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漫 > 元宵節,才是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節,才是中國的情人節

現在都把七夕當做中國的情人節,但在古代,真有點情人節味道的,其實是元宵節。

雖然不同朝代規定有異,但都把元宵視為一個重大節日,夜不宵禁。看燈、觀景、逛街、剁手。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蘇道味)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蘇軾)

「五更鐘動笙歌散,十里月明燈火稀。」(賀鑄)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

對於深鎖閨中的女子,這一晚意義尤其重大,因為她們可以出門「看人」,融入那份狂歡之中。

所以,才會有: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

豐子愷《月上柳梢頭》

所以,《大明宮詞》里的太平公主,也是14歲時,這樣一個元宵夜晚,第一次偷偷跑出宮,去看市井煙火。

她在人群中攔下一個人,揭開他的面具。

「您……是不是在找人?」男人問。

「是……我在找崑崙奴。」太平答。

「崑崙奴僅僅是一張面具,面具後面的人臉通常是不同的……」這一張臉,名叫薛紹。

就像太平和薛紹,這一晚離別後,多少孽緣已起: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姜夔)

「問簾底纖纖,甚時重見。不解相思,月華今夜滿。」(納蘭性德)

元宵節進入現代作家筆下時,不知怎的,愛情少了,吃吃喝喝的風俗多了。當然,今天我們可能連那些風俗也知之甚少了。

也摘錄幾則如下,祝你元宵節快樂,順便聊聊你的愛情或者你們那兒的元宵風俗吧。

元宵節吃元宵,宋朝時就頗為盛行,不過當時不叫元宵而叫「浮圓子」,後來才改叫元宵的。中國各省大部分都吃元宵,可是名稱做法就互有差異了。北方叫它元宵,南方有些地方叫湯圓,還有叫湯糰、圓子的。南北叫的名稱不同,方法也就兩樣。拿北平來說吧,不時不食是北平的老規矩,要到正月初七準備初八順星上供才有元宵賣。至於冬季寒夜朔風刺骨,挑了擔子吆喝賣桂花元宵的,雖然不能說沒有,可是多半在宣南一帶,沾染了南方的習俗,西北城的冬夜,是很難聽見這種市聲的。

明 《上元燈彩圖》

……

北平是元明清三代的國都,一切講求體制,所以也養成了吃必以時、不時不食的習慣。不到重陽不賣花糕,不到立秋烤涮不上市,所以上元燈節正月十八一落燈,不但正式點心鋪不賣元宵,就是大街上的元宵攤子也寥若晨星啦。一進二月門你想吃元宵,那隻好明年見了。

——唐魯孫

我們那裡一般不叫元宵,叫燈節。燈節要過幾天,十三上燈,十七落燈。「正日子」是十五。

……

孩子有自己的燈。兔子燈、繡球燈、馬燈……兔子燈大都是自己動手做的。下面安四個軲轆,可以拉著走。兔子燈其實不大像兔子,臉是圓的,眼睛是彎彎的,像人的眼睛,還有兩道彎彎的眉毛!繡球燈、馬燈都是買的。繡球燈是一個多面的紙紮的球,有一個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兩個軲轆,手執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滾動。馬燈是兩段,一個馬頭,一個馬屁股,用帶子系在身上。西瓜燈、蝦蟆燈、魚燈,這些手提的燈,是小孩玩的。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

有一個習俗可能是外地所沒有的:看圍屏。硬木長方框,約三尺高,尺半寬,鑲絹,上畫一筆演義小說人物故事,燈節前裝好,一堂圍屏約三十幅,屏後點蠟燭。這實際上是照得透亮的連環畫。看圍屏有兩處,一處在煉陽觀的偏殿,一處在附設在城隍廟裡的火神廟。煉陽觀畫的是《封神榜》,火神廟畫的是《三國》。圍屏看了多少年,但還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圍屏就不算過燈節似的。

——汪曾祺

最好的東西,還是燈籠,福州方言,「燈」和「丁」同音,因此送燈的數目,總比孩子的數目多一些,是添丁的意思。

那時我的弟弟們還小,不會和我搶,多的那一盞總是給我。這些燈:有紙的,有紗的,還有玻璃的……於是我屋牆上掛的是「走馬燈」,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戰呂布」,手裡提的是兩眼會活動的金魚燈,另一手就拉著一盞腳下有輪子的「白兔燈」。同時我家所在的南后街,本是個燈市,這一條街上大多是燈鋪。我家門口的「萬興桶石店」,平時除了賣各種紅漆金邊的伴嫁用的大小桶子之外,就兼賣各種的燈。那就不是孩子們舉著玩的燈籠了,而是上面畫著精細的花鳥人物的大玻璃燈、紗燈、料絲燈、牛角燈等等,元宵之夜,都點了起來,真是「花市燈如晝」,遊人如織,歡笑滿街!

