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註,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

專註,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

01

春節期間,《舌尖3》開播,網友稱被第一集的章丘鐵鍋給種草了。

章丘鐵鍋的製造,需要歷經十二道工序,再過十八遍火候,十幾種鐵鎚工具的三萬六千次鍛打,直到如明鏡般能映出人臉。

這個鍛造過程是單調漫長的,沒有足夠的專註和耐力,凝聚時間、精力和智慧,就無法製造出如工藝品般的鐵鍋。

八十三歲的打鐵匠王立芳說,三萬六千錘,少一錘不行,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

不後悔,多麼清心,一個鐵砧一個錘啥也不管,在那兒抽著煙干著活多麼舒坦,干這個很好。

相比之下,很多人心浮氣躁、朝三暮四,什麼事都躍躍欲試,最後都只能是三分鐘熱度,半途而廢。

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

專註做一件事,花長時間把一件事做到極致,遠勝於把一萬件事做得平庸。

《專註:把事情做到極致的藝術》作者亞當·格雷薩認為,大腦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只有一次專註一件事,才能在充滿干擾的世界,不浪費人生。

02

導演林超賢曾評價彭于晏:這個年代很多人都想方設法用最短的時間做最多的事情,沒想到還有年輕人肯花大時間做一件事。

在職場上,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很多人都喜歡或者認為自己擅長多任務工作的模式。

寫新年計劃的同時,打開微信回複信息,接著上網查詢資料並製作一些圖表,又想起上個月的信用卡還款賬單還沒有確認,順手點開了支付寶。

研究表明,95%的人每天都會進行多任務操作,多任務活動佔一天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

看起來,多任務工作十分高效。然而情況常常是,感覺沒做什麼事情一天就這樣過去了。

RescueTime首席執行官喬·赫魯斯卡認為,切換工作任務的次數越多,完成的工作量反而越少。

因為同時做多件事情會使工作效率降低40%,多任務工作只是自欺欺人。

我們的大腦在處理問題時,以為自己可以同時進行好幾種工作。

然而事實上,大腦只能相當專一地一次處理一件事,同時處理多任務,只不過是在任務間切換罷了。

研究表明,現代社會中人們平均3分鐘就會受到一次干擾。而重新進入專註狀態則需要25分鐘

為了對抗各種干擾,人們往往選擇更快的速度工作,以便完成更多的工作量。

顯然,這樣的代價是更高的工作負載、更大的壓力、更緊迫的時間和努力,有時候也犧牲了一定的工作質量。

因此,如果無法以真正的專註處理一項任務,只會降低工作效率,最終只能是浪費生產力。

03

我們身處充滿干擾的世界,無時不刻不被身邊的信息流所包圍。

《專註》指出,我們受到的干擾包括:由無關信息引起的分心;嘗試同時處理多個目標時引起的中斷

研究指出,有34%的任務切換是由於外部原因,比如有人經過,手機推送聲音提示等;其餘66%的任務切換都是由用戶自己引起的。

也就是說,大多數人即使在分心和多任務可以避免的情況下,還是會做出受干擾誘導的行為。比如,在看書的同時聽音樂,每隔一段時間就看手機。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選擇多任務工作?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多任務更有趣且回報更大

《專註》還提出了一個新的假設:我們從事干擾誘導行為,從進化角度看,是以最優的形式,滿足我們本能的探求信息的渴望

在這裡,作者引用了進化生物學家埃里克提出的邊際價值定理:

人類自由地組織其周圍環境以最大限度的獲取信息,就好像動物覓食的本能。

大腦像饕餮一般渴求更多信息,永不滿足。

從這一點而言,我們是在高科技世界中擁有古老大腦的人類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會停止在網上閱讀文件,轉而去處理手機收到的信息;打開新的標籤頁去搜尋其他毫不相關的信息。

我們的專註力就這樣不知不覺地被侵蝕。

04

作者指出,利用邊際價值定理模型,還可以幫助我們制定行為計劃,獲得專註。

首先,認識到人類認知調控的局限性

既然干擾在所難免,那就增強認知調控能力,增強對干擾的適應性。

冥想,提高思維能力

冥想可以影響大腦,還能減輕社交控的焦慮心理。

冥想的核心是注意力訓練,把注意力以持續的方式集中在一個點上,比如自己的呼吸。

給自己一些正面的心理暗示,通過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擺脫焦慮狀態。

適當的鍛煉

力量訓練和有氧訓練,能夠讓大腦活動增強,對干擾的敏感也會降低。

當你發現無法集中注意力,可以嘗試通過簡單的鍛煉,促進大腦的血液流動,重新聚焦。

其次,改善行為方式以保持專註

作者說,大部分干擾來自我們內心想要查看虛擬世界的慾望。

而僅僅依靠意志力克服誘惑,很難完成。這時候需要改變產生誘惑的條件,創造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

例如,完成重要任務時,將一天分割為多個項目階段,鎖定一段時間保持專註,建立一個能避免分心和被打斷的工作環境,儘可能排除干擾。

比如,將手機放到一邊,把桌子上不重要的資料收起來,關掉不需要的程序,每次只打開一個網站。

我們一生都容易受分心和打斷的影響,改變行為是很難的,但也並非是不可行的。

這是一段很長的路,想要走到最後,需要的是無比專註和持續的行動。如果能將一件事,持續行動1000天,也就是3年左右,那麼,成果和改變會較為明顯。

達到這一點,就已經超越大部分的人。

05

陳丹青曾說,我們今天已經處在波茲曼描述的世界裡,處在一個信息和行動比嚴重失調的時代,在空前便利的電子傳媒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聰明,也比任何時候都輕飄。

高科技世界放大了我們的無聊和焦慮,信息在不知不覺地消耗我們的注意力,造成注意力的貧瘠。

對此,我們應該掌控科技,而不是被科技掌控。

作者:葫蘆僧

譚孝雲 創始人

畢業長江大學金融管理與實務專業;北京大學金融投資學碩士;六年金融及投資經驗;參與投資項目有:億童文教,博克森,視紀印象,約克動漫,盛世光明,領信股份,廣寧股份,星美燦等;現為中碩資本執行合伙人及投資總監。

END

您的關注是推動我們前進發展的力量

【特別聲明】本公眾號轉載的所有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中碩創投;如有侵權、違規,請聯繫我方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碩創投 的精彩文章:

TAG:中碩創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