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古錢幣價值一棟房,看看都有哪些!

一個古錢幣價值一棟房,看看都有哪些!

現如今,物價飛速增長,房價也水漲船高,而古錢幣的身價更是暴漲,一枚戰國時期銘文「下邲陽」背「十七·兩」的三孔布,特別耀眼。期初估價:165萬元,經過多輪交替競爭,成交價達368萬元,刷新中國古錢幣拍賣價格的最高記錄。你怎麼也想不到一枚古錢幣竟可以在北上廣這種超一線城市買一套房,今天就帶你走進古錢幣的世界。

有關三孔幣最早的記載,見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初尚齡著《吉金所見錄》。此枚「下邲陽」背「十七兩」三孔布首度著錄,出現於張廷濟《古泉拓本》,張氏手批「形質古樸,其字亦古雅可寶」。由於三孔幣的形制和圓首圓肩圓足布相似,但在首部及兩足穿孔,故習稱為三孔布,其鑄造國別有趙國、秦國、中山國三說,鑄行年代也有公元前4世紀、3世紀的爭議,分歧較大。自清中期始入譜錄後,無論殘、全均被視為珍品,但藏品大多流散海外。目前所知收藏三孔布最富者為日本銀行,國內除少數公立博物館外,私人收藏寥寥無幾。據悉,此次在誠軒上拍的三孔布文字清晰、邊廓整齊、品相完美,通體老坑傳世古色,為先秦貨幣中著名珍品。此幣由清嘉道間金石學家張廷濟、近代收藏家張叔馴遞藏,拓本見載於幾乎所有古錢幣重要著作,極為珍稀。一般來說,三孔布幣面紀地名,據學者研究,「下邲陽」在今河北省寧晉縣東北;幣背紀重量「兩」或「朱」,間紀數字,分為兩種幣值,大者一兩,小者十二朱(半兩),而目前發現以小型居多,大型三孔布存世較少。

中國錢幣歷史悠久,起源於夏商之際的海貝應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商代晚期的青銅鑄幣可稱為世界上最早的金屬鑄幣。要確定一枚古幣的收藏價值,應主要從鑄造數量、存世量和技術工藝、文獻記載以及幣材的質地、品相等條件來綜合評價,而鑄造年代久遠並不是決定其收藏價值的唯一條件。另外,像歷史上一些朝代曾經鑄造過具有欣賞、紀念性的特殊錢幣就很有史料收藏價值。下面就為藏友們總結一下中國最值錢的十枚古錢幣。

【第十:清代重寶大清寶福一百銅幣】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寶福局鑄造「咸豐重寶?大清壹百」銅幣 ,這枚古錢為試鑄樣錢,在業界被稱為清錢之罕珍,為存世孤品。面文為「咸豐重寶」,背有「大清壹百」和滿文寶福紀局,可謂集國號(大清)、年號(咸豐)、紀局(寶福)、紀值(壹百)於一身,其錢文為寶福局特有的山谷體,秀美絕倫,珍罕無比,包漿完好的精品,極具收藏價值,有很大的升值潛力空間,非常稀少及罕有。以322萬港幣高價成交,約人民幣272萬元。 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寶福局鑄造「咸豐重寶?大清壹百」銅幣 ,這枚古錢為試鑄樣錢,在業界被稱為清錢之罕珍,為存世孤品,其直徑66.6毫米,厚47毫米,重面文為「咸豐重寶」,背有「大清壹百」和滿文寶福紀局,可謂集國號(大清)、年號(咸豐)、紀局(寶福)、紀值(壹百)於一身,其錢文為寶福局特有的山谷體,秀美絕倫,錢體形制,製作甚為精湛,未曾流通,珍罕無比,是難得一見的品相,包漿完好的精品,極具收藏價值,有很大的升值潛力空間,非常稀少及罕有。

