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深邃教理「法身」 能了解一二也很好

深邃教理「法身」 能了解一二也很好

佛有三身。一法性身,居寂光土。

身土一如,名秘密藏。

——傳燈法師《彌陀略解圓中鈔》

對佛法身、報身、應化身的討論,在天台宗也是有非常深入、詳細的展開。這裡所展開的詮釋主要是智者大師《觀經疏》首先提出的概念,以及四明知禮大師在《觀經疏·妙宗鈔》裡面對智者大師觀點的深入詮釋。

這一段對我們初學者來說,可能會覺得有一定難度,但理論層面、教理的深邃層面,我們也得要了解,能了解多少算多少。

解釋三身,從法身開始。法身就是法性身。法性身相於四土中,居住在常寂光土,是「身土一如,名秘密藏」。

「身」這個概念有幾種含義,要根據上下文的語境來理解其相應的內涵。

比如身有「體」——體性的意思,法身就是從體上來說的;身還有積聚之義,就比如積功累德形成的一種身;還有眾多的事緣和合,不相離,成為身;還有談心和心數法,以這個來作為身。

這個法性身就是以法性作為體性的,法性就是實相,就是法界。

這個體性不是凡夫、聲聞、緣覺乃至權教菩薩所能把握的,這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在凡夫等層面不能親證的。為什麼我們一談到法身層面就是很懵?因為這是登地以上的菩薩才會證入少分的。

「法性身居常寂光土」,常寂光就是涅槃三德,「常」為法身德,「寂」為解脫德,「光」為般若德。這個三德又是如伊字三點,不縱不橫,不一不異,不並不別,這叫秘密藏。

為什麼叫秘密藏?它是離四句絕百非、不可思不可議的!三德秘藏,非三非一、即三即一。

這裡用「身土一如」來詮釋這個秘密藏。「身土一如」是什麼意思?如果把我們這個「身」認為是四大五蘊形成的一個精神和物質現象的話,那對這個「身土一如」就覺得很難解釋。「法性身」這個「身」是從體上來詮表的,就是談「法性」的空性。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色」就是土,一種可以安住的凈土,或者叫剎土。這剎土從哪來?是從法性裡面來的,有時候就叫法性土。

這個法性是詮表空性的,所以這個「空」又不是斷空、頑空、豁達空,是包含有的空,叫真空。

這個土是「有」,是從空裡面顯現出來的,不是假有,是妙有,或者叫妙土。

為什麼是「身土一如」呢?這個「空」和「有」是一個對待,真空妙有,越空越有,越有越空,空為體,有為用。這個凈土是從實相空性裡面顯現出來的,就是從體起用了。

同時,這個凈土的妙有當下就是法性的空性,攝用歸體,就是「如」。

所以,無論是談它的「身之空」還是「土之有」,全體都是妙真如性,在這個層面,身和土是平等、同體、不二、無分別、無差異的。這就是「身土一如,名秘密藏」。

阿彌陀佛有三身。如果從終極層面來說,阿彌陀佛無身也無壽,也無有量,這是隨順我等世間眾生對阿彌陀佛體相用的把握,來勉強討論他的三身。

一般就教理上講,真佛無三身,隨世間而現有。

這三身像涅槃三德、伊字三點一樣,是不縱不橫、不一不異的。

法性身是從本有——性具本有的層面來說的;實報身是從修因證果,有修行的那個業來成就的;應身是從當下隨眾生機緣顯現的生身。這三者也是即三即一、非三非一的。

智者大師在《觀經疏》里對法身怎麼解釋呢?法身就是「師軌法性,還以法性為身」。「軌」是遵循的意思,就是遵循常住的法性。在佛典當中說,無論有佛無佛,法性是常在的。

諸佛證得了法性,我等眾生迷了法性,在六道輪迴。

法身就是以法性為師,遵循法性。「師軌法性」,就是身口意三業的修行要與法性相應。這樣「還以法性為身」,就是以法性作為體性。這不是一般事相上把握的「身」,而是指「法性身」。

