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誰說末法只能隨順世間

誰說末法只能隨順世間




僧問葯山:


如何是道中至寶?




山云:


莫諂曲。




僧云:


不諂曲時如何?




山云:


傾國不換。




——《禪師語錄》——







【妙祥法師開示】




?不隨順不迎合,末法轉正法



一居士:請師父開示一下,末法時期具體指什麼,有的地方不怎麼太清楚,單指佛法方面,還是佛陀方面,還是指世間法方面?




末法有多種說法,有人說我們現在的這個時期就是末法時期。要從時間講,從我們漢傳佛教來講,這段時間屬於末法時期。




但從南傳佛教來講,還屬於正法時期,因為他說正法是一萬年,而且現在還有證羅漢果的,所以他說是正法時期。




所以末法時期應該怎麼理解?我是這麼看的,什麼是正法時期呢?就是正法時期守戒,像法時期注重禪修,末法時期主要是在念佛。



所以說根據我們修行不同,出現不同的三個時期。如果我們現在能夠嚴格持戒,不但念佛還坐禪,這樣的話我們就是正法時期。




這個時期,沒有時間限制,而是根據我們的修持來衡定正法和像法。所以說我們修行一定要抓住戒律,這樣我們就回到正法時期去了。




如果我們不守戒,單純就是念佛啊,或是去誦誦經,或是燒點元寶這些亂七八糟的,這就變成了末法時期的現象。




我們應該什麼呢?追求正法,正法時期。佛講末法就是讓我們警惕末法,不是說把我們這個時期給定義為末法,佛沒有這個意思,說:將來你們的生活就是末法時期了,你們沒有辦法。




佛講的目的是讓我們警惕,讓我們把這種現象轉為正法,這是佛的悲心,我是這麼理解的,並不是講這個時間相。



雖然這段時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們應該努力,把這個現象糾正過來,改變過來。每個人都努力,我想這就是正法時期,應該這麼看待正法、像法和末法。




所以說我們很幸運,現在雖然處在末法時期,但還屬於正法時代。因為戒還存在,《楞嚴經》還存在,所以說還屬於正法時代,你不要灰心。我們大家努力,先要嚴格持戒去修行。




持戒的基礎那就是五戒,從五戒開始,你能守五戒里的一戒,你就守一戒;能守兩戒,就守兩戒;如果五戒全持,那你就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這個基礎——殺盜淫妄酒,哪個戒都得嚴格去持。




末法時期,大家都亂了,我不亂。如果都不學佛了,我也學。就是天下剩我一個人,我也要學佛法,我要走這條路。應該有這種決心,把它看成成就你的機會。這個機會很難得。



不是說正法時期才出佛,而是在沒有佛法的時期才出佛的,佛就出世了。為什麼出世?因為眾生的需要。那現在末法時期,現在這種現象,眾生更需要佛法,那正是我們成佛的機會。




所以說,應該把握住這個機會,應該生起極大的信心把它做好,要努力下去。在這個末法時期,這個修行有時候反而好修。




怎麼好修呢?目標非常準確,他貪我不貪,他妄語我不妄語,他盜我不盜,他不守戒我守戒。很明顯的,涇渭分明,這樣的修行非常準確,這是一個。




另外,通過末法時期可以成就自己的法身,因為有無量無邊的眾生需要度,正是我們成就菩薩這個願力的好機會。如果都正法時期,還用得著我們嗎,是不是?




所以末法時期正是需要我們大展身手的時候,這是個很好的機會,也是完成我們願力的好機會。所以應該生起極大的信心。

(摘自

《吉祥經講記》

《二〇〇七年為寶林寺尼眾開示》

等)







?佛所制戒,不可更改




有的說,現在是末法時期,小小戒可以舍,(拿這句話來破戒,破壞佛法),這都是外道。佛法里根本就沒有這個(末法時期小小戒可以舍的說法),不允許這個。



佛教的結集,第一次結集是很重要的結集。在這次結集中——順便提一下,結集有一個原則性的規定。就是佛講過:將來小小戒可以開緣。




後來經過大家的回憶,佛講沒講過呢?佛確實講過。但是佛沒有指出什麼是小小戒可以舍,沒有說。




後來對「小小戒」討論了很長時間,也沒有弄清什麼是小小戒,也沒有說出具體的戒條。




因為佛將法已經傳授給迦葉尊者了,所以最後大迦葉尊者與參加結集的五百羅漢作出決定:佛的戒律不允許增加一個字,不允許減少一個字。




這就是我們末法時期也必須遵守的重要一點,不是說末法時期戒律就改了。因為戒律——羅漢不能制,菩薩也不能制,祖師也不能制——只能由佛制,佛親口宣說戒律。




那麼想改這條戒律的時候,只有等彌勒佛出世的時候才能改。這一段期間,戒律中的任何一條,一點兒都不允許動的。




這就是佛走以後,僧團商議的結果,也是我們的祖師和所有的大阿羅漢,做出了這個根本的決定。所以我們大家一定要知道。




有的人反覆強調,末法時期有種種的修行的困難,而欲改變戒律,是不正確的。佛的戒律不允許隨便改動、篡改,這個要跟大家說明。




我們通過這些,就知道戒律的延伸——不管東土的條件如何,我們都要「以戒為師」。我們大家應該堅信不移地從這兒去思維,這樣就容易得到正念;如果不這麼思維,我們的正念很快就破掉了。




