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理成熟的五大標誌

心理成熟的五大標誌

摘自|壹心理《反脆弱》

圖片來源於攝圖網

心理治療過程中,我和我的來訪者經常有這樣的對話模式:

「唉,我最近一段時間感覺特別抑鬱。」

「好,那你就在抑鬱的情緒狀態中,停留一段時間。」

「唉,你怎麼這麼不負責任呀?我都抑鬱了,你快點讓我好起來吧。」

「你還不知道抑鬱的情緒正在帶給你什麼感受,或許它能夠讓你看到內在,激發和喚醒一些被你忽略的重要東西呢。」

這,恰恰就是心理學的意義。

很多人問,心理學為什麼不給我答案,不告訴我方法?為什麼不告訴我「怎麼處理婆媳關係?」「怎麼在職場上受歡迎?」「如何找到真愛?」「怎樣與伴侶和諧相處?」

對不起,方法太表象,解決不了你真正的問題。即使告訴了你方法,問題也依舊會發生。

為什麼?

因為大多數問題的根源都會在你自己身上找到答案。

多年的從業經驗只教會我一個應對所有問題的終極方法:讓自己成為一個心理成熟的人。


為什麼 30 歲的她

得了宮頸癌:情緒壓抑的後果

前段時間我的諮詢室來了一個特殊的來訪者——一個30歲就得了宮頸癌的女孩。

如此年輕就得這樣的重病,原因是什麼呢?

因為常年的情緒壓抑。

女孩的爸爸是個非常暴力、強勢的人,小時候對她們母女二人總是打罵和指責。相比之下媽媽特別膽小懦弱,習慣逆來順受。當爸爸指責母女倆時,媽媽選擇躲到一邊,不去面對或獨自一人離家出走。

她把所有的憤怒都指向了爸爸。多年過去,她已經「接受」了這個事實:「現在我已經不恨他了—因為他本來就是這樣的人,改變不了。」

對於媽媽,她則會努力地共情:「我不怪她——她能怎麼辦呢?她自己都那麼可憐,那麼弱小。」

真的不怪嗎?

我讓她仔細回憶小時候的事情,她反覆提到自己無數次在深夜,抱著媽媽的照片哭:媽媽「你在哪,為什麼不來保護我?難道你不要我了嗎?難道你不愛我了嗎?媽媽,你是不是特別討厭我,我是不是你的累贅?」

「媽媽,其實我很生你的氣,為什麼你把我一個人丟下?」

她沒有恨嗎?並不是。

因為太善良太弱小,所以選擇不責怪他人,而是壓抑自己。

很明顯,童年的傷害是父母兩個人造成的:一個是簡單粗暴的父親,一個是懦弱逃離的母親。這兩部分都是她各種負面情緒的共同創造者,但她把媽媽的行為合理化,壓抑了對於她的憤

怒、不滿和失望。

到最後,內在就會出現了一個軀體化(Somatization,指一個人本來有情緒問題或者心理障礙,但卻沒有以心理癥狀表現出來,而轉換為各種軀體癥狀表現出來)癥狀:宮頸癌。

任何的壓抑,對於人的身體和精神的傷害都是巨大的。壓抑會讓自己浸淫在憤怒當中,壓抑對於新的、美好事物的嚮往,壓抑對快樂的允許,壓抑對自我力量的釋放。如此,你怎麼能快樂呢?

所以,一個情緒成熟的人,絕不會壓抑自己對於任何事情的真實感受。

心理成熟的標誌之一:

感受情緒,不要假裝遮蓋

我做團體諮詢時,有一個成員痛哭著,講述了自己經歷的悲慘事件。

「你們有什麼樣的感受?」我問其他人。

「我覺得你不應該。」「唉,我覺得你媽媽太壞了。」「我覺得你老公太不懂事了。」

我又問:「不要評價,只談談你們有什麼感受。」

「我聽完覺得自己也很悲傷,很憤怒,很無助。」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總是習慣於先評價。因為評價是獲得安全感幻想的最佳途徑。聽完別人的故事,我悲傷、憤怒,轉而就會焦慮、茫然,忽略對對方的感受,直接評價,但這個評價就一定是客觀和真實的嗎?