「法身非色質」,不像我們有一個肉體,由四大構成,是有五根的。法身沒有四大,也沒有五根,這就非色質。

「亦非心智」,心智是眾生的精神現象,比如五蘊講的受想行識。這個「心智」是有分別、能夠思考問題、能夠演繹推理的;但在法身層面不是這樣,法性無知,就是沒有這個心智,卻又無不知。

法身就這麼奇妙——無知無不知、無相無不相、無為無不為。

而且這個法身也不為「陰界入之所攝持」。「陰」就是五陰——色受想行識;「界」就是十八界,我們眾生六根系緣六塵,產生的六識,這是十八界;十二入就是六根和六塵。

我們凡夫的境界不越出五陰、十八界、十二入的範圍,但是法身卻超越這些,不是五陰、十八界、十二入所能攝持的。

這一表述根本就叫不可思議了,完全不是邏輯思維所能夠系緣的,所以勉強指這個法性為「法性身」。這是智者大師對法身的定義。

知禮大師在《妙宗鈔》中對智者大師的這段法語有一個深入的解釋。用「師軌」來解釋法性,這是「舍通從別」,就是舍通途性具層面說,而是從「別」——就是從修德層面來說的。

師軌,說明影響修行。如果從通途一般性具層面來說,這個法性是一切眾生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共同遵循的法則;但從修德的層面來說,雖然九法界眾生也有法性,似乎也想遵循法性,但是由於業障重、煩惱重,他舉心動念都在違背這個法性。

違背法性,在佛經就叫舍父逃逸、背覺合塵,這叫「雖軌而違」。就好像有人拜師求學,但不順從老師的諄諄教誨,這就是「雖軌而違」。

唯有諸佛從初發菩提心開始,就至心地遵循法性來修行。

天台講「理即佛」就是從通途來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在「名字即佛」層面就可以發心,他知道有佛性——我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

發了這個心,從「名字即佛」到「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都是遵循著這個法性來修行的。

諸佛到了今日能究竟成就,就是「究竟即佛」了,他的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修德方面有功夫,本具的法性德能才能夠顯發出來。

所以到了究竟位,這個能修行的心就跟法性完全冥合了,這就是始覺合乎本覺,成就究竟覺。

「冥合法性」就是全體已是法性的一種彰顯了。法性是沒有能所的,是沒有色質的,是沒有心智的。

所以大經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佛是以法為師的。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後,就在觀察南閻浮提有沒有一個德性、智慧比他更高的。

一般修行人都要去拜善知識,只要有德行、智慧比自己高的,就要謙虛地去求學的,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百城煙水,不辭勞倦。

但是佛一觀察,沒有比他德行、智慧更高的,佛是無上士。但佛還是要以「法」為師,還得要有一個師。

法性的特點是「常」,「常」就是超越時間的、永恆的真理。這個真理有佛無佛都在那裡。所以這個「法」不是創造的,是佛發現的、親證的。

這個「法常」,《大涅槃經》的宗旨就是扶律談常,就是談法性涅槃的常住。所以《涅槃經》講,只要聽到「常住」兩個字,都不會下地獄;相信法性涅槃常住,就有甚深的功德。

《涅槃經後分》描述了一些很神奇的現象,很有意思。佛已經入涅槃了(世間人認為就是什麼知覺都沒有了,動彈不了了,死了),拘屍那城的很多力士就想把佛的金棺抬到城裡去,由他們自己來供養,肥水不外流。

結果先派了四個力士去,搬不動;再派八個去,也搬不動;再派十六個去,也不行;再派三十六個去,也不行。都可是大力士,卻搬不動佛的金棺。

盧豆尊者就在旁邊說:「縱然全城的人來搬這個金棺,也移動不了,這不是你們所能移動的。」他們動不了,這個金棺卻自己升到空中,有七多羅樹(一棵樹就高達七十餘尺)那麼高,然後就在拘屍那城從西門進,東門出;從南門進,北門出。這樣地順時針進了七次,逆時針進了七次。金棺自舉,這是不是很奇異?