為什麼現在中國的佛法里開緣很多?就是因為考慮了東土的環境,而忽視了佛走以後的這個結集所留下的規定,和佛戒的根本意義,所以有些東西就已經變成四不像了,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可參考:

在現代社會,佛法落伍了嗎




過去有叢林的規矩,特別是百丈禪師所留下的規矩,最後形成了叢林的規矩。規矩形成以後,對於戒律,它們既有協助的作用,同時也有不協調的地方,所以我們應該是以戒為標準。




因為佛在世的時候,因有犯而不斷地制戒,最後形成了整部戒律。




我們大家必須要明白,要振作精神,一定要把這個被開緣的戒律糾正過來,把佛法的原義繼承過來,發揚光大。

(摘自《經行》《二〇〇五年為寶林寺開示》等)







附錄:




【佛將正法付囑迦葉,立

制小小戒不可舍】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佛告諸比丘:





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以付囑摩訶迦葉。是迦葉者,當為汝等作大依止。

猶如如來為諸眾生作依止處,摩訶迦葉亦復如是,當為汝等作依止處。




譬如大王,多所統領,若游巡時,悉以國事付囑大臣;如來亦爾,所有正法亦以付囑摩訶迦葉。」




佛以無上正法付囑摩訶迦葉,摩訶迦葉與參加五百結集的阿羅漢共立制限,已經明確制斷不允許舍小小戒。




《四分律》卷第五十四「第四分五百結集法」中,時諸比丘在王舍城,阿難白大迦葉言:





「我親從佛聞,憶持佛語。自今已去,為諸比丘舍雜碎戒。」




迦葉問言:「阿難汝問世尊不,何者是雜碎戒?」阿難答言:「時我愁憂無賴失,不問世尊,何者是雜碎戒?」(雜碎戒即指小小戒)




時諸比丘皆言:「來,我當語汝雜碎戒。」中或有言:(除重戒,余者是雜碎戒。或有言,除重戒,即稍輕的戒,等等……戒條名略)




時大迦葉告諸比丘言:「諸長老,今者眾人言各不定,不知何者是雜碎戒。自今已去,應共立制:

若佛先所不制,今不應制;佛先所制,今不應卻

應隨佛所制而學

。」




時即共立如此制限。




《十誦律》卷第六十「五百比丘結集三藏法品」中,長老摩訶迦葉集僧言:





「我等不聽放舍微細戒,何以故?外道異學若聞是事,便言弟子聰明,所以者何?師結戒弟子放舍。

以是故,我等一心集會籌量,不聽舍微細戒。




外道異學有如是言:大師在時釋子沙門皆具持戒,師滅度後不能具持戒,便還放舍。釋子法滅不久。譬如燃火煙出,火滅煙止。以是故,我等一心集會籌量,不聽舍微細戒。




若我等聽放舍微細戒者,諸比丘,不知何者是微細戒?(或如是言微細戒非獨是突吉羅,更有其它戒,一直至重戒,亦名微細戒。以是故,我等不聽舍微細戒……戒條名略)




以是故,

我等一心集會籌量,不聽舍微細戒。

我等隨佛結戒,若佛結戒一切受持




佛經中說摩伽陀國中大臣婆羅沙迦婆羅門因緣,七不滅法中,若諸比丘佛不結戒不結,已結戒不舍,如說戒受持,諸比丘善法增益不滅。以是故,我等盡當受持不應放舍。」




又如南傳《彌蘭王問經》中,關

於「可廢棄小、隨小之學處」,那

先尊者對王說,

如來試諸比丘而如是說




「陛下,如有位王中之王對兒子們說:『兒子們,這大國在每一方都遍布遠至大洋,以我們現有的軍備,要長久維持這國土是很難的。當我不在世時,你們最好捨棄邊境區域。』如此,陛下,當他們的父王死後,那些王子們是否會捨棄邊境區域?」




彌陵陀王:「不會,尊者。諸王的貪婪不只如此。為了滿足自己對權力的慾望,那些王子只有可能會并吞比本身國土大上兩三倍的國家,但絕不會捨棄己擁有的國土。」




那先尊者:「如是,陛下,

佛陀是為了考驗諸比丘才這麼說

:『阿難陀,當我入滅之後,若僧團願意,則可廢除小小戒。』




陛下,為了徹底解脫痛苦,以及為了正法,諸佛子甚至願意不只多持守一百五十戒,如此他們怎麼可能會捨棄世尊原本已制的戒呢?」

(溯源佛教彙編

整理







誰說末法


只能隨順世間


如果身陷浮沉波瀾


那就逆著漩渦旋轉




誰說末法


只能放棄戒律


每次把佛遺教牢記


會有正氣留在心田




人生正邪之間


只是一線相懸


彷彿遙遠


其實不遠


雖然生死茫茫


法末漫漫


如能點燃長夜


願在虛空長眠




——妙祥法師 · 其實不遠——







了解「妙祥法師:為什麼成為末法?因為我們的腰桿太軟了」,請點藍字標題。更多資訊請回復「目錄」,或點擊閱讀原文。








【溯本歸源,續佛慧命。遼寧海城大悲寺—溯源佛教網官方微信公眾平台:suyuanfojiao】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溯源佛教網 的精彩文章:

學佛選哪個法門,才是最高最勝?
拜佛時應該想什麼

TAG:溯源佛教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