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元代《汪氏淵源錄》版本及流傳考

元代《汪氏淵源錄》版本及流傳考

元代《汪氏淵源錄》版本及流傳考

吳兆龍

安徽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

摘 要:

元代汪松壽編撰的《汪氏淵源錄》為雕版刻印, 版本精良, 版片為後世保存;明正德時版片十缺四五, 汪以昭參照舊本家譜進行增修補刻;明後期時, 汪維立用這些版片重新印刷, 增補三項內容而編成《汪氏淵源錄》第三種版本。

關鍵詞:

元代; 《汪氏淵源錄》; 版本; 雕版;

當今存世譜牒以明清為多, 宋元譜牒數量極少, 據趙華富先生考證, 宋元時期徽州撰修的譜牒很多, 但留存至今的只有十四部, 其中宋元各七部[1], 這些譜牒因年代久遠而彌足珍貴, 《汪氏淵源錄》是其中的一部。筆者對元代汪松壽編撰的此《汪氏淵源錄》版本及流傳很感興趣, 並對其進行了長期的研究。

一、研究現狀

專文研究《汪氏淵源錄》的文章還沒有, 鮑國強先生曾於2013年古籍普查中, 發表了《古籍普查所見四部早期稀見家譜考略》[2]一文, 指出國圖 (中國國家圖書館) 實藏《汪氏淵源錄》兩部, 索書號分別是:A01295和14520, 較詳細介紹了號01295譜的內容, 號14520譜除缺汪以昭《重修汪氏淵源錄跋》及手書內容外, 其餘皆同。

筆者通過鮑先生所列各家譜書目, 總結《汪氏淵源錄》現存世六部:國圖兩部, 索書號分別是A01295和14520, 安徽圖 (安徽省圖書館) 一部, 浙江圖 (浙江省圖書館) 一部, 哥大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一部, 猶他州 (猶他州家譜館) 一部。鮑先生只對國圖兩版本作了介紹, 筆者在鮑先生所作內容介紹的基礎上, 擬對所有《汪氏淵源錄》版本進行比對研究考辯。

二、汪松壽原版

版本藏地:浙江省圖書館 (索書號:善1510)

編修者:汪松壽

編修時間:元泰定乙丑 (1325) (見《敘譜》)

成書時間:元泰定三年 (1326) (此時間為譜首薌林老人作序時間, 此版譜首序因年代久遠缺, 此處由後來版本認定補充)

版心刻字:正心汪氏錄

版本情況:元代刻本, 雕版

具體內容:《廉希貞譜首序》, 目錄:第一卷, 《讀汪氏淵源錄次序》《敘譜》《原姓》《譜論》《周魯敘系》《汪字說》《汪芒辯》《平陽辯》《潁川辯》《平陽後辯》;第二卷, 《論竹溪新譜書》《晉汪旭上舊譜表》《舊譜敘祖墓》《舊譜敘支派》《舊譜唐族望勅》;第三卷, 《五十二代舊譜》;第四卷, 《續譜》《代表》;第五卷, 《支始圖》《詳親錄》;第六卷, 《垂名記》;第七卷, 《風雲記》;第八卷, 《辭源集》;第九卷, 《辭源集》;第十卷, 《譜錄古今地理圖》《古魯國潁川圖》《唐越國公告》《唐白渠府統軍告》《後序》, 附《字音》。

版本頁數:279頁。實有276頁, 缺封面一頁、譜首薌林老人序一頁和目錄一頁。

刻工所刻頁數 (版心刻字下方分別留字「海」「實」「用」「向」, 應為刻工名) :海, 112頁 (包括目錄所缺一頁) ;實, 64頁;用, 27頁;向, 74頁;封面和譜首薌林老人之序, 不知刻工為誰。

版本辨:浙江圖書館《汪氏淵源錄》詞條:四庫分類號:史-傳記-宗譜, 明正德十三年 (1518) 重修;索書號:善1510。而筆者經過長時間的研究, 認為此本為元代汪松壽的原刻本。原因如下:

1、此版內容, 版心刻字皆為「正心汪氏錄」。

2、此版沒有一處魚尾紋, 其餘各版皆有多處。沒有魚尾紋, 說明為原版雕刻後即印刷, 而雕版經過風化磨損後, 極易形成魚尾紋。

3、此版只有「信字型大小代表」的第二頁不清楚, 其餘皆清晰易認。此版內容幾乎全部清晰, 當然不包括因年代久遠而造成譜開頭、結尾處的爛洞 (下文介紹的汪以昭增補版有多處魚尾紋, 造成部分頁數中部分內容難以辨認;汪維立增補版不但有多處魚尾紋, 還有多頁部分甚至整頁內容都模糊不清) 。

