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八音之和——樂器

八音之和——樂器

九連墩的故事——湖北九連墩墓出土文物展

展覽時間:2017年12月29日—2018年3月11日

展覽地點:遼寧省博物館一樓3號臨時展廳

楚人尚樂,《列子·湯問》記載,楚國人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後鍾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世上再無知音,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鍾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絕弦」,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了。由此可以看出楚人對音樂的愛好與執著。

而在《羋月傳》中,我們同樣能夠感受到楚人對音樂的喜愛。讓我們再回顧一下劇中的相關情節。

劇集開篇,楚威王三年,星象顯示有霸星降至,恰逢楚國媵女向式懷有龍嗣,因此腹中胎兒便被眾人認定為旺楚國運的霸主。為了迎接胎兒的降生,威後請巫女在高唐台跳舞祈福。此時巫女吟誦的音樂《東皇太一》,是屈原詩歌集《楚辭》九歌當中的一首,充滿著浪漫主義氣息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楚國的祭祀大典上,羋月作為少司命翩翩起舞,到了高潮部分,羋月黃歇二人金玉之聲,琴瑟和鳴。

羋姝遠嫁秦國,在秦楚邊界拜別家鄉故土和列祖列宗時,巫女也唱到了《東皇太一》。該曲在祈求神靈庇佑吾等鬼祟不侵、一路安泰的同時,亦希望天神賜福人間,給人類帶來生命的繁衍,給作物帶來生長的福音。

羋月隨羋姝陪嫁到秦國以後,夜晚來臨,羋月在承明殿前用排簫吹奏楚國情歌,思念自己的故土,想起在楚國的日子。

八音之和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音樂要求和諧,因此被引申用於教化,禮治之外用音樂來調節人倫是中原文化的傳統。先秦文獻記載用於祭祀、宴饗(xiǎng)等儀式活動的樂器近30種,按質地可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páo)、竹等八音。楚人不但完整繼承了中原的八音之制,鑄造出體量巨大、氣魄宏偉的編鐘,更將無與倫比的想像力與浪漫主義融入傳統樂器中,創造出如虎座鳥架鼓這類獨特而華麗的樂器,彰顯了楚人「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精神追求。

剛進入展廳,在序廳的中心位置,擺放著一個虎座鳳鳥漆木架鼓複製品,造型別緻,鳳鳥栩栩如生。

虎座鳳鳥漆木架鼓(複製品)

戰國中晚期

木、漆

2002年湖北棗陽九連墩2號墓出土

虎座鳳鳥漆木架鼓屬於懸鼓,此鼓以虎為座、鳳鳥為架,鳳鳥立於虎背,鳥身另有兩隻幼虎支撐鼓身,鼓身有兩個可繫繩索於鳳鳥冠部的環鈕,卧虎則匍匐於六蛇糾結的浮雕底座之上。造型別緻典雅,設計巧妙,融聲、色、形於一體,表現出楚人絕妙的想像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力,是楚文化的象徵。

楚屬南方祝融之地,向有崇鳳傳統,鳳鳥為至高無上的神鳥,其地位堪比中原威力無邊的神龍。同類型器物均僅見於湖北、湖南、河南等楚國貴族大墓中,可知當時只有王室及高級貴族才能享有,是楚地特有的一種樂器。

金聲玉振

中國有一個成語「金聲玉振」,指以鍾發聲,以磬收韻,奏樂從始至終。《孟子·萬章下》:「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古人稱青銅為「吉金」,編鐘由青銅鑄成,發出的聲音叫做「金聲」。與編鐘配合演奏的樂器是編磬,磬片由玉或青石片製成,敲擊磬片時發出的聲音叫「玉振」。

先秦至兩漢時期,以銅編鐘、石玉編磬為主體樂器的「金聲玉振」是最莊嚴、隆重的音樂禮儀,在重大祭祀、朝聘、宴饗活動中不可缺少。同時,編鐘、編磬還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徵,僅限上層貴族使用,其數量、大小根據天子、諸侯、大夫等身份有不同的禮制。