【第九:清代「寶源局造」背「鎮庫」】鎮庫錢是錢局在開鑄流通錢之前,為壓服邪惡,祈求吉祥而特意鑄造的大型超重錢。鎮庫錢是錢局特製的非流通錢幣,屬於花錢中的珍品,因為它與錢幣的鑄造制度有關,所以古人在造錢譜時都將其和歷代流通錢幣一起收錄。以253萬人民幣成交。清寶源局造背鎮庫:成交價格2530000元,(直徑:115.2mm、重837.3g),珍,極美品。鎮庫錢是錢局在開鑄流通錢之前,為壓服邪惡,祈求吉祥而特意鑄造的大型超重錢。鎮庫錢是錢局特製的非流通錢幣,屬於花錢中的珍品,因為它與錢幣的鑄造制度有關,所以古人在造錢譜時都將其和歷代流通錢幣一起收錄。現在已知最早的鑄有「鎮庫」字樣的鎮庫錢為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王朝鑄造的「大唐鎮庫」,迄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

【第八:金代真書折二型「天眷通寶」】「天眷」為金熙宗完顏在位時的年號,時間不太長,前後不過三年。目前所知,已陸續發現了「天眷元寶」、「天眷通寶」、「天眷重寶」折三真書三種,其中通寶折二約為2枚,且多在河南、山東、山西等金統治區內出土。稀罕之至,毋庸置疑。以214.5萬人民幣成交。

「金代天眷通寶真書折二」早年出土於河南省,原為泉屆名家收藏,已被學術界確認為古錢幣綱要大珍,是所見泉譜中唯一的實物。該錢幣直徑30毫米,厚1.7毫米,重7.5克,錢文書法雋秀俊朗,頗具功底;鑄工精湛,銅色溫潤,形制規範,包漿熟舊。錢幣面略深而背稍淺,穿口乾凈利落,與當時時代特徵完全吻合。對於金代鑄錢來說,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示範作用。另鑄有「天眷元寶」錢。

【第七:清代「咸豐元寶」背「寶泉當五百」雕母】雕母,也被稱為祖錢,並不真正參與流通交換,只是在翻砂鑄錢過程中使用的錢形模具。我國最早採用范鑄法鑄錢—先直接在磚石上過刻模,後用銅石等材料製成母範,再用母範翻鑄大量子范鑄錢。范鑄法一直沿用到宋代,北宋時母錢翻砂法已經完全取代了范鑄法,此法又延續近千年。最終成交價218.5萬人民幣。清 「咸豐元寶」背「寶泉當五百」雕母(直徑:60.4mm),缶寶八貝寶,扁豐長泉,珍,上美品

咸豐元寶寶泉局當五百雕母

雕母,也被稱為祖錢,並不真正參與流通交換,只是在翻砂鑄錢過程中使用的錢形模具。中國的貨幣的鑄造方法延續數千年,影響廣泛,周邊國家,如:日本、泰國、朝鮮、越南、印尼、馬來亞等均使用鑄造法製作貨幣。我國最早採用范鑄法鑄錢—先直接在磚石上過刻模,後用銅石等材料製成母範,再用母範翻鑄大量子范鑄錢。范鑄法一直沿用到宋代,北宋時母錢翻砂法已經完全取代了范鑄法,此法又延續近千年,直至清末才被機器衝壓方法所代替。

