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二十一期:家庭教育的重要課程——生命教育

第二十一期:家庭教育的重要課程——生命教育

哈菲少兒 × 付麗旻

【麗言旻語】

付老師通過分享陪伴孩子成長的小故事

把親子溝通中的智慧生動地傳達給讀者

為哈爸哈媽們提供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

專欄定期於每周三更新

付麗旻

上海市特級教師、德育特級教師、上海市中小學班主任帶頭人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市十佳班主任、普陀區班主任工作室帶頭人、付麗旻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師範大學德育實踐基地導師、《班主任》雜誌2017年第四期封面人物、2009,2010兩屆全國思想道德建設成果展評一等獎、2010年評為第九屆全國思想道德建設先進教師、第二屆長三角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中高中組一等獎。

家庭教育的重要課程——生命教育

系列欄目第21

作者丨付麗旻

上周孩子們已經迎來了開學季,寶爸寶媽們又開始了緊張的伴讀生涯,每日體會家有讀書郎的酸甜苦辣。相信從開學開始,負責的父母們的關注點會從孩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學習規劃等常規管理入手,聚焦的仍然是孩子們的學業成績。

今天我想跟大家說的是另外一個需要關注的話題,這個問題對於孩子自身、對於家庭比成績更重要,關乎著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來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也關乎親子關係的和諧幸福。這就是我們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這個話題很早就想寫了,有幾個熟悉的朋友跟我聊起過這樣幾件事情,對我特別有觸動:

1.

第一個故事:讀小學一年級的女兒在偷偷玩媽媽新買的電腦,不小心把整杯水潑到電腦上,電腦瞬間黑屏,孩子嚇壞了,在媽媽慌慌張張清理水漬的時候,她已經爬到了窗台上,對著媽媽大喊:你要是不原諒我,我就跳下去,她家住在十幾層樓上,媽媽已經被她嚇得手腳發軟頭皮發麻,趕緊承諾不會責怪她,還馬上把她抱下來。但是這件事並沒有結束,這個寶貝以後再遇到覺得對自己不利的事情,她都採取類似的方式要挾父母,每每都是達到了她想要的結果:父母不僅不敢追究和教育,甚至不敢在孩子面前再提這件事;

2.

第二個故事,也是一個讀小學的孩子,在學校跟老師和同學相處非常融洽,但是在家裡遇到哪怕小小的不開心,就會口不擇言:你們是不是不喜歡我?那麼我去死好了,或者其他讓父母聽了心驚肉跳的絕情話語。

3.

第三個故事的主角是我幾年前的一個學生,這個平時看起來跟父母溝通還正常的孩子,在準備出國前,她跟我說的一番話讓我心痛,如果是她父母聽了會絕望。

她說:「我希望我出國後父母能再生一個孩子,我不打算再回來了,他們就當沒有我這個孩子就好了。」我追問她這樣選擇的理由,她說就是跟父母在價值觀上有分歧,所以沒辦法共同生活。我問她接下來大學昂貴的學費是否還要父母繼續支持呢?她淡淡地說,他們生了我,就要對我負責任啊;我說那麼你又不打算未來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憑什麼這樣要求父母呢?姑娘淡淡地說,算他們倒霉吧,誰讓他們生了我呢。

孩子當時的表情和平淡的語氣,可以看出不是一時的口不擇言或者衝動,而是深思熟慮之後的結論。我記得當時我有進行心理疏導,也給她一定的宣洩渠道,並積極促成她跟父母的有效溝通,後來能感覺到她和父母的關係有很大改善,但是我還是有隱憂,我甚至不確定她是否真正改變了這個想法。

這三個案例背後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孩子除了需要必要的心理輔導之外,還需要接受生命教育,才能避免以後會有這樣可能產生惡劣後果的率性而為。

生命教育,尤為重要

親愛的的讀者朋友啊,在這樣還瀰漫著節日祥和氛圍的早春,談論這樣沉重的話題,似乎有點壓抑,但是生命教育真的需要全社會重視起來,每年那麼多起青少年的自殘、自殺事件,一些早熟的青少年超前性行為帶來的傷害,還有更多的隱性的心理問題帶來的傷痛,都呼喚我們要從家庭教育入手,從家庭文化建設、父母的身教、家庭生活中有意識的安排體驗等方面去努力建設一個溫暖的人文環境,使得生命教育變得有血有肉有實效,這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意義深遠。

