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最親近的人面前,你是一隻刺蝟嗎?

在最親近的人面前,你是一隻刺蝟嗎?

青音姐的知心話:

記得大約是在我剛進入青春期的時候,我第一次體會到「越在意,越受傷」的滋味。

那時我的一個發小閨蜜,那時候突然身邊又多了其他幾個小夥伴,於是我發現,她跟我說話時就頤指氣使想說啥說啥,有的時候還讓我當眾很下不來台,可是對其他幾個新認識的小夥伴,她就很講禮貌,也很知道照顧別人的感受。

敏感如我,表示很受傷,在她又一次當眾開我玩笑之後,我果斷翻了臉,表示「不跟你玩了!」

事後,她驚慌失措地跟我道歉,幾乎要哭出來,我記得她當時說了一句特別有哲理的話,我一直記到現在「有一本書上說,人就是刺蝟,離得遠了覺得冷,離得近了覺得扎……我想是因為你在我心裡我覺得很近很近,所以就開始不注意了……對不起,我們和好吧。」

人是「刺蝟」嗯嗯,好精妙的比喻,但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只敢在讓我們有安全感的親近的人面前,才敢把刺豎起來對不對?「被愛的有持無恐」其實是多麼的不成熟和不珍惜呀……

今天這篇文章,是我們Better智能心理訓練的課程導師、心理專家陳雨霏老師,她從溝通的角度深入剖析了這個心理現象。越愛就越敢傷害嗎?別,相愛相殺的,還是因為不信任這份愛……以下文字,for you。

對了,我們開始招募公眾號的觀察員了,注意看到結尾「閱讀原文」,當了「觀察員」可是有福利的噢~

最近一位二十歲出頭的男生,給我講了一次他和母親之間的戰爭。

剛剛工作不久,他對職場的人際關係常常覺得很緊張。有一次跟母親說起,母親說,你這個地方明顯做錯了。他的怒火一瞬間噴涌而出,只想到什麼話最傷人我就要說什麼。

事後他很自責,那些話甚至都不敢回想。他說,我覺得我媽媽很能幹,但是她一邊告訴我哪裡做錯了,一邊流露出輕蔑的神情,好像在指責我,怎麼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正是被輕視的感覺,讓他在一瞬間失控。

在情感互動密切的關係中,我們都是敏感的刺蝟,那根刺,往往扎向最在乎的人。

可問題是,在這些在乎的人面前,我們心中的愛為什麼會帶刺?為什麼會認定自己,就是被忽略、被否定的呢?

一、投射性認同:我看見了自己想看的人

投射性認同,是指我們把對自己的認識投射給對方,然後堅信對方也是這樣想的,所以你永遠可以從別人身上看到自己不滿足的地方。

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讓人一瞬間失控的,往往是看起來雞毛蒜皮的小事,因為小事象徵了我們的想法是不是真的。

這樣的例子在戀人之間比比皆是。有一次,小K的男朋友去她家,順口說了一句:有點冷啊。當時小K沒在意,後來當她感覺有點冷開了空調後,男朋友突然說:「你終於肯開你的破空調了。」

小K愣住了,開不開空調有一件這麼大的事嗎,男朋友為什麼會這麼尖酸刻薄?但小K很快也意識到,男朋友的敏感點,總是和「尊重」有關。

他在無意識中有一種投射是,別人很容易不尊重自己。小K沒有立刻滿足自己的需要,就象徵著我不值得你尊重、我不配你來照顧我。那句帶刺的話脫口而出,帶著攻擊,彷彿真的是小K故意羞辱了他。

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尤其是成年子女和父母,也經常會看到投射性認同

有一種投射性認同,叫「我離不開你」,你會看到,強勢、控制的父母和順從、沒主見的孩子,往往成雙成對的出現,孩子必須依賴於父母的強大而存在,沒有了你我便一事無成。

比如,在婆媳關係緊張的家庭里,必然會有一個永遠不敢對母親說不的丈夫,他的口頭禪是「她是我媽,我也沒辦法」,他對自己有一種深刻的認識:我不能對母親有任何的反抗。

還有一種投射性認同,叫「我是為了你才會這樣……」,強調自己的犧牲和付出,像一個犧牲者。有一些父母會格外強調犧牲,而孩子對父母也有類似的情感。

比如和單親媽媽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女兒,覺得我是為了照顧你,才不能好好談戀愛,組建自己的家庭。將自己是犧牲者的認識,投射到對方身上,重複地感覺到自己永遠是被虧欠的、不滿足的。

在情感互動密切的關係中,我們最為敏感的,往往是忽略、輕視、不被關注、不認可……因為有了這些長在心裡的刺,才會被對方激發。那些被投射出去的認識,往往是我們自身不能接受、不想體驗的感受。

二、相愛真的相殺嗎?為何越在乎的人,越容易激發我們的刺?