關於清代雕母製作過程的文字記載非常少,常被引用的總結起來有兩種:一是清人鮑康的《大泉圖錄》;二是《皇家文獻通考·錢幣考》。鮑康在《大泉圖錄》中介紹道:每次開始鑄錢幣時,錢局先用質地純凈的上好象牙,按照擬鑄造的錢幣式樣,雕刻成錢樣,然後經錢法堂,即戶部主管部門的官員審定通過。再由有資質承接官方訂貨的銅匠鋪(如:老啟盛齋)中的熟練工匠,用精銅(並非純銅,而是配比合理的銅合金)雕刻而成帶有小方孔或小圓孔的錢形模具,被稱之為祖錢或雕母。當時只有熟練工匠才能雕出高質量的祖錢,印模過程中不會掛砂,從而形成光滑的錢模。准雕母須經錢局審定後,方可使用,而被稱為「金口」的穿孔,必須由錢局工匠完成開穿工序,使之成為印模翻鑄次級的模具——母錢形態。然後,再經由母錢印模,正式鑄造出大批的流通貨幣。因為考慮到從雕母,到母錢,再到流通錢生產過程中會發生數次縮模,且鑄成後打磨拋光工序也會導致尺寸和重量減少,所以雕母都會留有加工餘量,其尺寸明顯大於正式流通的貨幣。整個貨幣鑄造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減重的過程。按照清代文獻《皇家文獻通考·錢幣考》中的記載:每枚面值一文的雕母重約二錢三分,經過加工,製成母錢重一錢七八分,而最終製成流通錢幣時,則重一錢至一錢二分。最近翻閱清人王慶雲的《石渠余紀》,其中有關祖錢製作的記載講道:首先鑄成錢形銅餅(無文而圓),然後再加以雕刻。王慶雲是道咸時的官員,曾在咸豐時,任戶部左侍郎,即中央政府主管財政稅收、貨幣發行的官員。他應熟知錢幣的鑄造過程,其描述應當比較準確。

當時,雕母都嚴格控制在錢局相關人員手中,極少流出,再加之清末民初、改革開放幾代人不遺餘力的大力搜羅,現在已經很難再新發現開門見山雕母了,而現有的雕母大部分或流出海外,或入捐各大博物館。留存在市面上的雕母,自然更是稀如星鳳,成為泉友和收藏者爭相收藏的目標。此枚咸豐元寶寶泉局當五百雕母,在《咸豐泉匯》中定名為扁豐長泉。當年只雕刻了雕母,迄今未見母錢或流通錢面市。當五百、當千大錢,自咸豐三年十一月開鑄,到咸豐四年六月停鑄,鑄造期僅七個月,據此推斷,很可能此版咸豐大錢當年只停留在雕母階段,並未正式開鑄,故更為珍貴。是品咸豐元寶寶泉局當五百雕母,未經流通,品相上乘,近年罕見,稱之為這次錢幣拍賣分量最重的拍品也不為過。

【第六:戰國時期秦銀質半兩大錢一枚】此枚大型半兩是一枚絕對放大了的文景四銖半兩錢,這枚錢錢形規整,地張浩凈,緣穿修磨整齊,是一枚十分精緻周正的大型「權錢」,該錢通體紅斑綠銹,美觀可人,屬「開門見山」的西漢文景時期大珍品。以207萬人民幣的價格成交。戰國時期秦惠文王年間(公元前337—公元前321)鑄造。銀質,直徑:66毫米,厚:7毫米,重:96.15克。此錢為上世紀50年代初馬定祥得於西安,在馬府秘藏超過半個世紀,存世孤品,頗為珍貴。極美品 滄海遺珠:銀質大型半兩錢的辨析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馬定祥先生在西安某泉友處收到一批秦漢半兩錢,共有數十枚,其中有一枚銀質大型半兩,該大錢直徑66毫米,重量96.15克,厚度7毫米。馬先生得此大錢如獲至寶,珍而重之。其間多位好友羅伯昭先生、孫鼎先生和李偉先先生都觀賞過該錢,曾要求馬先生承讓,皆未如願。該大錢在馬家府上秘藏超過半個世紀。

