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一代,一代
天還沒有全亮,馬街書會上已經是人聲鼎沸了。
我不喜歡趕書會。
第一,說書是古輩子流傳下來的一種說唱,說失傳,言重了。但是說很旺盛吧,已經不是那回事了。
一代人,一代事。
咋說呢?沒有多少人再喜歡說書了,其原因也簡單,是沒有多少人喜歡聽書了。聽書者決定者說書者的市場,談文化,那是後話。
第二,俗話說,跟誰不對,喊誰趕會。這個年代趕會變成了苦差事,瞎轉悠,累死累活,沒有什麼值得享受的。轉悠半天,收穫沒有。
那些年物資貧乏,那些年就是沒吃沒喝的年代,趕會,就是圖個購物方便,還有是討個便宜。
不過,馬街書會,還是要硬著頭皮,年年都要趕書會的。
一個人,穿行在書會上。
睜大著眼睛,也不知道會尋到什麼,心裡空空的感覺。
其實,說書的盛會,帶著耳朵就足夠了。真是拿著眼睛去說事,那就聽不到你想要的了。
我在想,眼睛是不是分散了耳朵很多的注意力?
越是想這樣的傻瓜問題,到越是來勁。乾脆,站到會場的中央,閉上眼睛,還真有不一樣的感受,雖然嘈雜聲不絕於耳。
我是聽風者。
說書人就是頌風者。
風中,還儘是那年代的舊事。
——百般生涯好做 唯有說書難習 學會緊慢與遲疾 才敢出門賣藝……
我睜眼,循聲走過去,模樣是一位大姐。大姐的模樣很標緻的類型,就連坐在她的行李箱上的姿勢,都是標準的那種,上身直挺挺的,雙手上下合著,放在兩腿之間。一直靜靜的,一動不動。
從她的一幅墨鏡上,我第一感覺,她是一個盲人。
靜是盲人的屬性。
她的搭檔,也是一位盲人。
這個書會,對於他們來說,雖然只有眼前的黑,可她們心裡是光亮,那光就是她們的聲音,說唱藝術。書會,才是他們心中嚮往的聖地。
墨鏡大姐說,她來自漯河,也是河南省曲藝家協會會員,以說唱為生計。天生就看不到光亮,雙目失明。
我一直很想和她說話,可我就是不知道怎麼去和她說話,是和她們這些群體該如何找到合適的話題。
甚至我想問她,她和她的搭檔是不是夫妻?還有一些混賬的問題。我又是擔心傷害到人家。
為什麼有這樣的混賬想法?
我在會場中心轉悠的一圈,我看到了好幾位的盲人說唱藝人。我特別給她們拍了照片。不是我的好奇心在作怪,是我下意識在要尋找來趕會的盲人說唱藝人,還有她們心中對說唱的喜歡,向上和對說唱藝術的想法,包括無奈。
她們不遠千里來寶豐馬街書會,來朝拜這個千年不散的書會,肯定有她們自己的不一樣想法。
我把我拍到的照片,給媒體朋友看,媒體朋友告訴我,他們要的是形象,是馬街書會的形象,是馬街高大上的那部分。
這些盲人藝人,還沒有登上大舞台的機會。不是她們的演唱能力,是她們的形象。我想不通的。他們的形象,怎麼就不高大上。
她們的聲音,是你沒有用心去感知。那是發自內心深處的。
我很小心的拍,我不敢靠她太近。我明明知道她們知道我在拍照,我也明明知道她會知道我的混賬想法。
盲人有天生的超感能力,用聲音,她們就能感知身邊很遠,甚至更遠的動靜。比如我在她們身旁三步,幾乎和十步是一樣的,只要她注意到你。
她們的聲感,就是他們的眼睛。
我看過一期挑戰不可能。兩名盲人選手,幾乎在完全不可能的挑戰中,靠自己肢體聲音,迅速感知到所隱藏物體的位置,那是盲人的一種屬性。
這些盲人藝人,也許不曾嘗試,可是一樣會知道我在她們面前的存在,只要我有走動聲響。我是這樣想的。
周邊的嘈雜聲,對於她們來說,是什麼的樣子,我無從知道。我知道的是,我不需要這麼的雜亂,心煩的那種,不安。
我和她們看似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其實並沒有。
這也正是我所好奇的。
所以,我就盯著她們,很長時間。
大姐很靈性的,給我很靜的一種感覺。靜的我都不忍心過去打擾,但是我還是湊近,等了很久,我才拍了她照片。有點偷拍的樣子。
拍照片,並不是我的強項,特別是拍人物,我的技術更差。不是不會構圖,是表現人物方面的欠缺,技術太菜鳥了。
前不久專門參加了一次攝影培訓。
老師說,拍人像,聚焦在哪裡?
