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裔新生代愛上「中國鼓點」

華裔新生代愛上「中國鼓點」

2017年11月,陳若晗(右)獲得「文化中國·水立方杯」海外華人中文歌曲大賽成人組金獎後,與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中)合影。(圖片由陳若晗提供)

表演《二十四節令鼓》的華裔學生。(圖片由李政威提供)

24面印有中國二十四節氣名稱的小鼓,圍繞一面立起的大鼓,齊聲敲響,鼓聲隆隆。擊鼓的少年們神情肅穆。仔細看,他們膚色各異,來自不同族裔。這些都是馬來西亞吉隆坡「華星藝術團」下屬文藝團體的成員。

日前,由中國海外交流協會組派的2018「文化中國·四海同春」亞洲藝術團來到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和古晉,與華人及當地民眾展開文化交流。吉隆坡「華星藝術團」也用融匯不同文化特點的精彩節目,呈現馬來西亞華人尤其是華裔新生代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融合之形:

「我最愛中華民族樂」

「《二十四節令鼓》結合了書法、二十四節氣和廣東獅鼓等中華傳統文化,是由兩位馬來西亞華人前輩在30年前創作的。」馬來西亞大眾鼓藝學院創辦人李政威與這個節目同齡,學鼓20年,是舞台上這群年輕演員的老師。

說起鼓,這個在馬來西亞土生土長、帶著福建鄉音的「華四代」滔滔不絕。「其實,在表演中,一些擊鼓節奏是西式的,我將爵士鼓的技巧融入了中國傳統的擊鼓表演中。」

李政威告訴記者,這次參與表演的33名演員中,最大的22歲,最小的10歲,來自華裔、馬來裔、印度裔等三個族裔,都是馬來西亞當地華文學校的學生。

除此之外,吉隆坡「華星藝術團」獻上的其他多個節目,也都以多元融合的特點,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帥氣陽光的陳軍凱曾在世界級的口琴演奏比賽中奪得金獎。在吉隆坡站的演出中,他用口琴吹奏的一曲中國名歌《茉莉花》與馬來西亞歌曲的串燒,琴聲悠揚,觸動人心。

陳軍凱告訴記者,他還曾用口琴吹奏《賽馬》,用笛子、薩克斯等多種不同的中西樂器演繹《最炫民族風》,演出視頻在網上獲得了很高點擊量。

「這次中國聲樂演員演唱的《瑪依拉變奏曲》和《蘆花》,都是我最想聽的歌。」剛剛在台上唱完一曲充滿異域風情的《忘情桑巴舞》,華裔女孩陳若晗就匆匆跑到觀眾席第一排,找了一個緊挨舞台的座位。

熟悉的旋律剛剛響起,陳若晗便不由自主跟著輕輕哼唱起來。「你可能不信,我最愛的不是流行音樂,而是中華民族音樂。」身著一條靚麗的桑巴舞裙,這個「90後」女孩回頭對記者笑道。

融合有魂:

種下中國文化種子

聊起中國,這些華裔年輕人都有許多故事。

2017年8月,陳若晗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文化中國·水立方杯」海外華人中文歌曲大賽,一舉斬獲成人組金獎。「那是我第一次去中國,也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多來自全球的華僑華人一起用中文演唱歌曲。那一刻,我覺得我們就是同根同族的手足同胞。」

巧的是,陳軍凱的第一個世界級口琴演奏金獎也是在中國獲得的。2005年,15歲的他因為參賽第一次來到中國杭州,之後又去了北京、廣州、深圳等城市。

「這些年,中國的變化非常大,人文環境越來越好。」伴隨著這些足跡,於陳軍凱而言,中國不再只是一個抽象的辭彙。

其實,對於這些華裔新生代來說,中華文化並不陌生。在馬來西亞,一代代華僑華人精心培植文化沃土,建立起從小學到大學一整套完備的華文教育體系,許多華人家庭始終延承中國傳統的習俗和家風,這些都為華裔新生代的成長提供了豐富養料,也讓中華文化的種子在他們心中悄然紮根。

陳軍凱從小到大讀的都是當地的華文學校。他說,在中文教學之外,學校還會開設不同科系,而中華文化相關的科系總是最熱門的。「我的好幾個朋友都專門選讀中華文化,對中國歷史非常了解。」

「我第一次接觸打鼓就是在華文學校,那時可想不到,之後這會成為我的職業。」李政威說,他喜歡鼓聲帶來的磅礴氣勢,更喜歡中國鼓文化中蘊含的團結協作、拼搏進取的精神。而如今,他想通過自己擊打出來的鏗鏘鼓聲,將這份精神傳遞給更多人。

融合用心:

架起民心相通橋樑

在《二十四節令鼓》的表演中,有一張面孔格外引人注目。站在舞台最前排中間的男孩皮膚黝黑,揮動鼓槌有力而投入。他叫沙文,是一名印度裔學生,17歲的他已學打鼓9年。

「對於我讀華校,我爸媽是第一個支持的。」沙文用流利的中文告訴記者,雖然他的父母都不會中文,但卻很早就把他送入當地華文學校,一直學習至今。

在馬來西亞的華文學校,各個族裔的學生面孔正變得越來越多。

「中華文化不隻影響著我們華人,也為馬來族、印度族等我們的友族所喜愛。他們也寫書法,學打鼓,會舞獅,對於中華文化很有興趣。」在李政威看來,文化的交融是潛移默化的。比如擊鼓,不同族裔的孩子最初可能是被鼓聲所吸引,而漸漸的,他們從打鼓的過程中學會團隊精神和相互合作。「這時,中華文化的精神已入他們的心。」

對於其他族裔來說,中華文化的最大魅力正是其博大的包容性。如馬來西亞交通部部長、馬華公會總會長廖中萊所言,在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不僅保存中華文化,也注重與各族裔文化積極融合,為當地的多元文化做出重要貢獻。

如今,這份包容在細雨無聲之間影響著年輕的華裔新生代們,讓他們在傳承的同時,更懂得吸納與融合。

「有時我會在演奏西方歌曲時選用中國風的配樂,有時則會用西方流行形式改編中國歌曲,觀眾都很接受。」陳軍凱說。

民心相通,文化是最好的橋樑和紐帶,而博採眾長的文化將更有魅力,也更有活力。在中華文化「和而不同、兼容並蓄」的融通之下,相信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鼓點也將如這二十四節令鼓一般,緣起中國,響徹世界。(記者 嚴 瑜) (責編:譚咪娜(實習生)、常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網 的精彩文章:

火箭軍某旅利用惡劣天氣開展野外拉動演練
智能音箱火爆 科技看點不足

TAG: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