此形成的普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校外培訓的賣方市場,從而致使校外培訓的學費不斷攀升。

但從社會角度來看,長此以往的社會風險是相當大的,因為一方年會招致普遍的社會不滿,另一方面在於其隱喻著社會貧富階層的撕裂。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貧富差距也在不斷拉大,這種貧富差距反映到教育領域即是教育資源獲取的不對等。作為社會階層躍升和社會流動的重要路徑,應試教育體制需要以教育資源作為支撐,然而教育資源分配的失衡則會導致教育領域的「馬太效應」凸顯,「寒門難出貴子」的論調即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由此衍生的一系列問題,如就業問題、社會階層固化問題等,都會進一步拉大社會貧富差距,加劇社會不公,從而影響長期社會穩定。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公平正義應是社會題中之意。因此,秉持「共同富裕」原則的政府就需要從中彌合貧富階層間的撕裂。反映在教育領域,就是應該協調好貧富階層家庭以及作為企業的校外培訓機構之間的利益分配,在供給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儘可能讓優質資源讓更多家庭以更加低廉的成本獲取。除此之外,從根本上縮小社會貧富差距,才是緩解教育領域校外補課焦慮的治本之策。

版權聲明:文章版權歸《時評瞭望周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時評瞭望周刊:opinions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評瞭望周刊 的精彩文章:

TAG:時評瞭望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