摩耶夫人在天上做了惡夢,隨後阿那律尊者來向她稟告了佛涅槃的信息。摩耶夫人很悲慟,帶著很多天女從天上來,想見佛一面,但是佛已經在金棺裡面了。

佛就能夠覺知到他的生母到了,金棺的蓋子竟然自動地掀開,他從金棺裡面坐起來。摩耶夫人悲泣地說了一番話,佛還跟她講法,講完法再回到原來的狀態。

摩訶迦葉來得很晚,佛已經到了金棺裡面,見不到了。摩訶迦葉七匝繞,佛也知道了,從金棺里伸出雙足來。

在最後荼毗的時候,金棺放在香木樓上,拘屍那城的力士就是拿了七寶火炬來焚燒,還是不能點燃;海神拿大海底下的火來燃燒,也不能點燃。還是佛從胸口自吐三昧火來荼毗的。

正在荼毗的時候,忉利天天人們想獨佔佛舍利,就用香瓶灌了很多水,說:「我趕緊把這個火熄滅,提前把佛的舍利帶走。」但是卻怎樣都澆不滅這個火,而且香水越多,火燒得越大。

當時有個尊者在旁邊呵斥他們:「你們都是天人,怎麼還有這麼大貪心呢?如果佛的舍利都被你們拿到天上去,那地居的眾生怎麼能去拜得了呢?」海神也過來,還有龍王,認為自己能拿,想用很多水澆滅佛的荼毗之火,結果都澆不滅。

看了這些才知道,法性常住故,諸佛亦常。「沒有涅槃佛,沒有佛涅槃」是千真萬確的,佛涅槃只是一個示現而已。

釋迦牟尼佛躺在金棺里的雖然是個應身,但同時報身、法身也就在當下,所以才會有那麼神奇。如果沒有這些事實,凡夫想像力再豐富,寫科幻小說再厲害,也想不出這些神奇的現象,這都是大不可思議的境界。

法性有常的特點,諸佛也是常,超越時間的永恆的生命,無上士。

諸佛從因證果的全過程都是隨順這個法性,所以就以法為師。

GIF

這個所師之法和能師之身又是冥合的,沒有能所、體性是一、沒有差別的。「故即所師法而為其身」,這個身和法是沒有差異的。

雖然是用「身」這個概念,但跟我們理解的眾生五陰(色受想行識)的身體是不一樣的。它超出了五陰,不是色質,不是四大五根,也不是心智的範圍。

五陰的第一陰「色」,就是指色質;心智就是指「受想行識」這四陰。所以智者大師說,這個法性身不是色質,也不是心智,也不是十二入、十八界,都不是三科所能夠包含的範圍。

這樣就直接揀別這個法身不是凡夫的分段身,也不是菩薩的變易身,而是超越了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的狀態。

一般談有色質的,還有一個概念叫「應身」和「化身」。法身顯現「報身」,報身顯現「應身」,應身再顯現「化身」。

應身是指佛示現八相成道的這個生身而言,就是他這一期生命有色質,因為他要八相成道,要有投胎、出胎、誕生的過程。所以他示現的是有三十二相的身體,叫應身;化身是八相成道的佛又變化出種種身來度眾生,叫化身。

心智,在智慧層面來說主要是談報身。所以五陰、十八界、十二處這三科,是從修因上去談。

法性身不是三科所攝,實際上是沒有辦法去指稱它的名相的。但根據眾生的根機,以便讓大家理解,勉強標指法性為法身,就是以法為身。

所以法身就是指能居的身跟其相應所居的土——常寂光土。

蟬友圈佛旅網十年專註佛教文化旅遊

行程特點:

★緣起學佛發心,十年專業品牌;

★自培專業領隊,從不外聘導遊;

★全程特色素食,規範專車酒店;

★行程清凈圓滿,嚴禁購物加點;

★專項講解引導,學修實踐體驗;

★同行同求懺悔,消解累世業障;

★共願共祈加持,積集福慧資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蟬友圈佛旅網 的精彩文章:

令人震撼的佛都古城緬甸蒲甘,鼎盛時期佛塔竟多達400多萬座!
一掬細沙 治癒世事煩囂 印度恆河金剛沙到底有多神秘!

TAG:蟬友圈佛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