在本次「【九連墩的故事】——湖北九連墩墓出土文物展」中,大家可以看到戰國時期銅編鐘和石編磬的身影。

編鐘(銅鐘原件共34件,木鐘架複製)

戰國中晚期

銅、木、漆

2002年湖北棗陽九連墩1號墓出土

樂器。共34件,由鈕鍾和甬鍾組成,分上、下兩層懸掛,上層鈕鍾二組各11件,下層甬鍾一組12件。鍾架通長481.8厘米,高149.8厘米。

石編磬

戰國中晚期

木、石

2002年湖北棗陽九連墩2號墓出土

樂器。原磬(qìng)塊由石灰石磨製,共19件。出土時,多數已斷裂腐蝕,但懸掛編磬的木質簨(sǔn jù,即鐘磬架)保存完好,是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的楚國編磬之一。

古人云「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琴與瑟都是我國的傳統樂器,二者經常共同出現,因形狀相似,且合奏聲調協調,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恩愛、情投意合。在本次展覽中,展出了一架精美的彩繪二十三弦瑟。

彩繪二十三弦瑟

戰國中晚期

木、漆

2002年湖北棗陽九連墩2號墓出土

斫木胎,髹漆。呈長方體,尾部略收成弧形,中空為共鳴箱。面板微拱,首端橫亘首岳一條,尾部平行尾岳共三條。岳山前共有23個弦孔,並插立栓弦木枘4個,木枘頂部浮雕渦紋和柿蒂紋,底板兩端鋬有首岳與尾岳,首岳橢圓形,尾岳凸邊橢圓形。面板的兩端與側板髹黑漆,其餘未髹漆,出土時面板殘有絲弦痕迹。目前考古發覺所見有18、19、21、23、24、25弦共六種弦制,多集中在湖北、湖南、河南三省,大多出自東周楚墓。

彩繪二十三弦瑟架(複製件)

此外,展覽中還有一些比較新穎獨特的樂器。

漆木角形器

戰國中晚期

木、漆

2002年湖北棗陽九連墩2號墓出土

木胎,整木斫制,形似彎牛角,器表突起兩個圓形凸箍,內腔鑿空,徑大口端鑿有小孔一圈。彩繪髹漆。目前所知這種角形器只出土了7件,除一件出於長沙外,其餘都出自湖北境內。從器型來看,似為單音樂器,有稱之為巫師的法器,也可能是先秦的蒙皮樂器「雅」。

木杵、木臼(或稱柷)(2件)

戰國中晚期

木、漆

2002年湖北九連墩2號墓出土

工具或樂器。木臼為正方形,體呈梯形,口為圓形,深腹。木杵為長圓柱形木棒,兩頭各套一青銅套。全器髹黑漆。為一套舂米工具。杵、臼出自隨葬禮器的東室,可能為失傳的樂器柷。在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有以杵、臼作節奏樂器,婦女們利用舂米,以木杵與木臼敲擊發出的響聲,隨著節奏跳起舂米舞。現在高山族的杵、臼舞所用的樂器就是實用的杵、臼。

楚之禮樂與中原一脈相承,又融入了楚人獨特的生活風尚和審美趣味。禮樂之器既有中原之凝重、典雅、簡樸,又有楚之靈動、活潑、華麗,浪漫與理性交織,華夏與蠻夷風格混融,從造型到紋飾到組合方式,無不昭示著楚的風範和氣度。

本期編輯:韓曉晴

——版權聲明——

遼寧省博物館(微信號:遼寧省博物館)發布的圖文均為版權作品,僅供訂閱用戶閱讀參考。其它網站、客戶端、微信公號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獲得授權,並註明「遼寧省博物館」版權信息。敬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遼寧省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TAG:遼寧省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