4、此版紙張色調整齊劃一, 微黑微黃, 和後人另附的紙張明顯不同。後人另附紙張包括兩處:一處「重修汪氏淵源錄 (序) 」 (譜首版心刻字) , 此明顯為後人手抄汪以昭增補版之《重修汪氏淵源錄跋》 (譜末版心刻字) , 此跋為汪以昭書, 書法精湛, 位於譜末;而這裡卻把此內容用筆手抄於譜內容之前 (當作序) , 且書法和汪以昭書法相差甚遠, 內容有兩處空白 (缺字) 處 (疑抄寫時不認識字而留空白) , 紙張明顯比原刻本為新;另一處為《字音》, 《字音》在汪松壽原刻本最末處, 原應有五頁, 此版遺失其中的兩頁;此版末後人附紙張, 根據汪以昭增補版把五頁內容重抄一遍, 此紙張比「重修汪氏淵源錄 (序) 」所用紙張更遲更新些。

5、沒有「支表續集」。這是斷定此版為汪松壽原刻本之最主要原因。 (下文) 後來兩版的《重修汪氏淵源錄跋》中, 汪以昭明言:「舊版十缺四五, 恐致漫滅, 良用為懼, 因得舊本查對, 謹將所缺若干篇並續支代, 如式繕寫。」由此可知, 汪以昭是把舊版所缺之內容補充完整, 另並續「支表續集」於譜中。後來各版本中, 都有「支表續集」, 而唯有此浙圖版沒有, 所以浙圖此版為元代刻本無疑!

小結:汪松壽此元代刻本, 為元代雕版刻印, 雕刻精良, 楷書字體, 筆法流暢, 中規中矩, 整齊劃一, 簡單易認。當屬元代雕版刻印之上品。

三、汪以昭增補版

版本藏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館 (哥大掃描本) [3];國圖索書號14520版

命名說明:此版因有汪以昭題跋 (即《重修汪氏淵源錄跋》) 並有其增修補刻內容而命名。

題跋人:汪以昭

題跋時間:明正德戊寅八月中秋日 (1513)

版本情況:雕版

蓋章情況:卷之一《敘譜》旁有八枚印章;卷之二《論竹溪新譜書》旁有一枚印章;卷之三《汪氏五十二代舊譜》旁有四枚印章, 印章內容分別為汪怡 (紋) 章, 汪懋 (?) 章, 其餘不知;卷之五中《詳親錄》旁三枚印章, 其一為汪懋煵章, 其餘不知;卷之十印章一枚;譜末「歙西仇以才刊」旁有印章一枚。

刻工名及所增刻、補刻頁數:仇以才, 增刻8頁《禮字型大小續代表》 (版心刻字「支表續集」) ;補刻舊版所缺頁數 (汪以昭跋中明言, 「舊版十缺四五」[4], 此所缺內容, 皆由歙西的仇以才參照舊譜所補) 。

魚尾紋處數:7處。

情況說明:譜中並沒有標示出汪以昭本人世系, 令人費解。

增修內容:

1、卷之四《信字型大小代表》後增補《禮字型大小續代表》:此部分版心刻字為「支表續集」, 以區別於版心「正心汪氏錄」。汪松壽為禮字型大小後裔, 汪以昭應該也為禮字型大小後裔, 所以他才只續了《禮字型大小代表》。

2、卷之六末增補汪回、汪杲條 (手寫) :汪回, 字學顏, ……;汪杲, 字廷輝, ……。

3、卷之八末增補汪舜民詩一首 (手寫) :明初汪舜民謁孔子聖林一首:杏壇北去無多路, ……。

4、卷九末增補汪松壽詩一首 (手寫) :按《休寧縣誌》補遺正心公詩一首:……。

5、譜末《重修汪氏淵源錄跋》 (版心刻字) :右《淵源錄》乃吾祖正心公所編集者, ……時正德戊寅八月中秋日裔孫石田汪以昭拜書, 歙西仇以才刊。

小結:此版內容是由汪松壽原版內容加上汪以昭增補的《禮字型大小續代表》 (版心刻字「支表續集」) 共同構成。由於「舊版十缺四五」, 所以汪以昭延請歙西仇村 (後改為黃村) 仇以才進行雕刻, 並把舊版所缺內容, 由仇以才參照舊譜一一補刻。補刻之內容清晰可見, 但所剩舊版之版片 (由於磨損、風化等原因) , 印刷後有七處魚尾紋及多處斑駁處, 給後人研讀帶來不便。當然, 此種把舊版片保存下來, 以後有機會再印的情況在徽州實屬罕見, 因為徽州家譜修好後, 往往為了防止盜印冒宗, 譜牒印刷完畢後就毀版[5](P47)。

此版有多部家譜流傳, 有些甚至流傳至海外,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藏本即是證明 (猶他州家譜館藏實為此哥大本的掃描本, 封面上蓋有哥倫比亞大學中文圖書館印章) 。此藏本有多枚印章, 可見其收藏見證人之多, 輾轉次數之多。輾轉過程之中, 後有人又陸續增補了汪回、汪杲兩詞條和汪舜民、汪松壽各一首詩。為方便我們把這汪以昭後陸續增補手寫的內容全部看做是汪以昭增補版內容 (國圖索書號14520版, 實與哥大版相同, 區別在於沒有後人陸續增補手寫的汪回、汪杲詞條和汪舜民、汪松壽詩及那些印章) 。

