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赫伊費茨:進口替代不會是俄羅斯的長期戰略

赫伊費茨:進口替代不會是俄羅斯的長期戰略

來源:《歐亞經濟》2018年第1期

轉發時有刪節

【作者簡介】Б.А.赫伊費茨,俄羅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俄羅斯聯邦政府金融學院教授、經濟學博士。

【譯者簡介】農雪梅,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編審。

(一)俄羅斯實施進口替代政策的原因

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俄羅斯從2014年開始實施積極的進口替代政策,其中主要原因是俄羅斯周邊地緣政治局勢的尖銳激化,以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俄實施的相應經濟制裁。作為回應,俄羅斯不得不採取一些措施,限制從支持對其制裁的國家進口商品。

同時,俄積極實施進口替代政策還有其他一些客觀原因,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國內的經濟衰退、出口結構的燃料原材料化和主要出口商品價格的急劇下跌,後者使俄出口收入減少,再加上俄盧布貶值近50%,所有這些都導致俄羅斯進口下降。

與其他國家相比,進口在俄羅斯經濟中的地位相當穩定,近10年進口佔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的份額幾乎沒有變化,而在很多國家這個數字都有所上升,中國則是急劇下降。

與此同時,俄羅斯某些經濟領域對外國設備以及重要的食品、藥品、工業產品、日用品和電子產品存在著不合理的強烈依賴。20世紀90年代,國家淘汰了很多製造業部門,這些部門在蘇聯時期都曾生產過高質量的產品以滿足國內需求或用於出口。目前,對外國產品存在嚴重依賴的部門主要包括重型機器製造業(進口份額為60%~80%)、機床製造業(進口份額超過90%)、無線電電子儀器(進口份額為80%~90%)、醫療行業和製藥業(進口份額為70%~80%)、輕工業(進口份額為70%~90%),即使在20世紀20年代收入很高的基礎燃料開採行業,俄羅斯也處於過度依賴進口的狀態。例如,在難採礦區,進口設備份額大約為50%;在傳統礦區,進口設備份額低於20%;在液化天然氣生產和大陸架開採領域,進口設備份額為80%及以上;而某些技術工藝的進口份額則達到80%~90%。

(二)初步成果

2015~2017年,俄羅斯在農工綜合體、消費品生產、機器製造、無線電、燃料能源綜合體和藥品製造領域成功推行了進口替代政策。為了向進口替代政策提供金融支持,俄羅斯創建了工業發展基金,向實施進口替代方案的企業提供優惠貸款,還建立了相應的地區工業發展基金,並廣泛推廣可向投資者提供各種優惠的特別投資合同,以保證這些投資者在俄羅斯進行本地化生產。

根據俄羅斯農業部的資料,俄羅斯實行食品禁運後,其食品進口額從2014年的600億美元降至2016年的200億美元。2017年,食品進口額略有增長,1~8月為180億美元/。在零售貿易領域,消費品進口份額從2014年上半年的41%降至2017年上半年的33%,食品進口份額相應地從33%降至21%。

但是,在推進進口替代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學者和專家們便對進口替代的前景問題重新展開了討論。

(三)進口替代的前景

在1941年6月德國法西斯進攻蘇聯前的相對不長的15年間,蘇聯幾乎處於完全對外隔絕的狀態。當時,國家建立了強大的工業綜合體,二戰後又設法恢復並大幅提高了本國的工業發展潛力,成為世界超級大國。

這些都是事實,但其中沒有考慮蘇聯當時具體的發展條件和俄羅斯的現狀。在40~45年前,蘇聯GDP佔世界的9%,人口約為2.7億;而現在的俄羅斯,人口約為1.46億,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GDP的2.5%。因此,現在已不可能實行像蘇聯時期那樣的物資及人力資源的調動,因為俄羅斯當前物資和人力資源數量少,且完成複雜的國家任務所需的協調能力不夠。更不要說當時的蘇聯存在嚴格的中央集權的經濟制度,以及由強力機構支持的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

同時,我們也不應忘記從前這個自給自足的超級大國的國民和官員們那些並未消失的心理。所以,毫無疑問,俄羅斯需要恢復許多重要的基礎生產部門,發展對出口原材料進行深加工的產業,以提高產品附加值。

這一結論在很大程度上指向對人民生活意義最大的商品的生產,首先是食品生產,雖然這裡不能忽視過去10年俄羅斯居民的消費偏好。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即俄羅斯目前所處的地緣政治地位要求其支持國防工業的發展,這也推動了俄羅斯更廣泛的實施進口替代政策,而比較競爭優勢理論在這裡並不適用。

