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醫大師洪廣祥教授辨治慢性咳嗽

國醫大師洪廣祥教授辨治慢性咳嗽

洪廣祥教授從醫近60年,臨床經驗豐富,尤甚於肺系疾病的診治,率先提出「痰瘀伏肺」為哮病宿根、「治肺不遠溫」等學術觀點,獲得同行廣泛認同。有幸隨師侍診,受益匪淺。現就導師辨治慢性咳嗽的經驗總結如下,以饗同道。

國醫大師洪廣祥

總屬內傷咳嗽

慢性咳嗽是指以咳嗽為主,或惟一癥狀,咳嗽時間持續超過8周,且X線胸片無明顯異常,是呼吸系統常見病、多發病,臨床以咳嗽、痰少為主要癥狀,相當於中醫學「咳嗽」病中「久咳」「頑咳」「難治性咳嗽」等範疇。對於咳嗽的分類,現代多遵張景岳之內傷、外感兩類論。洪教授認為本病應屬內傷咳嗽,其理由有:

患者往往病程較長,少有幾月,多則數年。

患者多有氣陽虛弱、咽喉不利、過敏體質等內在因素,這才是發病的關鍵,正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儘管慢性咳嗽患者有時可見咽癢、鼻塞、脈浮等外感之象,但這只是導致疾病發作的誘因,只能算是慢性咳嗽的標證或兼症。

確定慢性咳嗽屬內傷咳嗽,有助於認識慢性咳嗽病因病機的複雜性和治療的艱難性;確定慢性咳嗽屬內傷咳嗽,強調內因治療的重要性,有利於減少本病的複發。

病因病機

1.外感六淫是發病最主要的誘因

六淫外邪還包括煙霧、各種過敏原、霧霾等。風為六淫之首,其它外邪多隨風邪侵襲人體,或挾寒、或挾熱、或挾濕,其中尤以風邪挾寒居多,正如張景岳說「六氣皆令人咳,風寒為主」。

2.失治、誤治、調護失宜是發病的重要環節

若過食生冷、過飲冷飲、誤服清熱苦寒之品及大量使用抗生素等,則風寒、寒濕積久不散,易從體表而漸人里,直至深伏肺臟;或邪熱被遏,寒熱錯雜,伏著於肺,致咳嗽難愈。徒用、過早使用斂澀、鎮咳之品,致邪遏肺氣,兜澀其邪,則久咳不愈。

3.內因是發病的關鍵

3.1 氣陽虛弱

多由素體稟賦不足,或多病體弱,或反覆咳嗽所致。洪老師認為氣陽虛弱是慢性咳嗽最常見的內因。肺陽不足,外邪侵襲易搏於經絡,留積於體內,邪正相併,氣道不利,致久咳不止。正如《諸病源候論》所言:「久咳嗽者,是肺氣極虛故也」。氣陽虛弱患者多表現對氣溫的突然變化十分敏感,尤其是對氣候交變之忽冷忽熱適應能力極差,平素常有形寒肢冷、鼻頭清冷等徵象,特別是不耐風寒,尤以冬、春季寒冷季節或早晚陰盛之時易咳嗽,患者多有「遇風(寒)則咳劇」之主訴。「同氣相求」,患者易感受外寒,或邪從寒化。洪老師臨床發現不少慢性咳嗽患者儘管合併外感,但並無頭痛、鼻塞、身痛等一般常見外感癥狀,這正是由於患者氣陽虛弱、衛外之氣不固,「風寒直中手太陰肺」的緣故。在辨證時,可以以右寸脈浮作為判定外感存在的依據之一。

3.2 咽喉不利

患者多有咽喉部疾患,如慢性咽炎、慢性喉炎、慢性扁桃體腫大等,查體可見咽喉部急、慢性充血,或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或有分泌物黏附。咽喉部有多條經脈經過,不僅有太陰經、少陰經、少陽經通過,而且還有足陽明胃經絡屬,「陽明經主燥,多氣多血」,因此,咽喉部病變易化熱,多寒熱夾雜。

3.3 鼻竅不利

患者多有鼻部疾患,如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慢性鼻炎等。肺開竅於鼻,鼻為肺之門戶;喉下接氣道,與肺相通,為肺之屬,故咽喉、鼻腔與肺關係密切,洪教授統稱之為「肺系」。肺主氣、司呼吸之功,有賴於喉之氣關、鼻之氣門的通暢。通暢則和,失調則影響肺之宣降,而出現咳嗽等癥狀。

3.4 過敏體質

多與先天稟賦有關,不同患者可有不同的臨床表型。除出現慢性咳嗽外,還可見哮喘、蕁麻疹、過敏性鼻炎等疾病。患者稟性特異,不耐辛辣、粉塵、油煙及花粉等異味刺激,是其特徵性表現,患者多有「聞刺激性氣味則咳作」之主訴。過敏原當屬外感六淫中之「風邪」。洪教授依據長期的臨床觀察認為,血分鬱熱、濕熱證是哮喘過敏體質最特徵性的表現。