上海在2005年3月14日就出台了民族精神與生命教育的綱領性文件,我們德育工作者俗稱為「兩綱」,其中包括網路安全、預防自殺、毒品、艾滋病等多個方面,號召家庭、學校、社會關注孩子對理解和尊重的渴望,傾聽孩子的心聲,預防心理疾病發生和減弱這些問題對青少年的傷害,真正落實人文關懷。具體落實在家庭教育中,還需要我們一起探索。

西方社會面對毒品泛濫和艾滋病,很多年前就開始重視這個問題;台灣也先行一步,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有台灣學者指出:真正的生命教育應該從家庭、學校、社會各個方面著手,幫助青少年從小開始探索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並發展每個人獨特的生命,並將自己的生命與天地人之間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在關係。所以,家庭生活是進行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

家庭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進行生命教育?那就是通過日常生活幫助和指導孩子正視生與死,珍惜、敬畏生命和活著的全過程,學會悅納自己,並樂於相信和接受多元智能,願意挖掘自己的潛能;並能夠面對東方傳統倫理中的合理部分,形成成熟的道德思維和價值判斷。

維克多在兩三歲的時候問過我一個嚴肅的話題:「人是不是一定會死?死了之後去了哪裡?」跟一個幼兒解釋清楚這個重大課題還真是一個難題,也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在每天跟他看動畫片、講故事的時候,慢慢滲透一些東西,但是我知道我的回答並沒有解決孩子全部的疑問,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陪伴他漸漸長大的過程中尋找契機用適合的方式跟他解釋。

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有一天他如釋重負地跟我說:「媽媽,我們找到一個好辦法,這樣以後你跟爸爸很老很老也不會死了。」我很驚訝,問他是什麼辦法?他說:「以前你不是說,所有的人都會變老,然後不會吃飯,會生病,然後就會死了,去了一個叫天堂的地方,他們在那裡可以看到我們,但是不能跟我們說話?如果你和爸爸一直都得到很好的照顧,有人喂吃的,就不會死了,我跟我的小夥伴尚清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我們以後都去上夜班,那麼白天就可以在家裡好好照顧你們了,就不會因為太老不會吃飯出問題了。」

稚子之心,純潔美好,讓我動容。至少那麼小的孩子已經意識到他不僅僅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還跟父母血脈相連,他得快點長大,然後回饋父母的養育之恩。維克多基本沒有經歷青春期叛逆,而且在成長中非常善解人意,其實我一直很感恩,老天給我一個如此懂事的孩子,除了孩子天生的資質之外,和家庭文化氛圍有一定關聯。

小孩會觀察父母對長輩的言行態度,會觀察父母工作生活中遇到麻煩時的審時度勢的處理方式和心態。這些身教勝過言傳。潛移默化的就形成自己的生命觀和價值觀。這些理念對他的人生態度和人生選擇會有巨大的作用。還有助於建立和諧親密的親子關係,孩子在有愛的環境中成長,對形成積極的生命觀是至關重要的。珍惜並敬畏生命的過程,思考人的價值,反思並調整自己與周圍人的關係,是家庭教育貫穿始終的課題。

我父親生病去世前的那幾年,維克多在讀小學,我還記得我聽到過他跟外公的一次對話,外公說得買票回老家了,自己身體不好,如果真的有問題,也要回到自己的老家,落葉歸根。維克多首先是留戀,不捨得外公外婆走,其次是滿臉疑惑地問外公:那麼以後我老了去哪裡落葉歸根呢?老家是一個我並不熟悉的地方啊。可能是孩子的神態很好玩,儘管這是一個凄涼的話題,但是我聽見父母的笑聲。

父親去世後,我經常會跟他講小時候他跟外公之間的趣事,讓他在追憶中反思外公平凡而又有價值的人生;2017年的最後一天,我母親突發心臟病在三亞去世的時候,孩子關於生死的思考已經上升到哲學高度,他寫的悼文大意外婆已經完成了人間的修行和使命,後人對至親尊長的離開應該追思、緬懷和為她祈福,面對這樣從容離開的態度是:此間樂,彼間未必不樂,因緣聚合,慈人西歸,與天同生,亦復何求。作為母親看到孩子對生死問題這樣達觀的認識,是非常欣慰的。

同時,中國傳統倫理的精華部分是家庭文化重要的內容,不是說需要全部尊崇,但是起碼的了解是必要的。比如:父慈、子孝、兄良、弟悌、長惠、幼順等,這些才是國粹,才是值得每個家庭傳承的文化內核。從父母的言傳身教開始,慢慢地你會發現,孩子會有很大的改觀和進步。