【第四:趙國大型「武陽」背「一兩」三孔布】重15.5克,此布也屬於大型三孔布,上世紀出於河北石家莊地區。其文字清晰,面、背周沿邊廓完整,澆口在首部,合范準確,鑄造精美;僅有極小微修,極美品,以352.8萬元人民幣落錘,刷新記錄。戰國 趙 大型「武陽」背「一兩」三孔布,重15.5克,此布屬於大型三孔布,上世紀出於河北石家莊地區。其文字清晰,面、背周沿邊廓完整,澆口在首部,合范準確,鑄造精美;僅有極小微修,極美品。是品三孔佈於1998年3月在陝西博物館公開展出,並印有宣傳圖冊《中國歷代貨幣》,其中有此「武陽」三孔布彩圖;於1999年至2001年由金泉博物館公開展出,存世孤品,稀世名珍。國內首次拍賣。 三孔圓足布幣俗稱三孔布,是戰國後期流通於趙國地區的貨幣。此布幣面上下有三孔,其形制具圓足布特徵,故李佐賢《古泉匯》把它歸入圓足布類,屬於圓足布一個品種。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金石名家初尚齡著《吉金所見錄》16卷,該書刊載「南行唐」背十二朱三孔布手摹本,首次向世人介紹這種布幣。此後近兩百年來雖時有發現,但獲藏此布幣者數目寥寥。故泉書認為它「是三晉布幣中最稀少一種」,「實物多已湮沒無聞,保存在私人手中或文物部門的也寥若晨星。」—《中華珍泉追蹤錄》 關漢亨 戰國時期趙鑄幣。三孔布是由圓首圓肩圓足布發展演化而來,因其首部與兩足各有一圓形穿孔,故名之為「三孔布」,是現今錢幣界公認的古泉名珍之一。對

【第三:戰國時期「下陽」背「十七·兩」大型三孔布】文字清晰,邊廓整齊,品相完美,通體老坑傳世古色,為先秦貨幣中著名珍品。清嘉道間金石學家張廷濟、近代收藏家張叔馴遞藏,流傳有緒,拓本見載於幾乎所有古錢幣重要著作,徵集自海外資深收藏家族,極為珍稀。期初估價180萬元人民幣,最終以以368萬人民幣成交。戰國時期「下陽」背「十七·兩」大型三孔布一枚,文字清晰,邊廓整齊,品相完美,通體老坑傳世古色,為先秦貨幣中著名珍品。清嘉道間金石學家張廷濟、近代收藏家張叔馴遞藏,流傳有緒,拓本見載於幾乎所有古錢幣重要著作,徵集自海外資深收藏家族,極為珍稀 有關三孔布最早的記載,見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初尚齡著《吉金所見錄》。拍品「下陽」背「十七·兩」三孔布首度著錄,則出現於張廷濟《古泉拓本》,張氏手批「形質古樸,其字亦古雅可寶」;張廷濟歿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可以據知此枚三孔布入藏清儀閣的時間下限。以後不知飄墜何方,至上世紀三十年代始見蹤跡,按沈子槎批校張廷濟《古泉拓本》,此幣下注小字「此品余得自范福升,以讓叔馴者」,則當時由沈氏經手而入齊齋秘篋可以復按。

【第二:遼代年號平錢27枚】遼代年號錢及非年號錢一套共計27枚,包括每次改元之後所鑄年號平錢24枚(遼共22個年號,其中在太平、大康兩個年號里同時鑄有通寶和元寶錢),非年號平錢3枚(通行泉貨、壯國元寶、助國元寶);構成了完整的遼代年號平錢全家福。目前公、私藏家很難集全這些珍稀遼錢,是故此套遼代平錢就更加顯得珍稀和難得。以425.6萬人民幣成交。遼代年號錢及非年號錢一套共計27枚,包括每次改元之後所鑄年號平錢24枚(遼共22個年號,其中在太平、大康兩個年號里同時鑄有通寶和元寶錢),非年號平錢3枚(通行泉貨、壯國元寶、助國元寶);構成了完整的遼代年號平錢全家福。目前公、私藏家很難集全這些珍稀遼錢,是故此套遼代平錢就更加顯得珍稀和難得。

註:已經上海世佳藝術品有限公司-古玩檢測站進行金屬成份檢測,拍賣成交後將向買家提供有關數據證明

通行泉貨 契丹建國之前鑄幣。有多種版別,存世罕少。屬於非年號錢。

天贊通寶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天贊年間(922-926)鑄造。

神冊通寶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神冊年間(916-922)鑄造。屬新近發現的遼錢珍品,存世極為罕少。