投射性認同造成的一個結果是:越是在乎的人,越能戳中我們的敏感點,在自己的敏感受到挑戰時,我們會有一個下意識的反應:立刻反擊。

比如常常看到在家人之間,一方帶著好意的表達,被另一方曲解成另外的意思。

有一個和父母同住的女孩,經常為父母之間的互相曲解而煩惱。考慮到父親有心血管疾病,母親總會建議父親少吃一點、吃得健康一點,而父親總是會發脾氣,覺得母親在約束他,無論母親怎麼解釋,父親都聽不進去。

她發現,當父親堅信母親「就是想約束自己」,他就會用倔強、固執、發怒的方式來表達不滿,讓母親和自己都很受傷。可歸根到底,那種被控制的感覺才是他想掙脫的,卻沒有被家人理解到。

在朋友之間也會經常看到類似的情況,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試探。

曾經接觸到一個女孩的事例,她喜歡向朋友借錢,並不是她真的急需用錢,而是朋友肯不肯借,對她來說是一個證明:證明朋友關心自己、願意為自己付出。最極端的一次,她在群里向三個好友借錢,其中一個沒有回復,她憋了半天終於忍不住私聊那個朋友:你為什麼沒有回復我?

朋友很無奈地說,我不是故意不回復你,只是看到他們都回復了,覺得你得到了幫助,就沒有說話。

其實,問完之後這位姑娘自己也很後悔,但是投射性認同讓她感覺到,朋友對自己的關心是不確定的,所以她無法停止用試探,一遍遍地詢問,一遍遍地確認。

三、拔刺:敏感時,也是拔刺的時機

在一部討論父女關係的電影《托尼·厄德曼》里,父親出其不意地來看望女兒,卻正好遇上女兒工作最繁忙焦慮的時候。女兒忍耐了幾天,終於在一個早晨爆發,對父親說,「我現在要是從窗口跳下去,你和你的起司擦子(父親送她的禮物),都阻止不了我!」

父親尷尬地笑了一下,無言以對,收拾行李準備回家。看著父親搭乘的士遠去,女兒忍不住哭起來。

那個畫面特別有代表性,我們很難做到對愛的人永遠不傷害,但是卻也多麼希望,愛可以駕馭傷害。

當我們對別人的反應感覺極為不舒服的時候,通常會做一件事:立刻反擊,比如發怒、埋怨、指責。你會發現,刺到別人的,並不是我們內心的感受,而是這個反擊的行為。

而當我們發怒、埋怨、指責完畢後,那些內疚、後悔的感覺,也來自於我們希望自己採用更好的行為來面對。

所以,當你感覺內心豎起了刺時,「青音約」建議你使用以下三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不要急於行動。對那些能夠很好控制「刺」的人來說,並不是他完全不敏感、不在乎「小事」,而是能耐受那一刻不愉快的感覺,給自己留出思考的空間。

在這個原則的引領下,你可以告訴自己,「當我看到……我會感受到……」比如,當我看到母親沒有專心致志地聽我說話,我會感受到煩躁不安,感覺自己被忽視了。

當你在心裡清晰地描述出這句話,你會發現「立刻反擊」的衝動被大大削弱。

第二個原則是:找到不愉快背後的象徵含義。這個原則會讓你擁有一個本領,能夠去仔細琢磨自己的感受。也用上面的例子來說,被忽視的感覺,象徵著我說到底是個不值得不被關注的人。

第三個原則是:重塑語言,這個原則能讓你有好好說話的能力。你會發現,如何用表達去解除自己的投射性認同。比如,你真正想告訴母親的是,有的時候,我很需要你聽我說話時專心一點,當你看手機的時候,我會分不清你是因為沒興趣聽,還是別的原因。

越親密的關係,越容易讓人有一種衝動:我有多愛你,就有多想傷害你。

有了這三個原則,其實也就看清楚自己把什麼投射給了別人,然後調整自己的反應。也許做完這三個原則,你還是一隻刺蝟,仍然會有自己的敏感,可你卻不是原來那隻刺蝟了。

投射性認同讓我們做出條件反射式的反擊,而現在你卻知道,這種衝動是可以控制的。

過去那隻豎起尖刺的刺蝟,會進化成為:不論我有多想傷害你,我還是能用愛駕馭傷害。

3月26號,青音姐的最新課程《遇見更好的自己——重新養育自己的40堂必修課》正在以新春特惠價預售。來加入吧,新的一年,成為更好、更強大的自己!

關注公眾號:青音約,在後台回復:「重新養育自己,」 或者「學完就退費的心理課」,就可以看我們的課程設置和報名方式啦!2018,一起來吧,遇見更好的自己~

本文作者:陳禹霏;編輯:王智峰;總編:申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音 的精彩文章:

那些容易離婚的人,都有這樣的特質……內附離婚概率計算器

TAG:青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