不一定。

我的求助者里,有很多年輕媽媽。「我的孩子不聽話,我的孩子有網癮,我的孩子性格很暴躁,我的孩子……你說我該怎麼辦?你給我一個方法吧。」

對不起,我給不了。

因為給你一個方法,就是給你一個對孩子的評價,而這個評價,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且往往不準確、不客觀。

我希望你去感受。

感受是對自我尊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你要允許自己感受,識別自己的情緒,並允許自己在這種情緒里有一定時間的停留。這是心理成熟的第一步。

如果你想直接找一個方法,跳過你的感受,把情緒假裝遮蓋過去,結果是:真實觸發你內在恐懼、焦慮的原因,也會就此被永遠掩蓋。

如果我們總是用一個又一個的評價標準和答案,掩蓋真實感受,又怎麼可能會找到自己的核心脆弱,成熟又從何談起呢?

心理成熟的標誌之二:判斷的獨立

獨立,是心理成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誌。判斷的獨立,是你要允許自己來判斷。

小時候,父母會說:「這個同學是好孩子,他學習成績好,所以你要跟她做好朋友,那個同學調皮搗蛋,那個同學是離異家庭,所以你要離他遠一些……」

這時,我們是根據父母的判斷來判斷。

進入青春期後,我們需要進行自我判斷。如果總是被干預和被打斷:「你不能這麼想,您這樣想是錯的,你不能……」這種做法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自尊水平。

因為你總是錯,因為你太小,因為你不懂,所以我來告訴你:我是為你好。

孩子就會覺得「我不夠好,我不夠成熟,所以才需要你指導」。自尊降低,慢慢演變成自卑。

成長過程中,我們會被壓制很多想法,對方會強迫你跟他想的一樣。要求別人符合自己標準需求的人,處理的是自己內心的焦慮。

如果你被剝奪了對一件事情的判斷和體驗的權利,你的自我力量就會被削弱。

心理成熟的標誌之三:決定的獨立

你問另一半:「今天晚上咱們吃什麼?」

「啊,你決定吧,我也不知道吃什麼。」

「咱們待會做什麼呀?」

「啊,隨便吧。」

一而再,再而三,你會憤怒,結果對方還很委屈:「我都聽你的,你還不高興嗎?」

你為什麼會憤怒?

因為你把決定權交給對方的同時,也交給了他另外一個東西:承擔責任。

對方做出「我不承擔責任」的決定。很多人用「性格好」來解釋這種表現,其實背後是因為他沒有擔當責任的勇氣。

如果工作和親密關係中,永遠都是要讓別人去承擔責任,隨著時間的累積,他就會感覺到有很沉重的壓力感,直到有一天,無法或不想再去承擔。

所以決定的獨立性,意味著一個人是不是有擔當責任的勇氣。一個成熟的人,內在一定要有這樣的責任意識。

心理成熟的標誌之四:經濟的獨立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確需要錢。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女孩太物質,動不動就問:「你有沒有車,有沒有房,一個月能掙多少錢?」

表面上看「一個月賺多少錢」是一個物質問題,其實卻有著

深層的心理動機。

兩個陌生人,第一次接觸時,不知道對方經濟是否足夠獨立,無法判斷他能不能融入這個社會,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如果經濟不獨立,誰給你錢?一定是你的父母或親人。如果他們無節制地給予你經濟上的支持,你回饋給他們的,有可能就是過度的依戀關係。

那麼,成熟從何而來?

