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米粉算什麼,「粿」才是潮汕大BOSS

米粉算什麼,「粿」才是潮汕大BOSS

- 潮汕系列特別感謝我的兩個汕頭小夥伴

Alan老闆和子樂姑娘的幫助 -

去南方晃蕩的次數多了,我這個酷愛吃面的北方人也對米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碗米粉嗦下肚,目的地的附加值也跟著直線上升。

後來,由一碗米粉引發的流口水直接波及到了用大米做成的小吃。

▲在揚州偶然吃到的雙色米糕,太香,一天吃了兩次

▲成都的蒸蒸糕,又是另一種樣子

一直感覺米製品小吃不如麵食的花樣多,直到在汕頭見識了「粿」才知道什麼叫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一個「粿」字,就把之前見識的米粉和米糕全都涵蓋了。

潮汕的「粿」,最早來源於拜神活動的貢品,後來才演變成各式小吃。(如果說在潮汕有什麼能跟美食一較高下的話,就是他們的拜神文化了)

潮汕人所說的「粿」有點類似於「糕」的概念,有大米、薯粉參與制作的糕類統稱為「粿」,但在分類上要複雜得多。按餡料分,有筍粿、芋粿、無米粿;按不同的形狀分,又有桃粿、龜粿、石榴粿;按摻入其他成分可以分為菜頭粿、鱟粿、薯粿;還可以按顏色分,按做法分等等。

▲粿的冰山一角,有些恐怕連本地人也叫不上名字

中國人講究「不時不食」,潮汕人則有「時節做時粿」的說法,不同的季節、祭拜不同的神明都要用不同的粿品。

說「粿」有七十二變,不知道是不是說少了。

反正我一個初來乍到的外地人是看不清其中的玄奧的,在汕頭的時候很想多認識幾種粿,卻發現它們實在太複雜,就像潮汕的「神」一樣讓人捉摸不透。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去到小吃店,點上幾盤粿類小吃,再來一碗五果湯慢慢品嘗。

無 米 粿

無米粿也叫韭菜粿。外面炸的香香脆脆,裡面是用韭菜做成的餡,將粿皮咬破,韭菜的香味兒立馬就竄出來了,熱乎著吃真是太香了。

▲無米粿,裡面是韭菜餡兒

從名字也可以猜得到,無米粿的粿皮並不是用大米做成的,而是薯粉。北方做炸物都是裹麵粉,裹薯粉炸出來的感覺比麵粉清爽很多,不油膩,咬上去竟然有一種天婦羅的高級感。

▲水晶球

還有一種粿叫「水晶球」,跟無米粿的樣子有點像,裡面的餡兒變換多樣,有甜有咸。甜的一般是豆沙或芋泥,鹹的是去了殼的綠豆。(去了殼的綠豆是黃色的,還是第一次見,五果湯里也有放)不同顏色的水晶球擺在一起煞是好看,逛菜市場的時候很容易見到。我個人還是更偏愛無米粿。

鱟(hòu)粿

鱟粿起源於潮陽地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唐宋,至今已經有一千餘年的歷史了。

「鱟」是一種古老的水生動物,最早的鱟粿裡面有鱟肉,後來鱟成為國家保護動物以後,就用相應的替代品來做了。

這次吃到的鱟粿,裡面有蝦干、香菇、豬肉,後來我才發現,這幾種食材混合起來的鮮味,幾乎就是潮汕人的味覺基礎之一,在其他粿和粽球等小吃中都不難見到。(所以,如果你不喜歡這個味道的話,很可能接受起某一類潮汕小吃都會有障礙)

▲鱟粿特別Q彈有嚼勁

鱟粿的口感非常有嚼勁,應該是用米漿和糯米混合做的。蘸沙茶醬吃(Maybe也有花生醬)非常鮮美。不知道是我的錯覺還是什麼,總覺得醬汁里有腐乳的味道,鱟粿是我在粿類小吃里的最愛。

水 粿

水粿跟水果沒有半毛錢關係,是一種用米漿蒸出來的小吃。從外形上看,有點像一個小碗,中間凹陷,正好用來裝腌菜脯(也就是蘿蔔乾)。汕頭妹子告訴我,水粿是他們小時候的情懷。

▲又甜又鹹的水粿,味道有點奇怪

第一口吃,味道著實有點奇怪,表面撒了糖漿,又甜又咸,還有一股蘿蔔乾的微臭。多吃了兩個以後,逐漸習慣了那個味道,但是仍然談不上非常喜歡。

蝦 米 筍 粿

潮汕盛產筍,五六月份比較常見筍粿。

筍粿的粿皮是用大米和糯米磨成漿以後蒸熟的,質地偏軟,用筍丁做成的餡兒很好吃,也有香菇蝦干那些所謂的「味覺基礎」打底,潮汕人真是太喜歡這一路了。

▲筍粿吃之前還會再煎一下

蝦米筍粿對於我這個北方人來說很合口味,有一種吃大號筍丁蒸餃即視感。

菜 頭 粿

在潮汕話里,菜頭=白蘿蔔,菜頭粿也就是廣府人說的蘿蔔糕。菜頭刨成絲或搗碎,米磨成漿,混合攪勻蒸成粿。吃的時候切開來油煎,可以加蛋加菜脯。比較相似的做法還有荷蘭薯粿,只不過把白蘿蔔換成了土豆,更頂飽。

菜頭粿對於潮汕人來說實在是太熟悉了,熟悉到都不知道怎麼描述它的味道。對我這個北方人來說,白蘿蔔能有這種吃法也是很新奇。(金鼎軒就有類似款,感興趣的話可以去嘗嘗)