走馬燈

元宵過後,一年一度的光采輝煌的日子,就完結了。當大人們讓我們把許多玩夠了的燈籠,放在一起燒了之後,說:「從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學去吧。」我們默默地聽著,看著天井裡那些燈籠的星星餘燼,戀戀不捨地帶著一種說不出的惆悵寂寞之感,上床睡覺的時候,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過!

——冰心

這天晚上大家照例敬神,很快地行完了禮。覺英帶了覺群到街上去看人燒龍燈。瑞珏和淑英姊妹們想到琴第二天就要回家去,都有一種惜別的心情,雖然兩家相隔不遠,但是她們少有機會跟琴在一起玩幾個整天。而且元宵節一過,新年佳節就完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再不能夠像在新年裡那樣痛快地遊玩了。於是大家聚在一起,在覺新的房裡商量怎樣度過這個晚上。大家都贊成覺新的提議:到花園裡划船去。

——巴金

我生長家鄉是湘西邊上一個居民不到一萬戶口的小縣城,但是獅子龍燈焰火,半世紀前在湘西各縣卻極著名。逢年過節,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燈。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燈」,只是全城敲鑼打鼓各處玩去。白天多大鑼大鼓在橋頭上表演戲水,或在八九張方桌上盤旋上下。晚上則在燈火下玩蚌殼精,用細樂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燒燈」,主要比賽轉到另一方面,看誰家焰火出眾超群。我照例憑頑童資格,和百十個大小頑童,追隨隊伍城廂內外各處走去,和大夥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燈的不僅要氣力,還得要勇敢,為表示英雄無畏,每當場坪中焰火上升時,白光直瀉數丈,有的還大吼如雷,這些人卻不管是「震天雷」還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陣,迎面奮勇而前。我們年紀小,還無資格參預這種劇烈活動,只能趁熱鬧在旁吶喊助威。有時自告奮勇幫忙,許可拿個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運氣不壞。因為始終能跟隨隊伍走,馬不離群,直到天快發白,大家都燒得個焦頭爛額,精疲力盡。隊伍中附隨著老漁翁和蚌殼精的,蚌殼精向例多選十二三歲面目俊秀姣好男孩子充當,老漁翁白須白髮也做得儼然,這時節都現了原形,狼狽可笑。樂隊鼓笛也常有氣無力板眼散亂的隨意敲打著。有時為振作大夥精神,樂隊中忽然又悠悠揚揚吹起「踹八板」來,獅子耳朵只那麼搖動幾下,老漁翁和蚌殼精即或得應著鼓笛節奏,當街隨意兜兩個圈子,不到終曲照例就癱下來,惹得大家好笑!最後集中到個會館前點驗傢伙散場時,正街上江西人開的南貨店、布店,福建人開的煙鋪,已經放鞭炮燒開門紙迎財神,家住對河的年輕苗族女人,也挑著豆豉蘿蔔絲擔子上街叫賣了。

——沈從文

把謎語寫在花燈上,稱為「燈謎」,這也是傳統的元宵玩意。不過到了近代,由於花燈的製作費時費力,謎語多是寫在懸掛的紙條上,而這個玩意也不限定是在元宵才能舉行了。

猜燈謎是頗費心思,也頗多趣話的。據說大陸解放初期,有一燈謎,謎面是「日本投降」,猜古代名人,謎底本是「蘇武」,但許多人卻猜作「屈原」。「原」者,原子彈也。也有人用脫帽格猜作「李世民」,意思是日本投降,乃世界人民的力量,這是「老笑話」。另一個「新笑話」是,「文革」期間有一燈謎,謎面是「聞足下要取西川,亮竊以為不可」,用《三國演義》諸葛亮勸阻周瑜取西川的故事打毛澤東詩詞一句,標明「折腰格」。謎底是「問訊吳剛何所有」,折腰格要去當中一字,去了「剛」字成為「問訊吳何所有」,意即問吳國有何力進去取西川。這燈謎本來做得很好,但當時卻犯了「大不敬」罪而受批鬥,理由是毛主席怎能「折腰」?令人啼笑皆非。

——梁羽生

借著這個「中國情人節」,聊一個讓你思念很久的人,或者來說說你們那兒的元宵風俗……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ens 的精彩文章:

即使選擇讀博士,你依然需要面對這5種不可逃脫的壓力
95歲的她一生拒絕斷舍離,衣服無數件,但愛人只一個

TAG:Le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