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電腦也講風水?散熱系統的簡單介紹(一)

電腦也講風水?散熱系統的簡單介紹(一)

風水,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一門玄術,是自然界的力量。不過咱們今天要講的可不是這個風水呀,而是電腦的散熱方式。

咱們最常見的散熱方式自然是風冷啦,電腦也需要呼吸,所以這次咱先來講講風冷系統。

風冷系統的結構相對水冷而言比較簡單,以CPU散熱器為例,大體分為2個部分:風扇和散熱器。

首先是風冷的散熱原理:利用熱傳導將CPU的熱量傳遞到鰭片上,再通過風的作用加速熱輻射,從而達到散熱的目的。

風扇在散熱過程中主要擔任了送風的工作,送風越快、越多,效果就越好。對於機箱風扇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更大的風量,不斷地送進冷風、排出暖風,形成機箱內的風道、促成散熱循環。(當然,對風扇來說還有風壓、噪音、動平衡等影響因素,我會在日後風扇科普貼中再講解)

486時代很少會用獨立風扇,在奔騰MMX時代出現了一款自帶風扇和散熱片的處理器。(你沒聽錯,處理器上面附帶著散熱器,還取不下來)

奔騰2時代之後第三方散熱器也開始慢慢湧入了市場,人們開始注重起CPU的散熱。

遠古的Slot A CPU使用的散熱器

早期的散熱器一般是風扇從上往下吹透鰭片,這種結構我們稱為下吹式。

不過下吹式也分很多種,早期的散熱器採用的是鋁製(或者純銅)的一體式底座(現在很多伺服器依然沿用這類方案),加工出密密麻麻的鰭片以增加接觸面,優點是加工相對簡單、成本較低,體積較小,安裝方便。缺點是導熱效率低、效果一般。

由於銅導熱快,而鋁導熱能力比銅差不過散熱能力不錯,加上鋁要比銅便宜的多,於是銅鋁結合的結構就應運而生了。

圖為Intel 775原裝散熱器,注意看「銅柱「的形狀

然而,銅鋁結合的方式卻可以多種多樣,比如最簡單的形如Intel原裝散熱器的「塞銅」,這種方式製作工藝要求較低,所以可以實現非常低的成本,因此非常多的OEM散熱器都採用了這種方式,不信你可以拆開你家的品牌機看看。

而另一種方式,則是通過擠壓的方式將銅片和鋁片強行貼在一起,並通過螺絲緊固。

圖為Zalman CNPS7700Cu/Al

這種結構的散熱效果不錯,也能照顧到主板的其他元件,但是重量比較感人,對風道的影響也比較大。

另一種結構,則是像AMD的原裝散熱器那樣,焊一塊兒大銅片上去,散熱效果很不錯,但是重量就更感人了,而且關鍵是成本比較高,AMD到底是比較良心啊。

遠古的Athlon XP CPU使用的散熱器

正是由於奔騰4和奔騰D(奔騰D發熱量甚至比6950X還大)的巨大發熱,使得傳統的散熱器一時間捉襟見肘,於是各路廠商大開腦洞,開啟了一個群魔亂舞的時代。

在這個時期當中,下吹式散熱器發展出了更多的形態,比如說很有代表性的TT「大颱風」,相較於之前的「大鳳梨」可以說是天翻地覆的改變。

Intel也推出過很騷的散熱器,這個散熱器看起來好像沒什麼特別的,但其實它採用的是現在都很少見的黑科技——蒸髮式散熱。

其實它的原理有點類似於後來的熱管,通過內部填充的物質來加強它的導熱能力,這種結構散熱效果非常高、且空間利用率大,可惜由於成本較高等問題,沒過多久就消失在人海里了。

這個時期開始,熱管技術逐步運用於CPU散熱器,這樣一來,整體的導熱效率有了質的飛躍。

圖為AMD當年的散熱器

熱管,顧名思義,是用來導熱的管子,但它並不是實心的銅管,而是通過液體的蒸發與冷凝(相變)傳導熱量。這就使得它的熱傳遞效率遠高於普通銅管,達到快速導熱的目的。而通過應用熱管,可以大大提高散熱器的整體效率。

然而在這個階段,廠商們似乎還並沒有完全摸透熱管的習性,因此製造了很多實驗性產品,七扭八歪的熱管、張牙舞爪的散熱片,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標籤。

在這個時期,Intel還提出了38°C機箱的概念(扣好機箱蓋後,CPU散熱器上方2CM處的溫度就代表這個機箱的內部溫度),這就使得人們越來越關注機箱整體的散熱效果。而下吹式散熱器恰好有著容易打亂機箱風道、空間利用率低等缺點,為了形成更好的箱內風道,塔式側吹式散熱器由此誕生。

那麼本期的科技年輪(特別篇)就到這裡,下周我們還會更新顯卡相關內容,而關於側吹式散熱器、水冷散熱器的發展歷程,我們下次再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客灣 的精彩文章:

八代新U現身資料庫,10nm正在路上
Intel漏洞的第N個後續:大家先別更新BIOS,還有問題

TAG:極客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