培養心中有愛、會愛的孩子

維克多在美國的時候,我每天都看美國新聞和天氣預報,一旦看到類似美國槍擊案、颶風、社會問題等,總會心裡不踏實,他就會及時安慰我,每天不厭其煩跟媽媽報平安,哪怕再忙再累,也會發一個信息給我:媽咪晚安,我回到宿舍了,放心吧。

他還會用數據說話,把他測試的心理健康標準數據告訴我,讓我放心:他是一個積極樂觀的大孩子,可以面對學習生活的各種壓力;看著父母人到中年,並且工作任務繁重,懂事的維克多會用自己的零花錢幫我們買來並每天督促父母補充必要的維生素,督促我們鍛煉,休假回家的時候,如果我們說哪裡不舒服,馬上會幫我們量血壓、測血糖,自己還看了很多中醫醫理,就是不僅保證自己身體健康,同時指導父母家人健康生活。

而且每次回來的時候總會給家人都買一份用心的禮物,看望外婆的時候,總會記得給愛花的老人家買一束鮮花鬨得她開心;儘管他接受的是美國的高等教育,但是中國傳統倫理觀念中長大的孩子有一個中國心,那麼跟父母家人的關係不會隨著自己長大而漸漸疏離,而是更清楚自己的責任和使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開心和健康。

我們的日常溝通一直傳遞給他的都是正面的價值觀,做人的格局和心胸,我一直深信,一個身心健康、樂觀向上、愛生活、愛自己、愛家人的孩子不會有太差的未來,至少能自食其力,至少不會給家人和社會添麻煩。這對於孩子一生的幸福來說,遠比單純的追求一張漂亮的成績單更有價值。

作為家長,從小慢慢要教會孩子熟悉、了解自己的身體,無論男孩女孩都有重要一課,就是學會愛惜自己,包括自己的身體髮膚,包括對自己的未來負責任;不要羞於開口,或者覺得這些東西可以無師自通。學會悅納自己的孩子,不會輕易因為自己的容貌身材不如人而自卑;也不會因為成績而氣餒,會願意尋找屬於自己的亮點,並發揚光大。這個過程需要父母的肯定、積極的暗示,父母無條件的愛。而不是面對孩子出現的麻煩就說你不是我的孩子,你給我丟臉了,我們斷絕關係之類絕情的充滿功利主義的傷人的話。

其實,之所以選擇這個時段來寫這個話題,還因為這段時間是敏感時期,寒假結束之後,孩子們也會有假期綜合症,寒假作業可能沒有及時完成,作息還很混亂,家長和老師都很著急孩子沒有進入狀態。其實成年人長假之後也有倦怠等假期綜合症,這個時候不是單純的說教或者批評指責就能奏效的,幫助孩子一起克服這種倦怠和節奏混亂的狀態,才是對孩子最有效的教育。去年這個時候發生了幾起學生跳樓事件,如果我們從家庭教育開始普及有實效的生命教育,或許很多這樣的人間悲劇就會減少,青少年的輕率、輕生行為的發生幾率也會減少。所以我一直在不同的文章和講座中都在呼籲,指導孩子會愛,指導孩子會悲憫,是一個有功德的事情。

在進行生命教育的過程中,家長需要不斷的自我充電,付老師建議大家學習一下諾丁思的關懷理論,真的值得我們好好研究。這個理論通俗的說,就是成年人指導孩子愛自己、愛周圍的人,愛生活的小環境,進而由近及遠,愛那些遠方的人,愛更廣闊的世界。能培養一個有愛,有擔當、有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世界充滿探索和熱愛,不害怕困難和壓力的孩子,那麼,我們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

小哈有感

生命教育是美國學者傑·唐納·化特士於1968年首次提出,此後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從生命教育近四十年的實踐歷程來看,它最首要的是從人們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殺率不斷上升的這一殘酷現實開始的......

正如付老師提到的,每年開學季,我國都有許多的青少年自殺案件。放眼全球,無論學校還是家庭、無論教師還是學生,輕視生命、殘害生命的極端情況屢見不鮮,消解人生意義的遮蔽生命現象普遍存在,忽視安全健康造成各種生命障礙如影隨形。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朱自清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時還是教育的最高追求。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懂得生命是至高無上美的價值的體現,要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也尊重他人的生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面對生活挫折,笑對人生,才不會輕易放棄生命,都能享受到自己生命的樂趣!

親愛的讀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哈菲少兒MBA 的精彩文章:

做到這六個「一」,讓孩子擁有不一樣的寒假!
第十六期:怎樣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

TAG:哈菲少兒M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