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瓷里的化學

古瓷里的化學

化學之美

陶瓷是藝術品,陶瓷美的形成與化學有著密切的關係。胎體原料不同、釉料配比不 同、溫度控制不同和材料工藝的改進,造就了陶瓷的形態美、品質美、色彩美和性能美。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和歷史的沉積更是使陶瓷蘊含了豐富的文化美。

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陶瓷里的化學」!

GIF

一,胎體原料不同,造就形態美。

陶瓷是用陶土或瓷土2種不 同性質的黏土為原料製成的。原料的配比不同,會使成型陶瓷胎體的內部結構不同,造成性能和品質不同,從而產生不同的形態美。

以瓷土為例,隨著溫度 的變化,原料在燒造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的化學變 化,使得陶瓷胎體的結構發生變化,造成陶瓷的形 態美。

瓷土(H4Al2Si2O9)是陶瓷的主要原料。瓷土是由雲母和長石變質,其中的鈉、鉀、鈣、鐵等流失,加上水變化而成的,這種作用叫作「瓷土化」或「高嶺土化」。純粹瓷土的成分是:SiO2 46.51%,Al2O3 39.54%,H2O 13.95%。

二,釉料配比不同,造就色彩美 。

釉是利用天然礦物原料及某些化工原料按比例配合,在高溫作用下熔融而覆蓋在坯體表面的富有光澤的玻璃質層。釉層形成的化學反應類似於玻璃的形成,而釉色主要取決於釉中所用的呈色劑一金屬氧化物。

瓷釉按釉中的呈色劑來分,常見的有鐵紅釉、鈷藍釉、銅紅釉等,它們分別以鐵、鈷、銅等元素作呈色劑。此外,錳是紫色的呈色劑、釩是黃色的呈色劑、砷是粉彩的主要呈色劑。可以看出,其中大部分元素都屬於過渡元素,這是因為原子d 軌道

的分裂導致多數過渡元素具有顏色; 多數過渡元素具有可變的價態,同一元素可形成不同顏色; 金屬離子配體不同,配位數不同,也呈現不同的顏色。

三,溫度控制不同,造就品質美。

在陶瓷的燒制過程中,火候的掌握至關重要。釉料在不同溫度和氣氛下,也會呈現不同的顏色。

如鐵元素的釉料: 氧化鐵引人的形態通常是紅色的三價氧化鐵,在氧化氣氛下、1230~1270C以上,Fe2O3 是穩定的,如果溫度繼續升高,在1250~370C時FezO3 分解生成Fe3O4 和FeO,呈現黑色或者黃色; 在還原氣氛,1100C時氧化鐵被還原生成氧化亞鐵,同時與坯體中的二氧化硅等生成淺色的低熔點的硅酸亞鐵,呈淡青色的色調。燒制溫度和時間不同,含有原子狀態色料的玻璃釉質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四,材料工藝改進,造就性能美。

傳統陶瓷到現代陶瓷,由於材料工藝的改進,性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傳統的塊體材料發展到納米粉體、納米管材、纖維材料和薄膜材料,製作陶瓷的原料不再局限於用黏土、長石、石英等傳統原料,而是使用了其他特殊原料,甚至擴大到非硅酸鹽,非氧化物的範圍。在高溫、電子、能源等方面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造就了豐富多樣的性能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