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飛飛高徒鄧嘉獲斯隆研究獎,另有16位華人獲此殊榮

李飛飛高徒鄧嘉獲斯隆研究獎,另有16位華人獲此殊榮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消息:2 月 26 日,美國艾爾弗·斯隆基金會 (The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 公布了 2018 年斯隆研究獎 (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共有 126 名獲此殊榮,其中有 17 位華人。

這 17 位華人中,大部分有中國高校學歷背景,其中清華大學校友 5 人,復旦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各 2 人,北大、中國海洋大學、山東大學、內蒙古大學各有一人。(以上數據統計來自公眾號「青塔」)

在這 17 位華人學者中,其中有一位引起雷鋒網的特別關注,他就是當年李凱和李飛飛的學生、ImageNet 首篇文章的第一作者、現為密歇根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鄧 嘉

首先要說一下,斯隆研究獎有多牛。斯隆研究獎是由斯隆基金會自 1955 年起,每年頒發一次,主要是獎勵哪些在職業生涯早期的傑出年輕學者(美國和加拿大地區)。

起初該獎項主要覆蓋物理學、化學和數學幾個領域,隨後陸續增加了神經科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計算與演化分子生物學、海洋科學等多個領域。針對獲獎者,會給每人分兩年發 5 萬美元(今年 6.5 萬美元)的研究經費;錢雖不多,但是其殊榮卻是極大。

這些獲得斯隆研究獎的年輕學者可以說是在以上 8 個領域代表了當今(美國和加拿大地區)最有前途的科學研究人員,從其成就和潛力來看,他們或許將成為這些領域的下一代科學領袖。

這當然是有數據支撐的:自 1955 年以來,歷屆斯隆研究員中已經獲得了 45 項諾貝爾獎,16 項菲爾茲獎(註:數學領域的諾貝爾獎),69 項國家科學獎章,17 項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章以及其他眾多傑出獎項。


如果不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可能對「鄧嘉」這個名字並不是很熟悉;但只要是做人工智慧的,那麼應該沒有人不知道李飛飛教授以及 2009 年她發表的關於 ImgeNet 的論文和隨後極大地促進人工智慧發展的 ImageNet 比賽。而鄧嘉當時作為李飛飛教授和李凱教授的博士生,正是 ImageNet 工作的提出者和促進者之一,更是 2009 年那篇影響深遠的論文的第一作者。

鄧嘉於 2006 年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隨後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師從 Kai Li(李凱,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攻讀博士學位。2007 年,當時李飛飛回到他的母校普林斯頓大學任職後便開始啟動 ImageNet 項目,李凱教授作為支撐,將鄧嘉介紹到李飛飛的實驗組中。

鄧嘉後來表示:「在我看來,這與其他人所做的事情非常不同。我明確感覺到這會改變視覺研究領域的運行方式,但我不知道具體如何改變。」

在隨後的工作中,李飛飛等人想到通過亞馬遜 Mechanical Turk 上的眾包機制來標註數據集。但是 Mechanical Turk 本身也面臨一些障礙,很多工作都要由鄧嘉以及李飛飛的另外一名博士生 Olga Russakofsky 來解決。例如,每張圖片需要多少人過目、某些參與該平台的人試圖欺騙系統該怎麼辦等等。李飛飛的團隊最終針對 Mechanical Turk 參與者的行為開發了一批統計模型,確保數據集中只包含正確的圖片。

2009 年,李飛飛和她的團隊發表了那篇著名的關於 ImageNet 的論文《ImageNet: A Large-Scale Hierarchical Image Database》,而其中鄧嘉就是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沒過多久,這個數據集就迅速發展成一項競賽,這項比賽通過對數據集中的物體進行識別,選出識別錯誤率最低的演算法。

隨後李飛飛、鄧嘉等人還就此數據集撰寫了多篇文章,以弄清楚怎麼用演算法來解釋這些龐大的數據。

鄧嘉一直協助運營 ImageNet 項目,直到 2017 年李飛飛宣布停辦 ImageNet。

當然在 ImageNet 這條線之外,鄧嘉也在走一條自己的路。2012 年,鄧嘉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獲得博士學位;隨後於 2014 年開始擔任密歇根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至今。在此期間,曾先後獲得很多獎項,包括 Amazon Research Award, 2017;ZF TRW Automotive Endowed Research Award, 2017;PAMI Mark Everingham Prize, 2016;Google Faculty Research Award, 2015;Yahoo ACE (Academic Career Enhancement) Award, 2014;Best Paper Award, ECCV 2014 等。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 google 學術中顯示,從 2013 年至今其論文引用率已經達到 12400 次。

雷鋒網了解到,目前鄧嘉在密歇根大學運行著一個視覺與學習實驗室,該實驗室研究的重點為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他們希望通過整合知覺、認知和學習來實現人類視覺理解,讓計算機能夠像人類一樣去看、思考和學習。在其主導的實驗室中現在已經有了 13 名博士生。從其文章數量來看,他們實驗組不可謂不豐盛,進入 2018 年之後剛過兩個月,他所帶領的實驗組已經在各大頂會上發表了 6 篇文章。


(來自公眾號「青塔」整理)

化  學

chen qian—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助理教授

Tianning Diao—美國紐約大學助理教授

Ying Diao—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助理教授

JENNY Y YANG Berkeley—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助理教授

xin zhang—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助理教授

計算進化分子生物學

Jingyi Jessica Li—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助理教授

Li Zhao—洛克菲勒大學 助理教授

神經科學

Janice Chen—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助理教授

數學

吳毅弘—耶魯大學統計系助理教授

海洋科學

Xinfeng Liang-南加州大學助理教授

物理學

常翠祖—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助理教授

Pinshane Huang—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助理教授

Wen Li—波士頓大學助理教授

Yi Li—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助理教授

Tongyan Lin—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助理教授

Norman Yao—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魅藍 S6 發布:除了全面屏 0.1,還有側面指紋識別和 mBack 小圓點
社交平台系統維護:昵稱、頭像等資料無法修改,部分功能暫停使用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