所以,我要告訴男生的是:當女孩子詢問你經濟能力的時候,先不要急著反感,或許這背後她需要了解的,是你的綜合能力,是你有沒有能力獨立地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一個答案。這也是我們衡量自己是否足夠成熟的一個標準。

因為經濟的獨立,是成熟與否的非常重要的準則。

心理成熟的標誌之五:有邊界感

一個50多歲的媽媽,有一天來找我,她很絕望,說兒子跟她斷了聯繫,已經半年沒見,也不接電話,但他們同住一個小區。

「他談了個女朋友後就變了。」她哭訴道。

以前,她每天要到兒子家裡打掃衛生、做飯,為此還特意買了前後樓的兩套房子,「我在我的房間里,就能看見兒子在幹嗎。」

當另外一個女人—兒子的女朋友出現時,她感到:「我的領地受到了侵犯。」

但兒子覺得,「我需要有隱私,我需要獨立,哪怕我受點累,但我是一個成年人了。」

兒子和女朋友試圖去說服媽媽,「媽媽,我們的生活,自己真的可以處理。」

媽媽哭了:「你怎麼能這樣呢?長大了,翅膀硬了,就不需要我了嗎?」

這就是一個沒有邊界的極端例子。

我們這一代,很多人都背負著這樣的精神負擔:「我這樣做的話,我媽該不高興了呀。」「我這樣做的話,我老公該生氣了呀。」

沒錯,邊界的出現,可能會讓甜蜜產生一種孤獨感,但同時,也產生了自我,要自己去承載自己,而不能把快樂和價值感只建立在另外一個生命體之上。

這恰好是我們成長的非常重要的基礎。

他會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讓自己以自我獨立的方式存留於這個世界當中。雖然這個成長看起來撕裂而痛苦,但擁有這個邊界,他才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獨立決策。

父母也一樣。他們有他們的快樂,你要相信,身邊的人離開了你,也同樣有獨立快樂的能力。

有兩類人,他們以兒童的方式存在於一個成年的軀殼當中。

他們往往個人邊界非常不清晰。

第一,自戀。

這種人不管別人說他好不好,他都依然能夠讓自己非常愉快地停留在自己認為的價值體系當中。他的邊界已經蔓延到世界的每個角落。跟這種人在一起,會非常有壓力感,因為他不允許你判斷,不允許你獨立,不允許你評價。

第二,依賴。

如果一個人過度依賴,就相當於放棄了自己的邊界,而以你的思想為思想,以你的選擇為選擇,久而久之必會出現問題。

我有一個女性朋友,結婚11年,她先生突然提出離婚,離婚的原因是:他太累了。

她說:「我沒覺得我怎麼樣啊。」

但她的先生跟我說,「我妻子下樓買一根蔥,要給我打個電話,問這個蔥我是要買長的還是短的,粗的還是細的?她去坐公交車,要給我打電話,問我是坐公交,還是坐地鐵?出差時我幫她把箱子里每一樣東西都裝好,然後她給我打電話說,你把我那個杯子擱哪兒了?」

「我累了。」

的確,這等於一個人是背著你一起去生活,慢慢地就會疲憊。如果你太過依賴,而放棄了自我,時間長了,就會出現兩種結果:一種結果就是別人不堪重負,先撤了;還有一種結果,就是你覺得自己越來越沒用,進入一個自我貶低狀態中。請一定記住:心理成熟的人,是情緒成熟、個人獨立、邊界清晰的人。

要成為這樣的人,必須勇敢行走在黑暗裡:真實地感受和面對你的情緒,勇敢實現自己的經濟和人格的獨立,保衛自己和尊重他人的個人邊界。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威爾弗雷德·魯普萊希特·比昂說,當我們能夠接受一定的不完美時,我們才有可能去看到美好的東西。

如果我們內心有黑暗,有缺失,正好,藉此機會勇敢地在黑暗中行走、探索和打破,你會發現:擁有成為一個心理成熟的人的想法,本身就意味著,你是一個內在有力量的人。

這就是你成熟的起點。

以上部分文字摘自《反脆弱》壹心理編著,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圖片來源於攝圖網,轉載請註明來源《反脆弱》。

殺不死我的

只會讓我更堅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紫圖圖書 的精彩文章:

讀完《莊子》,還有什麼不能兼容
你怎樣對待世界,世界就會怎樣對待你

TAG:北京紫圖圖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