3.5 臟腑氣機不利

中醫學早就認識到咳嗽病因病機的複雜性,提出五臟六腑皆可引起咳嗽,如《素問?咳論》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但洪老師認為除肺臟外,與慢性咳嗽關係最密切的臟腑當屬胃、肝。慢性咳嗽以乾咳,或咳嗽少痰為主要表現,古云:「無痰便是火」,但若按「火咳」「燥咳」「癆咳」辨治,則療效差,與臨床明顯不符。究其原因,應與其病機特點有關,即慢性咳嗽的產生多與臟腑「氣機不利」有關。胃以下降為和,胃肺毗鄰,出人殊途卻共呼吸門,若胃失和降,則可影響肺的肅降功能,導致肺氣上逆而乾咳無痰。肝氣主升,肺氣主降,二者共同調節氣機的出人升降。若肝失疏泄,或肝升太過,肺降不及,則肺氣上逆則嗆咳無痰;或氣機怫鬱,化火化風,循經上擾於咽喉,可現咽喉作梗,或咽喉發癢,影響肺氣宣發而致咳嗽頻作。尤在涇《靜香樓醫案》有云:「乾咳少痰,是肝氣沖肺,非肺本病,仍宜治肝,兼滋肺氣也」。

總之,肺氣以清肅下降為順,氣道壅塞為逆,只受納清氣,受不得濁氣(風寒燥熱、煙塵與痰飲),因此,肺氣不清、宣肅失常、氣機上逆是咳嗽的總病機。素有內因之人感受外邪,引動宿疾,內外合邪,加之失治、誤治等,邪滯肺系,致使病機演變複雜化,從而造成咳嗽慢性遷延,反覆發作。

分型論治

1.痰滯咽喉證

主症:乾咳為主,或嗆咳少痰,咽癢即咳。可伴有咽部黏滯感、咽部異物感、聲音嘶啞,或鼻塞、噴嚏、嗅覺異常等。舌質偏紅,舌苔薄白或微膩,脈細滑或細弦滑。本病病程較長,可達數月之久,甚則數年。

治法:清咽利竅,降氣止咳。

方葯:清咽利竅湯(經驗方):荊芥10g,薄荷(後下)10g,桔梗 10g,木蝴蝶10g,牛蒡子10g,蘇葉15g,桃仁10g,百部 10g,射干10g,辛夷花(包煎)10g,蒼耳子10g,生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劑。

加減:咽干口燥,舌紅苔少脈細者,加麥冬15g,北沙參15g,玄參10g養陰潤咽。

2.寒邪滯肺證

主症:多為刺激性咳嗽,夜間或清晨較明顯,遇風寒則咳劇。或伴胸悶,或胸悶氣憋,或咯白黏痰。舌質淡紅或暗紅,舌苔薄白或白微膩,脈浮細。

治法:溫散肺寒,宣肺止咳。

方葯:溫肺煎(經驗方):生麻黃10g,細辛3g,生薑10g,紫菀 10g,款冬花10g,生薑3片,矮地茶20g,天漿殼15g。水煎服,每日1劑。

如風寒束肺癥候較重者,可用小青龍湯合溫肺煎加減;兼有寒郁化熱者,可適當選加生石骨30g,黃芩10g,白毛夏枯草15g,金蕎麥根15g等清泄鬱熱。

3.濕熱咳嗽證

主症:咳嗽,胸悶、呼吸不暢,聞及刺激性異味則易作,痰少質黏,口乾黏膩,唇紅,或鼻癢喜噴,或咽癢。舌質紅或暗,舌苔黃白膩,脈濡。患者可有濕疹、過敏性鼻炎等其它過敏性疾病。

治法:清化濕熱,宣暢肺氣。

方葯:麻黃連翹赤豆湯加減:生麻黃10g,南杏仁10g,桑白皮10g,赤小豆

15g,連翹殼15g,白蔻仁(後下)6g,厚朴10g,白前10g,蒼朮10g,法半夏10g。水煎服,每日1劑。

4.氣陽虛弱證

主症:平素惡寒怯冷,易感冒。咳嗽遇寒冷或氣候突變時易作,冬、春季多見。舌淡或暗,脈細。

治法:益氣溫陽、護衛御咳。

方用益氣護衛湯(經驗方)加味:生黃芪30g,防風10-15g,白朮10-15g,桂枝10g,白芍10g,紅棗6枚,生薑3片,炙甘草6g,仙茅10g,淫羊藿10-15g。水煎服,每日1劑。若陽虛徵象嚴重者,如症見四肢清冷、面色無華、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症,可加用芪附湯(生黃芪30g,熟附子 10g),補骨脂10g,鎖陽10g等以增溫陽益氣之功。