天顯通寶 遼·太祖、太宗天顯年間(926-938)鑄造。

大同通寶 遼·太宗耶律德光大同年間(947年2-4月)鑄造。屬新近發現的遼錢珍品,存世極為罕少。

會同通寶 遼·太宗耶律德光會同年間(938-947)鑄造。屬新近發現的遼錢珍品,存世極為罕少。

天祿通寶 遼·世宗耶律阮天祿年間(947-951)鑄造。

保寧通寶 遼·景宗耶律賢保寧年間(969-979)鑄造。

應歷通寶遼·穆宗耶律璟應歷年間(951-969)鑄造。

乾亨通寶 遼·景宗耶律賢乾亨年間(979-983)鑄造。屬新近發現的遼錢珍品,存世極為罕少。

開泰元寶 遼·聖宗耶律隆緒開泰年間(1012-1021)鑄造。屬新近發現的遼錢珍品,存世極為罕少。

統和元寶 遼·聖宗耶律隆緒統和年間(983-1012)鑄造。

太平通寶 遼·聖宗耶律隆緒太平年間(1021-1031)鑄造。屬新近發現的遼錢珍品,存世極為罕少。

景福通寶 遼·興宗耶律宗真景福年間(1031-1032)鑄造,屬新近發現的遼錢珍品,存世極為罕少。

太平元寶 遼·聖宗耶律隆緒太平年間(1021-1031)鑄造。屬新近發現的遼錢珍品,存世極為罕。

重熙通寶 遼·興宗耶律宗真重熙年間(1032-1055)鑄造。

咸雍通寶 遼·道宗咸雍年間(1065-1074)鑄造。

清寧通寶 遼·道宗耶律洪基清寧年間(1055-1064)鑄造。

大康元寶 遼·道宗大康年間(1075-1084)鑄造。

大安元寶 遼·道宗大安年間(1085-1094)鑄造。

大安元寶(長安版) 遼·道宗大安年間(1085-1094)鑄造。

壽昌元寶 遼·道宗壽昌年間(1095-1101)鑄造。

天慶元寶 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天慶年間(1111-1120)鑄造。

乹統元寶 遼·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統年間(1101-1110)鑄造。

保大通寶 遼·天祚帝耶律延禧保大年間(1121-1125)鑄造。屬新近發現的遼錢珍品,存世極為罕少。

壯國元寶 遼·道宗時鑄,屬遼非年號錢。

助國元寶 遼·道宗時鑄,屬遼非年號錢。

【第一:清代鎮庫祺祥重寶】古錢「祺祥重寶」背大清鎮庫大錢,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咸豐皇帝病逝熱河,載垣等八大臣受遺詔輔政,改元「祺祥」鑄祺祥通寶、祺祥重寶。通寶為小平,重寶為當十。 不久發生政變載垣、肅順、端華三大臣被殺,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改年號為「同治」。「祺祥」年號為時一個月即改為「同治」,所以祺祥錢的鑄期不足一個月,因此量少極稀。最終成交價575萬港幣,約人民幣485萬。古錢「祺祥重寶」背大清鎮庫大錢

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咸豐皇帝病逝熱河,載垣等八大臣受遺詔輔政,改元「祺祥」鑄祺祥通寶、祺祥重寶。滿文紀局。通寶為小平,重寶為當十。

不久發生政變載垣、肅順、端華三大臣被殺,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改年號為「同治」。「祺祥」年號為時一個月即改為「同治」,所以祺祥錢的鑄期不足一個月,因此量少極稀。祺祥重寶,面文為「祺祥重寶」背「大清鎮庫」大錢其直徑101毫米,厚47毫米,

其錢文書法,字深如刻,銅質為九煉銅,精工鑄造,由於鑄量稀少,地位特殊,歷來為泉家關注和青睞,極高收藏價值,有很大的升值潛力空間,非常珍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樂小叨 的精彩文章:

這樣的石頭叫壽山石,很稀有!

TAG:娛樂小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