同時,也不需要通過隔絕外部世界創建替代性的本國產業來簡化國家安全戰略問題。如果在實施進口替代過程中將提高效率和競爭力排在第二位的話,這將是經濟政策中的一大錯誤。

現代發展的一個新動向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它將導致一些傳統部門的消失和一些新業態的出現。從本質上講,這是品質的複雜化和另一範圍內物質生產門類的多樣化,它甚至不可能在一個經濟發達國家被複制。對科學技術長期巨大的資金投入(不少於GDP的3%)符合現代發展的新要求,但俄羅斯在這方面並無可炫耀的地方,2015年俄對科學技術的資金投入只佔GDP的1.13%。

中國有句諺語:「風向改變時,有人築牆,有人造風車」。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在經濟封閉的條件下獲得巨大的經濟成就。

原則上說,全面的進口替代是一種低效利用國家投資的途徑,鑒於資源的有限性,這種途徑是不可取的。有效發展與國家安全需求之間的平衡決定了經濟自給自足的程度。在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下,重心可以向有利於國家安全的方向轉移,但這種政策不應導致善意掩蓋下的對資金的簡單浪費。

進口替代的風險已在具體實踐中顯現。例如,在限制進口外國機器製造產品後,國家採購合同的平均價格上漲40%,並且這種價格上漲首先與競爭力下降有關,而非進口配件在成品中的比重高所致。

除了價格上漲,進口替代過程中還出現了最終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問題。代替現代化的是在很多情況下成品和一些配件質量欠佳,而這種現象已影響到各個生產環節。甚至是,即便成功地組織起有競爭力產品的生產,但為了保持競爭力需要巨額研發支出,而成倍增長的研發支出只能靠自力更生,且常常達不到現代研發所要求的水平。

所有這些都說明,進口替代不能是一項重要的長期戰略。近期俄羅斯官員也越來越多地表達過這一觀點。例如,俄經濟發展部部長馬克西姆·奧列什金表示:「近年本土化生產愈演愈烈,當然,這種趨勢在2015年和2016年年初面臨國際收支平衡時很重要,但從長期看,國際貿易有了另一種安排,我們也需要逐漸轉向其他原則。」

(四)新任務

俄羅斯在推進進口替代過程中越來越多地提出創建有競爭力的出口導向型生產的任務,這對發展非原料出口是十分必要的,沒有這種改變就不可能加快國家的發展,並使其經濟結構現代化。

俄羅斯前財政部部長阿列克謝·庫德林領導的戰略研究中心預測,到2014年俄非原料出口將從現在的1 090億美元增至2 000億美元,這將使俄國內生產總值中期內增長3.5%~4%。

此外,專家們還指出,對那些在未來10~15年間需迫切發展的生產行業,如空間技術、飛機製造、機器人技術、新一代製藥、人工智慧、數字和附加技術等,需要集中進行進口替代。發展這些生產將使俄羅斯成功融入全球價值鏈,並參與世界經濟分工。換句話說,這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性的進口替代。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很多新的生產企業在國外市場上也具有競爭力,它們不僅生產國內產品,還生產出口產品。

在近期實施進口替代過程中還將出現一個新情況,即從與俄羅斯有密切經濟聯繫的國家(如歐亞經濟聯盟和獨聯體國家)進口代替從第三國的不合理進口。實行這樣的政策有利於加強俄羅斯現有的經濟聯盟,並發展其對外經濟關係。

為此,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是吸引我們最親密的經濟夥伴的公司來俄羅斯進行公共採購。在2014年簽署的《歐亞經濟聯盟條約》中便加入了第22條「關於國家(市政)採購」的條款,其中規定在採購中向成員國提供國家待遇,以及保證有潛力的供貨商和成員國供貨商能夠毫無阻礙的參與在歐亞經濟聯盟國家中進行的電子採購。

2017年,獨聯體國家自由貿易區協定締約國《關於調節國家採購的條例和程序議定書》生效。根據這個議定書,獨聯體國家可以在國家採購中相互提供商品。

同時,俄羅斯也試圖參與其他經濟夥伴關係,這將進一步擴大其進出口政策的選擇。

(責任編輯:高曉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歐亞經濟 的精彩文章:

徐坡嶺:進口替代在俄羅斯取得的進展及其問題
江時學:拉美國家的進口替代及其對俄羅斯的啟示

TAG:歐亞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