四、汪維立增補版

版本藏地:國圖 (索書號A01295) ;安徽省圖書館 (索書號2:3625, 筆者所見為安徽省圖書館的縮微膠捲, 實與國圖索書號A01295版內容完全相同, 故本文所涉皆以國圖此版為藍本) 。

命名說明:此版因汪維立在汪以昭增補版本上增修, 故命名。

版本成書時間:1600年左右 (推測過程見下文)

蓋章情況:國圖藏本譜首 (薌林老人) 序言上方有印章一枚, 譜末「歙縣仇以才刊」旁有印章一枚, 印章內容皆為「國立北平圖書館收藏」。

情況說明:汪維立增修版, 是在汪以昭增修版基礎之上增修的 (見下文) 。其內容有多處魚尾紋及多處大的斑駁塊, 更有多處內容甚至整頁都模糊不清而無法閱讀, 而這些是汪松壽原版及汪以昭增補版都不曾有的情況, 如卷之一《譜論》《汪芒辯》《平陽辯》;卷之二《舊譜晉汪旭上譜表》之注釋等部分頁數內容都幾乎無法閱讀。

增補頁數:21頁。

增修內容:

1、《 (七十六代) 希紽公支下四大房代表》 (手寫) :位於卷之四汪以昭《禮字型大小續代表》後, 其中汪維立本人世係為:72代汪松壽———73代汪廓———74代汪篪———75代汪永年———76代汪希紽———77代汪廣新———78代汪岩山———79代汪安———80代汪鎬———81代汪大新———82代汪寶忠———83代汪元儼———84代汪維立…… (此處共增補16頁) 。

2、《汪維立本支詳親錄》 (手寫) :位於卷之五《詳親錄》後 (實際上沒介紹汪維立本人, 只介紹汪松壽至汪篪三代人。此處共增補2頁) 。

3、《七十六代尚忠希純公支》 (手寫) :位於《汪維立本支詳親錄》後 (從七十七代續至八十七代。此處共增補3頁) 。

版本成書時間推測理由:汪維立本人世系向下記錄到86代, 而汪維立親兄弟汪維成的世系向下記錄到89代汪啟沫。汪維立親見其兄弟汪維成的第六代人, 可見當時明朝人代與代之間間隔的年數少。由《汪維立本支詳親錄》可知, 汪松壽生於宋咸淳辛未正月十四日 (1271) , 至汪維立若依每代20年一代人的話, 十二代是240年, 則汪維立應生於1510年左右, 因其能見證其兄弟第六世人, 此處若粗略依15年一代人算, 其本人也應在90歲左右, 故汪維立增修版版本成書時間大致應為1600年左右 (綜合考慮, 不可能到清初) 。

小結:汪維立增補版是在汪以昭增補版基礎之上增補了三項內容而構成。此增補之三項內容皆為手寫, 但書法精美, 絲毫不遜於原版雕刻。汪維立增補沒註明年代, 但通過其世系代數, 筆者大致估算其版本成書時間應為1600年左右, 至遲也不會到清初。

五、結語

總之, 元代汪松壽於泰定乙丑年 (1325) 編撰的《汪氏淵源錄》, 目前存世的有三種版本, 分別是元代汪松壽原刻本、明正德時汪以昭增補本和明後期汪維立增補本。此三版皆為雕版刻印, 版本精良, 且有明顯傳承順序關係。汪松壽原刻版片被後世保存, 不過到明正德十三年時, 版片十缺四五 (時間間隔大致有200年) , 汪以昭按舊本家譜補刻, 並續上自己的支代[4];大致又經過80年, 這些新舊版片為汪維立所藏, 其又進行了整理印刷, 並續上自己手寫的世系等內容, 最終流傳形成《汪氏淵源錄》的第三種版本。由於這些版片年代久遠、風化磨損等原因, 相比較汪以昭增補版, 汪維立增補版魚尾紋處更多、斑駁處更多, 有時甚至整頁都模糊看不清楚。當然, 這些也恰恰反映了《汪氏淵源錄》版片保存之久、版本流傳之廣。

參考文獻

[1]趙華富.徽州宗族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4.

[2]鮑國強.古籍普查所見四部早期稀見家譜考略[J].文津學志, 2013 (6) :132-146.

[3]美國猶他州家譜館.《汪氏淵源錄》猶他州譜實為哥大譜掃描本, 2016-09-22.

[4]汪以昭.汪氏淵源錄·重修汪氏淵源錄跋 (由版心刻字而命名) [Z].國圖索書號:A01295.

[5]徐學林.徽州刻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5.

作者簡介:吳兆龍 (1978-) , 男, 安徽霍邱人,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徽學。

收稿日期:2016-10-11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千年徽州家譜與社會變遷研究」 (11&ZD094) 的階段性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譜研究資訊 的精彩文章:

TAG:家譜研究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