眼睛。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聚焦眼睛,就會抓住人像的個性,還有人物的精氣神。
所以,我覺得,這次給盲人朋友拍照,我好像沒有了壓力,就用不著那樣的苛意了。
她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元素,樂觀,
我被她們的樂觀所感染。大家在表演的時候,我都會駐足細細的聽她們說書,很有一番味道。
自食其力,讓她們都顯得很是自信。他們的自信,倒是讓我感到有些自卑。她們是靠自己擁有的手藝,在掙錢吃飯。
各自有各自的一套世界。我們與盲人之間,也僅僅是視力的差別,被隔絕在兩個世界一樣,因此情感上的交流彷彿也被阻斷了。
我們很少會理解她們。我們表現出來的,大不了是一點同情,不過,我想,這些應該不是盲人朋友所需要的。
我們不懂白天的黑。
眼前的黑才是真正的黑。
眼見為實?
明眼人看到的就是真是的嗎?還是盲人朋友聽到的才是真是的呢?
我們在自作聰明中,在久而久之中,漸漸講這個群體給忘記了。
今天到書會上,和她們的近距離,真正讓我感悟頗多。
我在繼續尋找,頌風者和聽風人的感覺。
最普通,最廣泛,最日常的目光,她們沒有。
這些人,大都是從一出生,就不曾有過。
也好。
聽書,閉氣眼睛才能聽出個味;這裡,不是聽書人享受的閉氣眼睛聽,說書也是不需要眼睛,箇中滋味,盡在其中,也算是一種歡樂吧。所以更不需要我等瞎操心了。
我查閱馬街書會起源的傳說,十種。
唯獨沒有與盲人說唱相關的一個字。
但是,我猜想,說唱也許就是始於盲人,繼承於盲人,然後才有了說書人,這是她們的一種嚮往的生計。
墨鏡大姐就是這樣子,從小就開始了說唱生涯。
我還知道,現在書會上比較活躍的青年說唱藝人陸文娟陸淑娟雙胞胎,陸氏姐妹,最初在方城也是從師於盲人師傅。
我這樣想,說書也是這些盲人藝人一輩子的精神信仰。
人就是這樣,一旦有了信仰,就有決心和毅力去浪費時間。
跑步也是修行。
跑步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
我們理論上都是無神論。
可是呢?
生活中,路神、樹神、山神、河神,多了,各路都是神仙的。
這不,元宵節,我們又是要照應燈神啦,新媳婦,當然要在這個晚上躲一躲燈神的。
但真的要上升到一個層面的話,我們什麼也沒有,我們什麼也不信。
是沒有我們信的!
人人找錢的時代,美其名曰多勞多得,讓我的內心感到總是慌裡慌張的。和這些盲人朋友比著,總是少些內心的平靜。
焦慮並不是說我不能適應這樣的節奏,或者說和這個時代不能同頻,總是覺得有點彆扭的樣子。
都在忙著掙錢。國家之間變著法子賺外匯,ZF也在天天喊著招商融資,家家戶戶也沒敢閑著,再辛苦也要掙鈔票。
到底為了什麼?
提高生活質量了!?
因此,多勞多得讓大家變得沒了知足,有錢的越來越有錢,能掙錢成了一個人超能力的符號。
豈不知道,在國外信仰上帝,上帝還讓有錢人不敢忘記,富人進入天堂比駱駝穿進針眼還難。
這是人家的法則,與我們無關。
我們一代,唯有掙錢才是正經事。
你在別人眼中的位子,就是你的財富在決定。
墨鏡大姐說,她們也不情願做社會的負擔。雖然她們也把錢看的和命一樣重要,但還要盡量自食其力。
墨鏡大姐說了,她們一部分人還有個吃飯門,盲人按摩。
畢飛宇老師的《推拿》,展示給世人的就是我們眼中的另一個世界。
讀起來,我都有好幾次落淚。
知道了《推拿》,我才有興趣寫寫盲人說唱的書會見聞。
僅此而已。
…………文章完…………
提別說明:
1.日記非紀實,分享的故事有虛構,切勿對號。


TAG:樹哥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