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火箭衝天背後的美國「經濟深度」

火箭衝天背後的美國「經濟深度」

南風窗

真正讓人興奮的是,馬斯克這個「私人老闆」顛覆了人類產業或者說科技發展的某些舊有邏輯,而這種邏輯在普通人心中根深蒂固,多年一成不變。終於,這一次被徹底顛覆了。

春節前,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一次驚喜。他旗下SpaceX公司所開發的火箭重型獵鷹(Falcon Heavy)成功首飛,並完成一級火箭回收。

這為什麼讓人興奮?第一是技術,重型獵鷹是人類現役載重量最大火箭,起飛重量 1420 噸。此外,還搭載了馬斯克自己的一輛特斯拉跑車——的確,馬斯克一直都是營銷天才。

另外一個技術爆點是火箭回收。以前,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運載火箭在把衛星、宇宙飛船或者太空梭運到預定軌道的過程中,幾級火箭會逐次脫離,並墜入大氣層自動燒毀。

但這一次,火箭竟然回收了,這背後是新材料、航天動力學、工程學的巨大進步和超級運用。

不過,我認為本次發射最激動人心的興奮點並不是技術。技術這種東西太乏味了,它一點都不夠激情。

真正讓人興奮的是,馬斯克這個「私人老闆」顛覆了人類產業或者說科技發展的某些舊有邏輯,而這種邏輯在普通人心中根深蒂固,多年一成不變。終於,這一次被徹底顛覆了。

埃隆-馬斯克出席新聞發布會

什麼邏輯?即航天火箭這一類的大項目,只有國家力量可以勝任,私人公司賺錢可以,但面對這一類「征途是星辰大海」的事情只能望洋興嘆。

比如,我們從來都被灌輸這樣的理念:互聯網技術最初的發軔是國家行為,是美國軍工產業的副產品;蘇聯科技很發達,趕英超美,這是因為國家集中力量才能辦大事。

可這一次完全不一樣。馬斯克的私人公司竟然就干成了國家都幹不了的事(或者他們不願意干,也可能是假裝在干)。發射成功之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表達了關注,並用新媒體刷了一波存在感。

換句話講,馬斯克這一次可以說是「打敗了國家」,至少也是打敗了依附國家的軍工聯合體的舊模式。

在美國,軍工複合體是一個讓普通人憎惡的利益集團。在反對者看來,這群人到處賣武器,讓世界人民自相殘殺,有時候還迫使年輕的美國人上戰場。

軍工企業主要都是私人企業,但是它們的客戶卻是國家,這種「公私合作」的關係是微妙的。當然,效率也是低下的。

NASA 和美國軍方的航天項目,很多都會交給波音、洛克希德·馬丁這樣的大型軍工企業來做,在這些大型企業的設計、開發、測試耗費的時間很長,花錢如流水,而納稅人的錢卻顯得總是不夠用。

比如,它們就從來「沒有來得及」開發重型獵鷹這個級別的火箭,而後者對國防無疑很重要。不是技術不行,體制使然而已。

2月22日,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發射一枚「獵鷹9」火箭。

馬斯克的橫空出世,一下子撕下了這種體制的遮羞布。

美國不是什麼都好,比如這種「公私合作」的軍工複合體就有點糟糕,它是壟斷的,或者說寡頭的,競爭不足,必然存在效率低下的問題。但美國這個國家有一點值得研究,就是它的「經濟深度」超乎我們的想像。

什麼是經濟深度?就是在這個經濟體內部,有著無窮多的可能性。從靜態看,它內部有著很多的出色企業,大企業執全球基礎研發之牛耳,是產業價值鏈的龍頭,中小企業則到處都是隱形冠軍。

從動態看,更重要的,就是這個經濟體存在著一種不斷創造卓越企業和優秀企業家的機制。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十幾年。十幾年後,又有新的豪傑輩出。

我還想到了二戰的歷史。太平洋的島嶼爭奪戰中,日本軍人被美軍打得在亞熱帶叢林抱頭鼠竄,最後只能挖坑道,這背後不但是經濟體量的差異,更是「經濟深度」的差異。

在很多歷史書中,你會發現當年美國民間的輕武器生產能力,都能輕鬆超過日本正規的國營軍工廠。經濟的真正力量藏於民間,而非國家,而且這種力量能不斷對舊有經濟體制進行「糾錯」,這就是「經濟深度」。

「經濟深度」,在我看來,它是比「經濟質量」更重要的概念。但它所包含的東西,並不局限於經濟。有空再聊。

編輯 LL

排版 GINNY

南風窗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及南風窗網刊登的所有署名為南風窗記者、特約撰稿人的作品為南風窗雜誌社享有著作權的作品,未經南風窗雜誌社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形式使用,違者必追究。如需轉載,請聯繫後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風窗 的精彩文章:

騷亂平息後,伊朗走向何方

TAG:南風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