紅 桃 粿

紅桃粿的形狀是用專門的模具做出來的,無論是形狀還是顏色都很討喜。看樣子也知道是拜神專用。因為象徵吉祥和長壽,過年過節,拜神祭祖都會用到。米粉皮裡面包裹著咸口的炒飯,在菜市場很容易見到。

▲做粿的模具有各種各樣的,這是最典型的一種形狀

以上這些粿類小吃幾乎在小吃店都可以吃到,最有名的是位於老城區的飄香小食店,這家店開創了汕頭混合售賣小吃的先河,除了粿,還有蚝烙、鵝腸、普寧豆乾。不過因為種類經營的太雜,每種做的都不算很精,口碑褒貶不一。個人比較推薦老牌福合溝,專門做粿類小吃,上面提及的粿基本都可以在這裡吃到,而且味道不錯。

在哪吃

飄香小食店

老牌福合溝無米粿甜湯粿品店(推薦)

拜神用到的粿品雖然花樣繁多,但總體感覺更像糕點。潮汕還有一些吃食的名字裡帶個「粿」字,最常見的是「粿汁」和「粿條」,都是用大米做成的。跟南方米粉普遍重調味的習慣相比,它們最大的特點是配料新鮮自選,看似清淡、簡單,其實功夫都下在了背後。

粿 汁

粿汁很像之前在福州(可戳)吃過的鍋邊糊,都是米漿凝固後刮成片當主料,再加其他的配料。鍋邊糊常加一些小海鮮:蝦、牡蠣、魷魚之類的,味道清淡而鮮;粿汁則主打滷味,更有滋味,豬粉腸、滷肉,豬肚、滷蛋、鹵豆腐,配料隨食客喜歡自選。

▲福州小吃鍋邊糊,也叫鼎邊糊,比較清淡

▲潮汕的粿汁,主打滷味

鍋邊的口感比較軟,粿汁裡面的粿片更有嚼頭一點,加上各種滷味,趁熱越吃越有味道,不是什麼山珍海味,但對於在異鄉覓食的人來說,有一種難得的落胃的舒服。

我去的這家叫華勛老牌粿汁,整體還不錯,不過如果下次再去的話,很想去鎮平粿汁店試試,在福合溝吃完粿以後正好路過那裡,店面很整潔,食材擺在窗口特別誘人,要不是剛吃了一肚子粿真想進去吃一碗。

▲鎮平粿汁店 by 元気滿滿萊克茜

在哪吃

鎮平粿汁店(推薦)

華勛老牌粿汁

炒 糕 粿

炒糕粿在潮汕見得不多,因為一直喜歡炒米粉一類的東西,就去探了探。

共和著名炒糕粿被認為是炒糕粿的創始店鋪,店裡還貼著老闆的「發家史」以及各種獎狀,然鵝,這盤糕粿並不是老闆親自炒的……

嘗第一口時,老實說還是有點小失望的。雖然鍋氣十足,用料也很實在,但是糕粿太綿軟,不是我以為的那種像年糕一樣有韌勁兒的口感,而且油很大,完全不符合潮汕一貫的風格。

就這樣吃了半盤都沒覺得有多大意思,直到鄰座來了一位本地小哥,才發現炒糕粿的正確打開方式是,蘸白糖!一塊邊緣微焦的糕粿丟進白糖碟里打個滾兒,再出來就讓人刮目相看了,瞬間完成綿軟甜香的華麗轉身。頓時心痛,前半盤炒糕粿都白吃了……

在哪吃

共和著名炒糕粿

粿 條

在很多人看來,潮汕的粿條和廣府的河粉有點像一對孿生兄弟,恐怕只有這兩個地方的人才能一眼辨識出二者的區別。據說如果一個潮汕人點了牛肉炒粿條卻上來一盤干炒牛河,多半是要把店家拉黑的。

▲干炒牛河

▲牛肉炒粿條

其實認真觀察一下也不難辨,粿條比河粉窄而厚,沒有河粉的韌性好,所以炒起來難度也比較大。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米漿在粿條中占的比重比河粉高,不像河粉為了保持韌性會加入一些其他的粉。

非爭個高下的話我也是比較貪心:更喜歡河粉的韌性和炒粿條里的牛肉,畢竟潮汕的牛肉是真的佔據了天時地利的優勢。

▲粿條面,裡面的食材新鮮得驚艷,肥肉完全不膩,入口即化,蘸上普寧豆醬,真的hin好吃

吃完炒粿條,還有粿條面。我去的那家是朋友家樓下的,只營業早上幾個小時,有著匠人式的自信和傲嬌。當然,豬肝、魚餅以及我叫不上名字的某豬肉部位也是頂級的新鮮,用朋友的話說:我們這裡新鮮的豬肉是可以當成刺身吃的。

炒牛肉粿條是在澄海區的蔡溪記吃的,粿條面更是一家沒名的小店。如果只打算在市區轉悠,這兩樣可以去廣場正宗原汁薏米店吃,我在那裡喝到的益母草豬血湯,確實要比其他店新鮮好喝的多,粿條的質量想必也不會差。

在哪吃

廣場正宗原汁薏米店

下一期的汕頭會寫個城市指南,這個好吃的城市也就要告一段落咯。

最後祝大家元宵節快樂,附送一張「面目全非」的湯圓,來自此行帶路的Alan老闆。

在吃上,永遠不要低估一個潮汕人的想像力。

文 | 西夏

圖片 | 西夏

封面頭圖 | Beatrice 七七 @ Zcoo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路吃 的精彩文章:

一碗白粥到底能玩出多少花樣

TAG:壹路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