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站在「新時代」,將如何紀念改革

站在「新時代」,將如何紀念改革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迪: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據悉中國政府將「隆重紀念」。改革開放的哪些經驗值得總結?去年歲暮,有人重提「消滅私有制」引發熱議,新年過後,又有人疾呼「保衛改革開放」,中國輿論場,呈現尖銳對立。其實,兩者都以自己的視角,傾訴對中國當下及未來的憂慮。最近40年來,這種對中國未來命運的擔憂從未間斷。如何理解這種憂慮?40年來的中國改革,理論往往走在實踐之前,但任何理論,是否正確,能否持續,都要接受民心檢驗。1984年,鄧小平站在天安門城樓,看到北京學子自發展示「小平你好」標語,露出意味深長的微笑。在沒有普選制度的國家,這是民眾對執政黨合法性的一種承認。

2017年10月的北京街頭

今天,我們應如何認識40年前的那個偉大轉變及其歷程?總結這個經驗,對今天及未來中國發展,十分重要。1976,此前宏大理念已經支離破碎,民眾貧困如洗,經濟面臨崩潰。不論執政黨還是中國民間,都在苦苦思考中國未來方向。值得慶幸的是,在那兩年中,中國億萬民眾十分耐心,為執政黨提供了寶貴的反思時間。儘管歷經磨難,但中國人民仍懷有對美好生活的強烈渴望。彼時的執政黨,準確把握,正確理解了歷史給予自己的這個機會。1978年,執政黨領導了一場偉大變革。粉碎「四人幫」,是1978年偉大變革的第一步。1978底的11屆3中全會,則將1976年革命序曲釋放的巨大能量,引入一條非常寬闊的理性河道。

改革開放,是中共凝聚共識的一次決絕的行動。40年來的中國發展歷程證明,改革最強大動力來自億萬獲得土地承包權的農民,來自百萬身懷報國情懷的技術專家,來自千萬曆經悲情的返城知青,來自那些曾是世界最勤奮的大學生,也來自曾飽經冤屈重被「解放」的中共幹部。他們的悲願,凝聚成為推動改革開放的堅定意志,這是中國人民堅強走過40年的強大力量。

中國改革,沒有採取蘇東休克療法,而是採取漸進主義方針,小心翼翼嘗試,注重信息反饋,試點成功後再做普及。漸進主義並非不問「頂層設計」,而是政策制定實質依人心所向。改革之後,中共提出種種目標,皆避虛就實,堅信「發展是硬道理」。鄧小賓士下的中國,放棄對外發力支援「世界革命」的方針,目光內斂,埋頭苦幹。「小康目標」彰顯質樸政治,贏得民眾理解與支持。政府沿海發展戰略的成功,讓中國收穫了信心。在制度上,上世紀90年代中國政府傾力改革諸多法律法規,為入世奠定基礎。今天中國已然成為全球化主要旗手。這得益於上世紀90年代的改革。

改革開放40年,其政策最大特點之一是實踐主義路線。改革,是對以往虛幻目標的告別,同時又是一次小心翼翼的啟航。這個航行不依教條指導,也不預設宏大目標,其方向,路線均經受實踐成敗檢驗。這種漸進主義避免了重大決策失誤。在實踐中,中共對其實踐層面信息不斷反饋、不斷調整,通過「調適」政策,維持政策的平穩,並尋找下一方向。

在中國社會中,眾多價值殊難調和。那麼今天中國應如何超越,克服價值對立,凝聚共識?改革40年間,執政黨不鼓勵意識形態爭論,更不贊同其對立鬥爭。但另一方面,不論觀點左右東西,今天中國官場或民間,並無人公然反對改革開放。執政黨以發展迴避、超越各種意識形態論爭,在這種開放性實踐中,構築新合法性。

中國40年的改革成功,源自中央不斷簡政放權,讓廣大地方政府,普通民眾獲得發展經濟自主權。在發展生產力的旗幟下,移居自由,創業自由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億萬職工、農民擺脫「單位」、土地束縛,各類學校畢業生實現自由擇業。

今天中國已經進入「新時代」。在「新時代」,中國發展正從量的擴大轉向「質」的提高,社會充滿技術革命激情。偉大的新技術革命給中國人民帶來自信與自豪。中國正以技術創新改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技術正在創造一個嶄新的中國社會。這是「新時代」的一個特點。

當今多數現代國家,均遭遇共識缺失甚至崩潰危機。一個沒有共識的國家是沒有前途的。在改革開放40年的今天,中國究竟應如何重新凝聚共識?中國應如何通過自由活潑的討論凝聚共識,以激發億萬民眾參與更大改革?應如何在法治下推進地方分權,經濟自由,發展人民自治?這些對於釋放中國發展潛力,都是不可迴避的重要課題。

深圳街頭的鄧小平像

在「新時代」,中國人應如何認識自己與世界?很久以來,中國輿論場不乏「超越美國」的焦慮。但是對中國來說,最可怕的危機是危機感的喪失。「超越美國論」之提出,其意圖無疑在於鼓舞人心,但如輕信,則會麻痹中國億萬人民艱苦奮鬥的進取意志。所幸中國不乏清醒輿論,「超越美國論」的信者寥寥。

「中國速度」「中國效率」無疑令人矚目,但僅這些,尚不足以獲得世人持久尊敬。中國要有自己的文化目標,只有恢復文化大國,才能無愧列祖列宗,才能重放固有輝煌。

改革開放40年的政治,其特點是「質樸政治」。這種政治擯棄宏大虛幻理念,以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故贏得民眾信賴,發展一步一個腳印。中國是經濟大國,政治大國,但今天尚未成為人民均富的國家。今後如何繼續堅持政治的質樸性,至關重要。

中國最偉大最持久的力量仍在民間,億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推動中國改革的強大持久的動力。回顧改革開放40年歷程,中國的發展,乃在於政治如何真誠面對民眾,認真回應最廣大民眾的深切呼聲。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劉 迪 簡歷

劉迪

日本杏林大學綜合政策學部及研究生院國際協力研究科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課程畢業、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了。博士學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日經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羽生結弦:逆境下的王者之路
只有中國才能誕生克隆猴?

TAG:日經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