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龐居士語錄》與龐公的禪(代序)(二)

南懷瑾老師:《龐居士語錄》與龐公的禪(代序)(二)

南懷瑾老師:《龐居士語錄》與龐公的禪(代序)(二)

《龐居士語錄》與龐公的禪(代序)(二)

南懷瑾

一口吞江與不作萬法之侶

中唐以後南宗的禪,再經馬祖的闡揚,盛行於江(西)、湖(南)之間,這是眾所熟知的事。龐居士也如一般讀書人——知識分子一樣,接受時代風尚的影響參禪學佛,並非如東漢以前一樣頗為稀奇,也不如現代一樣視為落伍。他是當時的讀書人——知識分子,也是非常有慧根的人。由他見石頭和尚與馬祖和尚的問話看來,在未見他們之前,對於佛法的要義已有相當的「知見」和理解。所以一開口便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

「法」字在佛學中的理趣,代表了一切事、一切理。也可說它代表了一切心、一切物。「萬法」,當然包括了在世俗間的一切事物,同時也包括了出世間的一切佛法。龐居士一開口便能問:「不與萬法作伴侶的,你說是什麼人?」可見他對於自己「知見」學理的見解實在頗為自負。

照一般的觀念,一個人能做到不與萬法為侶當然是一超人。等於說:弗(不)是人,便成佛了。妙就妙在石頭和尚的教授法。他對於龐蘊的問題絕口不提,只把一隻手掩住他開口問話的嘴巴,使他當時氣索麵紅,半個念頭也轉不出來。由他反躬自照,的的確確認得自己「不與萬法為侶」的是什麼,所以才能使他當下休去、悟去。這種宗門的教授法,後世絕少人能做得到,必須要千手千眼,眼明手快,拿得准,認得穩,才可下手接引。如果龐居士事先沒有「知見」成就,又沒有石頭一樣的明師手法,豈非一場笑話,不引起兩人對打一架才怪呢!

從此以後,他就真的大徹大悟了嗎?慢慢來!還有問題的。雖然他能說出「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未必不是口頭禪。因為讀書人——知識分子學道參禪,在「知解」方面到底佔了便宜。但在實證的工夫上,也正因為有太多的「知解」,吃了聰明反被聰明誤的虧。好在他有一個同有頭巾習氣的出家朋友,那便是馬祖為他取名外號為「天然」和尚的丹霞。他本來要進京去考功名而考進了「心空及第歸」的禪門中來。他倆互相切磋,就此牽牽扯扯來看馬祖和尚。本來馬祖和石頭是一鼻孔出氣的同門道友,他兩個人的弟子也時常交換教導,二人門下向來就有「寄學生」的慣例。龐居士因丹霞的關係來向馬祖參學,是很自然的事。

怪就怪在他來問馬祖的話,仍然還是那個老問題:「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切須留意,只此一句話,它所包涵的內義之廣泛,程度之深淺,大有不同。龐居士在石頭處有個入門的「悟解」,若說徹頭徹尾、透過向上一路,還有問題存在。只要看他悟後來見馬祖時還是問此一語,便可見他心裡多少時來,還在運水搬柴,還在嘀嘀咕咕。好在馬祖氣勢驚人,他一開口便向龐居士說:「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這一下,比起石頭的掩住嘴巴,倒抽一口冷氣更厲害。這是有道理也毫無道理的話。所以使得龐居士就此寬心大放,了解無疑了。

關於這重公案,古人拈提出來頌解的很多,禪要真參實證,本來不須再畫蛇添足。不過像我這個拙棒,仍然不死心,再重提一下對於此事的一首絕句,以供一笑,也可以說是口頭禪的外語吧!

龐蘊當年見石頭

一經掩口便宜休

何須吞盡西江水

亘古江河自不流

除了真參實證之外,如要只談禪學,就不妨參考一下《肇論》的「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便可瞭然。不過理解得就完了。此所以談「知解」、論「禪學」者止於如斯而已矣。

石頭和尚對龐居士的掩口葫蘆,馬祖的「一口吸盡西江水」,到了近代以來,花樣翻新,又有人加以特解。過去在參學諸方的時期,碰到有些修學道家、密宗的人說,石頭掩住龐居士的嘴巴,馬祖教他「一口吸盡西江水」都是要他氣功到堂,做到了「寶瓶氣」,乃至「氣住息停」才能悟道。這種見解可能照舊還會流傳,如果古來禪宗大德們聽了,一定哈哈大笑。天哪!天哪!

(待續)

◎ 本文選編自東方出版社(簡體): 南懷瑾先生著《中國文化泛言(增訂本)》

出版信息

南懷瑾老師:《龐居士語錄》與龐公的禪(代序)(二)

中國文化泛言增訂本

作```者:南懷瑾先生

出```版:東方出版社

網```址:www.rmdf.cn

年```份:2016年4月

南懷瑾老師:《龐居士語錄》與龐公的禪(代序)(二)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南懷瑾先生的生平、事迹與學術研究

長期徵文及史料 郵箱:ws@nanss.org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並附上本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虛雲老和尚:平常心是道
儒釋道三家的經濟思想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