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心!你的誇獎可能會害了孩子

小心!你的誇獎可能會害了孩子

今年春節,我們帶著倆孩子回爺爺奶奶家過年。這也是孩子們第一次回爺爺奶奶家。家裡的親戚都很熱情,幾乎天天都有人來看孩子,逗孩子。

3歲的布布在隊友的訓練下會背不少古詩,在奶奶的熏陶下會唱好幾首紅歌。連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外孫女都逃不過被要求當眾表演節目,何況是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家呢?所以來一個親戚,布布就會被要求背個詩、唱個歌。

親戚們總是很捧場,給孩子一通猛誇:「這孩子太聰明了!長大了可不得了。」

奶奶和隊友此時往往不忘「添油加醋」地再把布布的一些「優秀事迹」拿出來分享一番:

例如跟著手機APP自學了近百個英文單詞,七八十個漢字;全班唯一一個能唱出老師哼唱的旋律;兩天時間背下「將進酒」……

眾人聽完,大概覺得布布是個神童了吧,少不了又是一段猛誇。

布布也被誇得得意起來,他說:「我什麼都知道,問我什麼我都能給答上來。我一學就會了。」是的,這其實也是大人誇他的話。

在歡樂祥和的氛圍下,我沒有說什麼。但很快,我們就發現了問題。

這天布布拿著IPAD學漢字做題,我們一般不管他怎麼玩,只控制看屏幕的時間。結果隊友瞥見布布總是跳過某個題型,這個情況出現三四次後,隊友問了一句:「布布,你怎麼不做剛才那個題啊?」

結果布布把IPAD一扔,突然崩潰大哭起來。

我們面面相覷,感覺莫名其妙,能看出隊友也很惱火,但他現在自我修鍊得不錯,先離開了。

我和隊友聊過,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的時候,可以走開冷靜一會兒,絕對不能和孩子發生「情緒衝突」。

過了一會兒,隊友回來安慰布布,布布也平靜下來了。

隊友問布布:「你是不是不會做那個題?」

布布哭著說:「是。」

「沒關係,不會做也沒關係,爸爸可以教你,我們慢慢學。」

「太難了,我不會。」

「爸爸和你一起做好嗎?」

然後隊友找到相應的題型,告訴布布應該怎麼做,怎麼找到規律,布布在隊友的指導下通關了,風波算是平息了。

其實我看了題目,對布布這麼大的孩子來說,難度確實有點大。這種題型只有經過反覆練習才可能掌握。不會做題不重要,只是布布被爸爸發現不會做題時的反應讓我們有些意外。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第二天我們帶布布看《動物世界》。我突然興起,拉著布布和我一起學各種動物是怎麼走路的。他學得很像,大猩猩、螃蟹、老虎、企鵝……每個都有模有樣,加上孩子特有的肢體不協調,顯得更加俏皮可愛。

家裡其他人哈哈大笑:「布布好棒啊,一學就會。」誇獎隨之而來。

接著是鴕鳥,我一隻手做成鴕鳥頭的形狀,高抬腿從客廳跑了一個來回。布布模仿起來,但是明顯腿抬得不夠高,而且跑得不夠快。

我從旁指導:「腿高一點,再高一點,快,動作要快。兩條腿都要抬高。」

布布試了兩次,還是不會。然後,你們應該猜到了,他又崩潰了。

「我不會!我不要學鴕鳥,我要學大猩猩。」

爺爺奶奶忙安慰:「不學鴕鳥不學鴕鳥,咱學大猩猩。」

「媽媽抱抱好嗎?」我抱著布布和他說:「沒有誰是什麼都會的,所以我們才要學習。其他小動物你都學得很好,鴕鳥這個有點難,但是通過多多練習我們也可以學會。」

「我不會,太難了。」

「不是啊,你開始兩條腿都抬得不夠高,現在能一隻腳抬高,不就是進步嗎?慢慢練習肯定能學會的。」

「我學大猩猩可以嗎?媽媽你演鴕鳥,我演大猩猩。」

「再試試行嗎?」

「我想學大猩猩。」

看布布情緒又有些激動,我沒有強迫他,想著等他情緒好的時候再和他聊聊。

接連發生的兩件事讓我想起了一個著名的實驗。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和她的團隊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

在實驗中,他們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拚圖任務。第一輪測試題目非常簡單,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並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

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於智商的誇獎,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

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一句關於努力的誇獎,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隨後,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

結果發現,那些在第一輪中被誇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

德韋克教授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這也就是實驗中「聰明」的孩子的所作所為: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醜的風險。

是不是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一句話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嗎?

雖然之前我對這個實驗的結果有點將信將疑,但我們在家和布布說話都比較注意,不會輕易誇他聰明。他回爺爺奶奶家這段時間,被誇得太厲害了,以至於他產生了「自己很聰明,什麼都會,學什麼都很快」的錯誤認知。所以他的兩次情緒崩潰,說白了就是「聰明人」被看穿了的惱羞成怒。(捂臉,我是不是吐槽自己兒子吐槽得太狠了?)他不願意接受挑戰,因為他害怕失敗,顯得自己不聰明。

了解了問題所在,那麼就想想辦法解決問題吧。

在正面管教里有一個重要工具就是「鼓勵」

鼓勵是對孩子的行為與努力表示欣賞,注重的是「過程」而非「結果」,正面管教認為鼓勵能幫助培養孩子「自信」而不是「他信」。

前面提到的德韋克教授也在她自己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成長型思維模式」,還有美國兩位知名教育專家喬安娜·法伯和茱莉·金在著作《如何說寶貝才會聽》中也重點提過怎麼誇孩子。歸納來看都是:

不要輕易地誇孩子「與生俱來」的東西,例如漂亮、聰明等;而是關注孩子的努力、堅持、合作、創意、態度和細節等

舉個例子,不要說:「這幅畫很漂亮!」試試說:「我覺得色彩搭配得很好,這幾個線條將不同圖形連接在一起,很有創意!」

我一直認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智商並不是最重要的,情商和逆境商更關鍵,特別是逆境商。殊不知有多少聰明人承受不住壓力和挫折,要不就是一蹶不振,更有甚者自尋短見。可能會有人覺得引申到這裡有些小題大做,但生活確實如此,註定不會一帆風順,我們也不能永遠將孩子護在羽翼之下。

我把問題的嚴重性和隊友說了一番,結果隊友說:「你不能光自己學習,而是應該歸納總結然後教給家裡的其他人,讓大家都有共識。不過在這裡就算了吧,親戚太多,回咱家再好好改。」

心好累,只好分享出來讓更多的人看到然後引以為戒吧。

最後啰嗦一句,我一直覺得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家長要做的是觀察孩子,然後幫助孩子、引導孩子。所以用心地去觀察你的孩子吧,也許你忽略的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作者簡介

燕兔,媒體從業者,育有一兒一女,在育兒的道路上更堅持育己,期待和孩子共同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媽媽笈 的精彩文章:

這個春節你能陪孩子一起做的32件好玩事兒

TAG:媽媽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