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聞不只是商品,更是信仰

新聞不只是商品,更是信仰

編譯|葡萄圓了

編輯|valen

(編譯自《電影手冊》2018年2月號)

前 言

斯皮爾伯格的這部新作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他在2012年的電影《林肯》。兩者都是關於抉擇,林肯要在廢除奴隸制和和平之間選擇,《華盛頓郵報》的女主角,凱瑟琳·格雷厄姆(梅麗爾·斯特里普 飾),則要在新聞倫理與家族企業之間做出選擇。

與前作的宏偉視角不同,斯皮爾伯格這次用更為細膩的鏡頭對準了一位70年代的報界女性。透過這部電影,他似乎已經不滿足於做歷史的講述者,而是想用歷史對這個轟鳴變換的時代做出回應

如果要講這個故事,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機了。

電影《華盛頓郵報》劇照

電影介紹

故事從五角大樓文件泄露事件改編而來。由《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牽頭,媒體揭露了歷任美國政府在越南戰爭問題上對民眾的巨大謊言,並在美國本土引起了反戰浪潮。彼時《華盛頓郵報》還是一家小小的地方報社,家族企業。

經此一役,逐漸成長為了擁有國際威望的報紙。這在美國算是耳熟能詳的故事。不過,在特朗普當政公開打擊新聞媒體的今天,這個故事又煥發了新的活力。

他用一種幾近理想主義的態度講述了新聞自由和民主政體,並用郵報在這場戰役中的勝利為當今內外交困的新聞媒體搖旗吶喊。影片中女主角的刻畫則和哈維·韋恩斯坦性醜聞之後好萊塢的又一輪女權運動遙相呼應。

電影《華盛頓郵報》劇照

然而,正如斯皮爾伯格所說,「講故事最好的方式就是故事本身」。我們暫且拋開與熱點有關的解讀,也回到故事本身。

與《林肯》一樣,這部電影也用戰爭開場。雖然兩部電影的戰爭場面都極盡克制,但後者明顯著墨更多:交代背景,呈現政治家的陰謀,給人物足夠的驅動力也給觀眾留下懸念。再轉向媒體,徐徐講述一個因丈夫去世而不得不接管家族企業的女性如何立足的故事。在七十年代,凱瑟琳這個角色像一個符號。

在她的前半生,代表著那一批被教育相夫教子的女性,甚至她父親在過世前把企業傳給她丈夫,她也覺得理所當然;後半生卻又不得不趕一趟女性主義的浪潮,學著做一個獨立女性之餘還要擔負偌大的責任。披露五角大樓文件的接力棒傳到了她的手上,如果她選擇揭露真相就要承受企業破產的風險。

電影《華盛頓郵報》劇照

兩條線索都足夠完整,但電影編劇利茲·漢娜在接受《電影手冊》採訪時談到:「與其在兩條線索中尋找平衡,不如以凱瑟琳的人物塑造為主。」這造就了凱瑟琳·格雷厄姆這樣一個迷人的角色。她的迷人之處不在於她的強大,而在於她的脆弱,在一個不屬於自己的世界中如履薄冰。這不是一個時下泛濫的神奇女俠一樣的人物,卻更能讓人產生共鳴。

電影花費很多篇幅展現凱瑟琳的私人聚會,與會者正她新聞的當事人。這些社會交往更為立體的刻畫了這樣一個人物:出身上流社會,交往名流政要,工作職責卻是監督他們。這些人於她不是由證據、文字和圖片組成的新聞人物,而是她和她的家庭一直以來的朋友。

電影《華盛頓郵報》劇照

這也是許多新聞人面臨的問題:如果與政要交往過密,如何保證新聞的嚴謹與公正?正因如此,她在電話會議上的最終決定便產生了另一重意義:新聞人如果要選擇擁護真相和新聞自由,就不應該從屬於任何團體。

相比之下,她的搭檔,本·布拉德利(湯姆·漢克斯 飾)這個角色,一直堅定、理智,完美的樣板新聞人模樣。直到他終於在他太太的提醒下明白凱瑟琳比他付出更多,才添了幾分驚喜。

電影《華盛頓郵報》劇照

在拍電話會議這個鏡頭時,斯皮爾伯格將攝像機設在了凱瑟琳的上方,燈光昏暗。在這個俯瞰的機位下凱瑟琳的脆弱和迷茫展露無遺。電話里傳來各色的聲音,贊同的,反對的。鏡頭也隨著聲音輕輕旋轉,展示了凱瑟琳心中搖擺和掙扎。

但鏡頭一直是俯瞰的,直到她終於下定決心,畫面才拉到她的正面。觀眾驀然看到她慌亂的表情,這一刻便有了更加觸動人心的力量。她顫抖而語無倫次地說道:「Let"s- Let』s go……Let"s-Let』s do it……Let』s publish.」

電影《華盛頓郵報》劇照

斯皮爾伯格深知如何調動鏡頭來達到更好的效果,所有的信息都具化到用行動來表現。凱瑟琳開完會在辦公室凝視丈夫的遺像,恰到好處地呈現了她對這個新的社會身份的不適應。

在律師質問新聞記者,他的材料來源是不是和《紐約時報》一樣時,劇本上只有簡單的對話。斯皮爾伯格把這個對話具體到了兩個人之間的逼近、追趕、逃避……兩人之間產生的張力和弦外之音就更加豐富。

電影《華盛頓郵報》劇照

在拍攝一個嬉皮士把五角大樓的部分文件放到一個記者的桌上這一段時,原劇本情節非常簡單:這位記者直接把盒子拿給了本·布拉德利。僅此而已。然而斯皮爾伯格在現場要求聯合編劇喬西·辛格加入秘書和其他更複雜的進程。

於是這個場景變成了記者捧著盒子先經過一個秘書,又一個正在開會的辦公室,被驅趕,最後才進入到本·布拉德利辦公室。這位記者小心翼翼的動作,以及時間的延長都使觀眾的視覺中心放在這個鞋盒上。這難免會使人聯想到這個鞋盒的隱喻。

電影《華盛頓郵報》劇照

斯皮爾伯格一向愛用這一招,比如《奪寶奇兵》中的聖杯。在這部電影中,這個盒子里裝著未經揭露的真相。

在影片末尾,尼克松背對窗戶,下令禁止《華盛頓郵報》踏足白宮,給人以陰森遙遠的感覺。他話音未落,鏡頭就轉到水門被人入侵,暗示水門事件以及《華盛頓郵報》在水門事件調查案中立下的汗馬功勞。給了尼克松一個爽快的耳光。

電影《華盛頓郵報》海報

結 語

這是一個報業黃金時代的故事,奔跑的實習生,新聞至上的報人,龐大的印刷機器,從大卡車上扔下的報紙。不禁讓人聯想到這個時代報業面臨的諸多難題:財政窘境、互聯網衝擊、從業人員良莠不齊等等。新聞從信仰變成了商品。

影片並沒有塑造一個戰無不勝的女主角,只是賦予了她勇敢和信念,在磕磕絆絆的探索中逐漸獲得自信與尊重。這是對女權更深層次的闡釋:女權不是強勢女性的專屬辭彙,而是女性為自己賦能,面對未知也不要失去嘗試的勇氣。

-FIN-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高逼格迷影手賬,火熱預售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焦 的精彩文章:

深焦 x 導演劉健、聲音執導李丹楓:一部中國新獨立動畫的誕生
她是茜茜公主,也是一個不幸的普通女人

TAG:深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