正如前所述,慢性咳嗽病機複雜,不同病人可出現不同證候類型;即使同一病人在疾病不同階段也往往表現不同的證候特點,因而需採取不同證型論治。上述4種證型中前3種治標實為主,第4種則以扶正治本為主。臨證時應注意:若邪重病急,標實突出,則先治標實;若邪輕病緩,本虛突出,則治本虛為主;若本虛標實俱顯,則標本兼治。

同時依據不同兼症和併發症,也應隨症加減:

若「氣機不利」徵象突出,存在氣道高反應者,加用鐲哮湯(經驗方),葯如:葶藶子15g,衛茅10g,牡荊子10g,陳皮10g等瀉肺利氣平喘。

咽癢甚者,加竅癢煎(經驗方)(枳實 15g,蘇葉15g,地膚子10g,白鮮皮10g)袪風止癢。

眼癢、鼻癢、噴嚏連連及對刺激性氣味反應敏感者,加抗敏煎(經驗方)(枳實15g,蟬蛻10g,烏梅10g,蘇葉15g)抗敏止癢。

咳引胸脅脹痛者,加鬱金10g,枇杷葉10g,香附10g以舒肝達肺。或兼咳時面赤、煩躁易怒者,改用青黛(包煎)6g,海哈殼20g,桑白皮10g,鬱金10g等清肝瀉肺。

伴噯氣返酸、飯後咳甚者,酌加旋覆代赭湯,如加用旋覆花10g,代赭石(包煎)10g,法半夏10g,煅瓦楞10g,厚朴10g等降逆化痰止咳。

唇紅、舌紅暗者,加用丹赤紫草湯(經驗方)(牡丹皮 10g,赤芍10g,紫草15g)以清熱涼血、祛瘀抗敏。

典型病例

女,42歲

2008年12月10日初診。主訴:患者咳嗽、咽癢10周。曾自購西瓜霜潤喉片、蜜煉川貝枇杷膏等服用,也曾在當地醫院靜滴抗生素等治療10餘天,服麻杏甘石湯合止咳散加減治療,咳嗽時輕時重,咽癢則咳。

刻下症見:咳嗽咽癢,夜間及清晨咳嗽較頻,痰白黏量少,稍感鼻塞,口乾欲溫飲,納食一般,遇風受涼則咳甚,大便不幹結,舌質紅略暗,舌苔白膩微黃,兩寸脈稍浮。胸部X線示雙肺未見明顯異常。追問病史:患者近3年時有咳嗽,冬春季節多見,平素易感冒。西醫診斷:慢性咳嗽;中醫診斷:咳嗽,證屬寒邪滯肺證。治宜溫散肺寒、宣肺止咳為法,方用溫肺煎合二陳湯加減:

生麻黃10g,法半夏10g,細辛3g,紫苑10g,款冬花10g,矮地茶15g,天漿殼15g,生薑3片,陳皮10g,茯苓15g,厚朴l0g,蘇葉 15g。7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訴服藥3劑咳嗽即明顯改善,夜能安卧,現稍有咳嗽,咽癢則咳,背心寒冷感,舌質紅暗、舌苔薄白微膩,脈象細稍浮。治予益氣護衛、散寒止咳為法,方用益氣護衛湯合溫肺煎加減:生黃芪30g,防風15g,炒白朮10g,淫羊藿15g,桂枝10g,白芍10g,生薑3片,紅棗6枚,炙甘草6g,生麻黃10g,細辛3g,紫苑10g,款冬花10g,天漿殼15g,木蝴蝶10g。7劑,每日1劑,水煎服。

三診:咳嗽咽癢基本消除,背冷感消失,納可,舌質紅暗、舌苔薄白微膩,脈細。治予益氣溫陽為法,方用益氣溫陽護衛湯加味:生黃芪30g,防風15g,炒白朮10g,補骨脂10g,鎖陽10g,桂枝10g,白芍10g,生薑3片,紅棗6枚,炙甘草6g。14劑,每日1劑,水煎服。上方為主善後調理2月余,隨訪半年患者未見咳嗽。

按:該本例患者內有氣陽虛弱,易招致外邪「直人手太陰肺」,尤以風寒為首位。臨證觀察發現病程數月的患者就診時仍有外感徵象者不少,可能與正虛袪邪乏力或外邪反覆侵襲有關。風寒之邪未及時溫宣、溫散,致夾濕化熱,留戀於肺系,氣機不利,咳嗽不止。初診重在溫宣、溫散,使寒濕之邪有出路,鬱熱自清。二診邪輕病緩,標本同治;三診則治本虛為主,冀通過增強機體和氣道的防禦能力,從根本上防止本病的複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匣課堂 的精彩文章:

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48 50

TAG:匣課堂 |